病理學/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心血管疾病 >> 感染性心內膜炎 >>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時由於被累心內膜常有潰瘍形成,故又稱為潰瘍性心內膜炎(ulcerative endocarditis)。此類心內膜炎起 病急劇,多由毒力較強的化膿菌引起(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acute bacterial endocarditis),其中大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化膿鏈球菌。通常病原菌先在機體某局部引起化膿性炎症(如化膿性骨髓炎、癰、產褥熱等), 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如腫瘤心臟手術、免疫抑制等)病原菌則侵入血流,引起敗血症並侵犯心內膜。此型心內膜炎多發生在本來正常的心內膜上,多單獨侵犯主 動脈瓣,或侵犯二尖瓣

【病變】

早期,瓣膜閉鎖緣上可見污穢黃色膿性滲出物覆蓋,瓣膜可 被破壞,壞死組織脫落後形成潰瘍,其底部多有血栓形成血栓、壞死組織和大量細菌菌落混合在一起,形成疣贅物(圖8-26)。此種疣贅物一般較大,質地松 軟,灰黃色或淺綠色,易脫落而形成帶有細菌的栓子,可引起大循環一些器官的梗死和多發性栓塞性小膿腫(膿毒血症)。嚴重者,可發生瓣膜破裂穿孔和(或) 腱索斷裂,可導致急性心瓣膜關閉不全而猝然致死。鏡下,瓣膜潰瘍底部組織壞死,有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肉芽組織形成。血栓主由血小板、纖維素構成,混有壞 死組織和大量細菌。

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圖8-26 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主動脈瓣心室面上的疣贅物(↑)

過去此型心內膜炎病程頗短,患者可在數周至數月死亡。近年來,由於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死亡率已大大下降。

參考

32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 心瓣膜病 32
關於「病理學/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