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屬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呈球形或絲狀,直徑80~120nm。三型病毒具有相似的生化和生物學特徵。病毒由三層構成,內層為病毒核衣殼,含核蛋白(NP)、P蛋白和RNA。NP是可溶性抗原(S抗原),具有型特異性,抗原性穩定。P蛋白(P1、P2、P3)可能是RNA轉錄和複製所需的多聚酶。中層為病毒囊膜,由一層類脂體和一層膜蛋白(MP)構成,MP抗原性穩定,也具有型特異性。外層為兩種不同糖蛋白構成的輻射狀突起,即血凝素(hemagglutinin,H)和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N)。H能引起紅細胞凝集,是病毒吸咐于敏感細胞表面的工具,N則能水解粘液蛋白,水解細胞表面受體特異性糖蛋白末端的N-乙醯神經氨酸,是病毒複製完成後脫離細胞表面的工具。H和N均有變異特性,故只有株特異的抗原性,其抗體具有保護作用。
根據NP抗原性,將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三型。按H和N抗原不同,同型病毒又分若干亞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變異就是指H和N抗原結構的改變,主要是H。在亞型內部經常發生小變異(量變),稱為抗原漂移(antiganicdrift)。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變異較快,2~3年可發生一次,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變異很慢。大的抗原變異出現的亞型(質變)即稱抗原轉變(antiganicshift),其為H和(或)N都發生了大的變異,由此而產生新的亞型,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變異的病毒株稱為變種。甲型流感病毒大約每隔十幾年發生一次大變異。自1933年以來甲型病毒已經歷了四次抗原轉變:1933~1946年為H0N1(原甲型,A0),1946~1957年為H1N1(亞甲型,A1),1957~1968年為H2N2(亞型甲型,A2)1968年以後為H3N2(香港型,A3)。一般新舊亞型之間有明顯的交替現象,在新的亞型出現併流行到一個地區後,舊的亞型就不再能分離到。另外,每個亞型中都發生過一些變種。乙型流感染毒間同樣有大變異與小變異,但未劃分成亞型轉變。丙型流感病毒尚未發現抗原變異。
分離病毒常用雞胚培養。組織細胞培養常用人胚腎和猴組織。流感病毒不耐熱、酸和乙醚,對甲醛、乙醇與紫外線等均敏感。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