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瘡樣症候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症候群是長期用某些藥物治療非風濕病性原發病而引起的類似紅斑狼瘡表現的症候群,屬於醫源性疾病。臨床上以發熱關節症状心臟損害及皮損等系統性紅斑狼瘡表現為特徵,而又與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所不同,即停用致病藥物後,多數病人的自覺症状及客觀體征能很快緩解。

目錄

狼瘡樣症候群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狼瘡樣症候群的病因還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因素多原因的。藥物引起本病的報導較多。

在特發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機制尚未完全弄清楚的今天,欲闡明藥物誘發的狼瘡樣症候群的發病機制,是相當困難而又複雜的問題。最早發現本症候群家族成員中有肌肉骨骼系統疾病,並有很多家族成員有血清學異常。這些病人在停藥以後,其症状還能持續存在,這一事實也說明他們有潛在性狼瘡的自然發病傾向,但這種學說未得到廣泛的承認。通過對普魯卡因胺引起本症候群的研究發現,這些病人在用藥以前,不論是LE細胞還是其他血清學反應均為陰性,而在用藥過程中轉為陽性。用藥前ANA陰性,用普魯卡因胺後進行觀察,約50%在用藥2~18個月後ANA轉為陽性,其中有部分病人出現輕度紅斑狼瘡症状。這又說明本症候群與所謂狼瘡素質無關,只能說是由普魯卡因胺引起的狼瘡樣改變。

從引起本症候群的各類藥物來看,它們之間並無化學上或藥理上的共同特徵,但是,除青黴素之外,其他藥物都需大劑量而長期用藥(至少2個月以上)方能引起本症候群。

(二)發病機制

藥物總劑量過大也可能是一個致病因素。目前可將各種藥物引起本症候群的機制分為4類:

1.個體對藥物具有過敏性 以肼屈嗪為例,發現病人對該藥物可發生變態反應,也就是能從病人的體內證明有循環的抗體,將病人的淋巴細胞在體外試驗中可因加入肼屈嗪而增殖。當藥物代謝延緩時,機體內環境接觸藥物的時間必然延長,更容易引起變態反應。另外,影響乙醯基轉運酶的藥物,除異煙肼磺胺二甲嘧啶外,尚有肼屈嗪,即使小量應用也能使乙醯化延緩生成抗核抗體(ANA),並發生狼瘡樣症候群。然而,如果長期大量用藥,不論乙醯化是否延緩,其出現抗核抗體的機會並無明顯的差別。

2.形成藥物複合物引起DNA變性並形成抗原 肼屈嗪能與可溶性DNA形成複合物,並改變後者的抗原性質,這一事實已得到證實。但藥物-DNA複合物的抗原性在試管內並未得到證實。其他安定劑-DNA複合物已人工製成,如氯丙嗪-單鏈DNA複合物可在長波紫外線照射下生成,普魯卡因胺-DNA複合物可在氧化劑作用下生成,但還沒有證據說明這些複合物的抗原性增加。

3.DNA複合物形成後,在其他物理或化學因素作用下而發生變性,從而增加了免疫原性這種情況可見於普魯卡因胺引起的本症候群,所出現的針對該抗原的抗核抗體特徵是抗核蛋白抗體和抗單鏈DNA抗體,而不是雙鏈DNA抗體。此外,尚有普魯卡因胺治療後血清中出現各種多核苷酸抗體和多核苷酸抗原的研究,例如給心肌梗死病人普魯卡因胺治療後不久即能證明病人血清中有較高滴度的RNP抗體,但很快又可消失。此時的單鏈DNA抗體即轉為陽性,並可出現系統性紅斑狼瘡樣症状。相反,在未給予普魯卡因胺治療的心肌梗死的病人,其血清中確實未證實有抗RNP抗體,而游離的RNP值顯示增高表明受損害的心肌所游離出的RNF,只有在與普魯卡因胺相互作用後才能變成免疫原,形成相應的免疫複合物而致病。

4.其他 體外試驗證明,肼屈嗪、普魯卡因胺能抑制DNA聚合酶Ⅰ,服用這些藥物後可導致核酸代謝障礙,結果使DNA代謝產物在體內的存留時間延長,發揮其免疫原作用,因而產生抗核抗體。另外,在淋巴細胞與這些藥物體外培養時,發現藥物能抑制胸腺嘧啶進入細胞內,從而顯示藥物能影響T細胞免疫系統,最後導致免疫監視系統功能障礙而產生抗體。有人在30%的正常人血清中發現存在與普魯卡因胺起交叉反應天然抗體IgM,而在該種藥誘發的狼瘡樣症候群病人僅2%有IgM。這究竟是因為IgM對防禦機能所引起的作用,還是因為它的存在與本症候群有關,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另外,尚有藥物使潛在性病毒感染顯性化或影響結締組織代謝而誘發狼瘡樣症候群的學說。

現認為狼瘡樣症候群很少累及腎臟的原因有兩種可能:一是本症候群不產生抗dsDNA抗體,二是補體結合性抗體較少。

狼瘡樣症候群的症状

症候群女性發病率較特發性SLE為低,男女之比2∶1,多見於中年以上男性。另外,根據藥物種類不同,其發病年齡和性別有所差別。

臨床症状基本上與特發性SLE相似,多數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體重減輕疲乏無力厭食失眠全身症状

1.發熱 約半數以上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發熱,有時發熱可為其主要臨床症状,發熱可為其早期表現,繼之可出現其他症状,也可與其他症状同時出現。

2.關節症状 有關節疼痛關節炎。四肢關節均可受累,以對稱性、多發性為特徵,有時可發生關節腔積液

3.肌痛 或與關節症状同時出現,或單獨出現。可見於全身任何部位的肌肉,但以四肢及軀幹肌痛為明顯。

4.漿膜炎 為多發性,可累及心包胸膜,也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炎腹水。漿膜炎通常是繼關節疼痛之後發生。可出現雙側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難。肺部聽診可發現單側或雙側呼吸音減弱,有時可出現胸膜摩擦音,有心包炎時可聽到心包摩擦音

5.皮損 可表現為多形性滲出性紅斑蕁麻疹、蕁麻疹樣皮疹紫癜結節性血管炎血管性水腫甲下出血、甲周小血管栓塞造成的壞疽等,但很少有典型的蝶形紅斑

6.網狀內皮系統 表現為肝脾腫大、全身或局部淋巴結腫大淋巴結多為無觸痛性中度腫大。

7.其他 可伴有雷諾現象、舍格倫症候群皮下結節和胸壁血栓性靜脈炎

本症候群因致病藥物不同,臨床症状也有所差異。由普魯卡因胺所致者,胸膜炎和肺部病變發生率較高;由肼屈嗪引起者,其輕度腎臟損害發病率相對較高;而由解痙安定藥物誘發者,不僅其發病年齡、性別與特發性SLE相似,而且臨床特徵也與特發性SLE相似,約40%的病例出現蝶形紅斑,而淋巴結腫大、多發性漿膜炎和肝脾腫大的發生率與特發性SLE差不多。

在治療其他原發病的過程中,若病人出現關節症状、發熱、心肺症状等特發性SLE表現,並有長期接受能引起本症候群的藥物史,排除繼發性或機會性感染,則應立即停用致病藥物。停藥後體溫可逐漸下降至正常,症状也消失,再結合有關實驗室檢查可確定診斷。

狼瘡樣症候群的診斷

狼瘡樣症候群的檢查化驗

1.血常規血沉 約20%病例有貧血,30%病例白細胞減少血小板大多偏低,多數病例血沉增快

2.尿常規 少數病例可表現輕度蛋白尿管型尿和鏡下血尿。3項當中可以是其中1項、2項或全部陽性。

3.生化學檢查 多無異常,僅部分病例有γ球蛋白升高。

4.免疫學檢查

(1)LE細胞:約40%的病例LE細胞陽性。

(2)類風濕因子和Coomb試驗:均可為陽性。由普魯卡因胺致病者,約1/3病例Coomb試驗陽性,約1/2病例類風濕因子陽性,這是該藥物致本症候群的特徵。這兩項陽性很少見於其他藥物所致者,因此具有一定的鑒別意義。

(3)抗核抗體:多數ANA陽性。

(4)免疫球蛋白:約1/3的病例IgGIgAIgM升高。

(5)總補體(CH50):急性期和恢復期均正常,藉此可與特發性SLE鑒別。

X線檢查:胸片可見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積液心包積液和片狀肺浸潤

狼瘡樣症候群的鑒別診斷

須注意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藥物疹 特別是血清病樣反應,多表現有皮疹關節痛呼吸道症状,並多有尿液檢查異常。但ANARF血沉、LE細胞和Coomb試驗均為陰性。

2.特發性系統性紅斑狼瘡 與本症候群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本症候群停藥後症状可很快緩解,中樞神經系統腎臟受累較少,即使受累也很輕,典型的蝶形紅斑、雷諾現象、淋巴結腫大脾大發生率低,總補體(CH50)和C3水平正常。

3.敗血症 對抗生素治療有效,細菌培養多陽性,而ANA、RF均陰性。

4.結核病 肺外結核有時找不到病灶,表現為發熱,可有皮疹和關節症状,血沉增快,但多有結核菌素試驗陽性,抗結核治療有效。而ANA、RF、LE細胞陰性,再次停用可疑的致病藥物後症状不能緩解。

5.血液病 尤其白血病前期、淋巴瘤等,有時表現為高熱、皮損、關節症状、貧血、血沉增快及尿液檢查異常、白細胞增多,可有皮損特徵組織學改變,但無本症候群的免疫學異常。

6.其他藥物誘發的風濕病樣症候群 藥物除誘發藥物性狼瘡樣症候群外,尚可誘發其他類風濕病,如青黴胺可誘發硬皮病類風濕關節炎青黴素可誘發多發性肌炎苯妥英鈉可誘發狼瘡-硬皮病樣重疊症候群,有的藥物尚可誘發結節性多動脈炎樣症候群。根據這些風濕病樣症候群的臨床、組織病理特徵及有關免疫學檢查,還是能夠與本症候群相鑒別的。

狼瘡樣症候群的併發症

有時可發生關節腔積液。也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炎腹水。還可伴有雷諾現象、舍格倫症候群皮下結節和胸壁血栓性靜脈炎漿膜炎通常是繼關節疼痛之後發生。多發性漿膜炎和肝脾腫大的發生率也較高。

狼瘡樣症候群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治療疾病過程中控制藥物總劑量是預防本症候群的關鍵所在。一旦確診為本症候群,立即停用致病藥物或改用其他藥物,是預防本症候群繼續發展的最有效的措施。

狼瘡樣症候群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一旦確診為本症候群,立即停用致病藥物或改用其他藥物,是治療本症候群最有效的措施。若停藥後症状仍持續存在,可考慮應用激素。激素有抑制病情發展的作用,可用潑尼松40~50mg/d,分次口服,連續用藥1~2周,多能控制病情發展。

(二)預後

本症候群預後較好,多可隨停藥而恢復正常,很少有後遺症。惟再次用藥又能再度誘發本症,必須予以注意。個別病人需長期用激素維持治療,這可能是藥物誘發本症候群已轉化為特發性SLE。

參看

關於「狼瘡樣症候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