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偏酸
A+醫學百科 >> 血偏酸 |
血偏酸也就是血酸高,因為血酸就是血尿酸,所以也可表達成血尿酸高。
目錄 |
血偏酸的原因
1 高尿酸血症
2 痛風
血偏酸的診斷
【臨床表現】
一.原發性痛風以往在我國認為比較少見,但近年來由於營養條件改善,平均壽命延長,以及引起對本病注意等因素,已有較多發現。患病率隨年齡而漸增,多見於男性,男女之比約為20∶1,女性很少發病,如有發生大多在經絕期後。國外報告不少病例有陽性家族史,多屬常染色體遺傳,少數屬伴性遺傳。腦力勞動者及經濟營養良好階層發病較多。痛風病程頗長,未累及腎臟者經過有效防治預後良好,一般不影響壽命,且可和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但如防治不當,不僅急 性發作有很大痛苦,且易導致關節畸形、腎結石、腎損害等嚴重後果,腎功能不全者預後較差。
痛風患者的自然病程及臨床表現大致可分下列四期:①無症状高尿酸血症期,②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期,③痛風發作間隙期(inter-critical gout),④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chronic tophaceous)。
(一)無症状高尿酸血症 血清尿酸鹽濃度隨年齡而升高,又有性別差異,在兒童期男女無差別,平均為3.6mg%,性成熟期後男性高於女性約1mg%,至女性絕經期後兩者又趨接近,因此男性在發育年齡後即可發生高尿酸血症,而女性往往發生於絕經期後。不少高尿酸血症病者可以持續終生不發生症状,稱為無症状高尿酸血症,只有在發生關節 炎時才稱為痛風。血清尿酸鹽濃度愈高,時間愈長,則發生痛風和尿路結石的機會愈多。痛風的發病年齡以40歲左右達最高峰。
(二)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是原發性痛風最常見的首發症状,好發於下肢關節,典型發作起病急驟,患者可以在上床睡覺時還很健康,但到了半夜因腳痛而驚醒,數小時內症状發展至高峰,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出現明顯的紅腫熱痛,痛甚劇烈,甚至不能忍受被褥的覆蓋。大關節受累時可有關節滲液。並可伴有頭痛、發熱、白細胞增高等全身症状。多數患者 在發病前無前驅症状,但部分患者於發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適、及關節局部刺痛等先兆。半數以上患者首發於腳拇趾,而在整個病程中約90%患者腳大拇趾被累 及。跖趾、踝、膝、指、腕、肘關節亦為好發部位,而肩、髖、脊椎等關節則較少發病。初次發病常常隻影響單個關節,反覆發作則受累關節增多。四季均可發病,但以春秋季節多發。半夜起病者居多。關節局部的損傷如腳扭傷、穿緊鞋多走路及外科手術、飽餐飲酒、過度疲勞、受冷受濕和感染等都可能是誘發因素。
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周可自然緩解,關節活動可完全恢復,僅留下炎症區皮膚色澤改變等痕迹,而後出現無症状階段,即所謂間隙期,歷時自然月、數 年甚至十餘年,多數病人於一年內複發,此後每年發作數次或數年發一次,偶有終生僅發作一次者,相當一部分病人有越發越頻的趨勢,受累關節也越來越多,引起慢性關節炎及關節畸形,只有極少數病人自初次發作後沒有間隙期,直接延續發展到慢性關節炎。
(三)痛風石及慢性關節炎 在未經治療病人,尿酸鹽在關節內沉積增多,炎症反覆發作進入慢性階段而不能完全消失,引起關節骨質侵蝕缺損及周圍組織纖維化,使關節發生僵硬畸形、活動受限,在慢性病變的基礎上仍可有急性炎症反覆發作,使病變越來越加重,畸形越來越顯著,嚴重影響關節功能。個別患者急性期症状輕微不典型,待出現關節畸形後 始被發現。少數慢性關節炎可影響全身關節包括肩髖等大關節及脊柱。此外,尿酸鹽結晶可在關節附近肌腱、腱鞘、及皮膚結締組織中沉積,形成黃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贅生物即所謂痛風結節(或痛風石),可小如芝麻,大如雞蛋或更大,常發生於耳輪、前臂伸面、跖趾、手指、肘部等處,但不累及肝、脾、肺及中樞神經系統(圖2、3)。結節初起質軟,隨著纖維組織增生,質地越來越硬。在關節附近易磨損處的結節,其外表皮菲薄,容易潰破成瘺管,可有白色粉末狀尿酸鹽結晶排出,但由於尿酸鹽有制菌作用,繼發性感染較少見,瘺管周圍組織呈慢性炎症性肉芽腫,不易癒合。痛風結節的發生和病期及血尿酸鹽增高的程度有關,一般文獻報 告血尿酸鹽在8mg/dl以下者,90%患者無痛風結節,而在血尿酸鹽濃度超過9mg/dl者,50%有痛風結節,病程愈長,發生痛風結節的機會愈多。發 生時間較短的質軟結節在限制嘌呤飲食,應用降尿酸藥物後,可以逐漸縮小甚至消失,但發生時間長的、質硬結節,由於纖維增生不易消失。
(四)腎臟病變 臨床所見歷時較久的痛風病人約1/3有腎臟損害,表現為三種形式:
1.痛風性腎病 尿酸鹽結晶沉積於腎組織引起間質性腎炎,早期可僅有蛋白尿和顯微鏡血尿,且呈間隙出現,故易被遺漏,隨著病程進展,蛋白尿轉為持續性,腎功能尤其濃縮功能受損,出現夜尿增多,尿比重偏低等現象,病情進一步發展,終於由慢性氮質血症發展到尿毒症症群。以往約17%~25%痛風患者死於腎功能衰竭。由於痛風患 者常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腎結石、尿路感染等疾患,所謂痛風性腎病可能是綜合因素的結果。
2.急性腎功能衰竭 由於大量尿酸結晶廣泛阻塞腎小管腔,導致尿流梗阻而產生急性腎功能衰竭症状,此時如給予積極治療如多飲水、鹼性藥物、降低血尿酸等,病情常可挽回。
3.尿路結石 原發性痛風患者約20%~25%並發尿酸性尿路結石,部分病人腎結石的症状早於關節炎的發作。繼發性高尿酸血症者尿路結石的發生率更高。細小泥沙樣結石可 隨尿液排出而無症状,較大者常引起腎絞痛、血尿及尿路感染症状。純尿酸結石能被X線透過而不顯影,但混合鈣鹽較多者,可於尿路平片上被發現。
痛風患者常伴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和糖尿病(Ⅱ型)。在年長患者的死亡原因中,心血管因素遠遠超地腎功能不全的因素,關於痛風與上述疾病之間的聯繫,一般認為無直接的因果關係,而可能與肥胖、飲食、飲酒等共同因素有關。限制飲食,降低體重常可使高尿酸血症、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症 都得到控制。
二.繼發性痛風大多發生於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紅細胞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溶血性貧血、淋巴瘤及多種癌症化療時,細胞核心酸大量分解而致尿酸產生過多;或在腎臟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晚期,由於腎功能衰竭尿酸排泄困難而使血尿酸增高。繼發性痛風患者血尿酸濃度常較原發性者為高,尿路結石的發生率亦高,但由於病程不可能很長,關節症状不若原發性者典型,且往往被原發疾病所掩蓋,不易被發現。由於病人大多病情垂危,壽命不長,因此各種慢 性期表現比較少見。此外,藥原性的高尿酸血症常發生於應用噻嗪類利尿藥及利尿酸、速尿、醋氮醯胺時。水楊酸鈉在大劑量時有利尿酸作用,而在小劑量時抑制腎小管排泄尿酸而使血尿酸增高。慢性鉛中毒時由於腎臟損害可發生高尿酸血症及痛風。
青少年及兒童期痛風系少見病,偶見於肝糖原沉著症Ⅰ型,由於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引起血糖降低,促使糖原分解增加,乳酸產生過多,抑制腎小管排泄尿酸,同時核苷酸消耗,嘌呤合成增加,結果導致高尿酸血症。患者以發作性低血糖為主要表現。其次為Lesch-Nyhan症候群,由於次黃嘌呤-鳥嘌 呤磷酸核糖轉換酶(HGPRT)缺乏,引起尿酸合成增多,呈明顯高尿酸血症,本症見於男小兒一歲以內發病,常有大腦癱瘓,智力減退,舞蹈病樣徐動症與原發性痛風表現,輕型者往往至青少年時發病,無殘廢體征,當出現痛風症状時始被注意,病者尿中有大量尿酸排出,尿酸結石常為首見症状,神經系統表現僅見於 20%病者,可僅有輕度脊髓-小腦性運動失調表現。
【診斷】
中年以上男性,突然發生腳拇趾、躕跖、踝、膝等處單關節紅腫疼痛,伴血尿酸鹽增高,即應考慮痛風可能,滑囊液檢查找到尿酸鹽結晶即可確立診斷。一般診斷並不困難。
血偏酸的鑒別診斷
由於本病表現多樣化,有時症状不甚典型,尚須考慮以下鑒別診斷:
(一)類風濕性關節炎 多見於青、中年女性,好發於手指小關節和腕、膝、踝、骶髂和脊柱等關節,表現為遊走性對稱性多關節炎,可引起關節僵硬畸形,在慢性病變基礎上反覆急性發作,易和痛風混淆,但血尿酸不高,類風濕因子多數陽性,X線示關節面粗糙,關節間隙狹窄,甚至關節面融合,與痛風性骨質缺損有明顯不同。
(二)化膿性關節炎與創傷性關節炎 痛風初發時常易與化膿性關節炎或創傷性關節炎混淆,但後兩者血尿酸鹽不高,滑囊液檢查無尿酸鹽結晶,創傷性關節炎常有較重受傷史,化膿性關節炎滑囊液內含大量白細胞,培養可得致病菌,可作鑒別。
(三)蜂窩織炎 痛風急性發作時,關節周圍軟組織常呈明顯紅腫,若忽視關節本身的症状,極易誤診為蜂窩織炎,後者血尿酸鹽不高,畏寒發熱及白細胞增高等全身症状更為突出,而關節疼痛往往不甚明顯,注意鑒別不難診斷。
(四)假性痛風 為關節軟骨鈣化所致,大多見於老年人,以膝關節最常累及,急性發作時症状酷似痛風,但血尿酸鹽不高,關節滑囊液檢查含焦磷酸鈣結晶或磷灰白,X線片示軟骨鈣經。
(五)銀屑病(牛皮癬)關節炎 常不對稱性累及遠端拽間關節,伴關節破損殘廢,關節間隙增寬,趾(指)端骨質吸收,骶髂關節也常累及,臨床表現酷似類風濕關節炎,伴有血尿酸增高者20%,與痛風不易區別。
(六)其他關節炎 急性期須與紅斑狼瘡、複發性關節炎及Reiter症候群鑒別,慢性期則須與肥大性關節病、創傷性及化膿性關節炎的後遺症鑒別,血尿酸檢查有助診斷。
【臨床表現】
一.原發性痛風以往在我國認為比較少見,但近年來由於營養條件改善,平均壽命延長,以及引起對本病注意等因素,已有較多發現。患病率隨年齡而漸增,多見於男性,男女之比約為20∶1,女性很少發病,如有發生大多在經絕期後。國外報告不少病例有陽性家族史,多屬常染色體遺傳,少數屬伴性遺傳。腦力勞動者及經濟營養良好階層發病較多。痛風病程頗長,未累及腎臟者經過有效防治預後良好,一般不影響壽命,且可和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但如防治不當,不僅急 性發作有很大痛苦,且易導致關節畸形、腎結石、腎損害等嚴重後果,腎功能不全者預後較差。
痛風患者的自然病程及臨床表現大致可分下列四期:①無症状高尿酸血症期,②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期,③痛風發作間隙期(inter-critical gout),④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chronic tophaceous)。
(一)無症状高尿酸血症 血清尿酸鹽濃度隨年齡而升高,又有性別差異,在兒童期男女無差別,平均為3.6mg%,性成熟期後男性高於女性約1mg%,至女性絕經期後兩者又趨接近,因此男性在發育年齡後即可發生高尿酸血症,而女性往往發生於絕經期後。不少高尿酸血症病者可以持續終生不發生症状,稱為無症状高尿酸血症,只有在發生關節 炎時才稱為痛風。血清尿酸鹽濃度愈高,時間愈長,則發生痛風和尿路結石的機會愈多。痛風的發病年齡以40歲左右達最高峰。
(二)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是原發性痛風最常見的首發症状,好發於下肢關節,典型發作起病急驟,患者可以在上床睡覺時還很健康,但到了半夜因腳痛而驚醒,數小時內症状發展至高峰,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出現明顯的紅腫熱痛,痛甚劇烈,甚至不能忍受被褥的覆蓋。大關節受累時可有關節滲液。並可伴有頭痛、發熱、白細胞增高等全身症状。多數患者 在發病前無前驅症状,但部分患者於發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適、及關節局部刺痛等先兆。半數以上患者首發於腳拇趾,而在整個病程中約90%患者腳大拇趾被累 及。跖趾、踝、膝、指、腕、肘關節亦為好發部位,而肩、髖、脊椎等關節則較少發病。初次發病常常隻影響單個關節,反覆發作則受累關節增多。四季均可發病,但以春秋季節多發。半夜起病者居多。關節局部的損傷如腳扭傷、穿緊鞋多走路及外科手術、飽餐飲酒、過度疲勞、受冷受濕和感染等都可能是誘發因素。
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周可自然緩解,關節活動可完全恢復,僅留下炎症區皮膚色澤改變等痕迹,而後出現無症状階段,即所謂間隙期,歷時自然月、數 年甚至十餘年,多數病人於一年內複發,此後每年發作數次或數年發一次,偶有終生僅發作一次者,相當一部分病人有越發越頻的趨勢,受累關節也越來越多,引起慢性關節炎及關節畸形,只有極少數病人自初次發作後沒有間隙期,直接延續發展到慢性關節炎。
(三)痛風石及慢性關節炎 在未經治療病人,尿酸鹽在關節內沉積增多,炎症反覆發作進入慢性階段而不能完全消失,引起關節骨質侵蝕缺損及周圍組織纖維化,使關節發生僵硬畸形、活動受限,在慢性病變的基礎上仍可有急性炎症反覆發作,使病變越來越加重,畸形越來越顯著,嚴重影響關節功能。個別患者急性期症状輕微不典型,待出現關節畸形後 始被發現。少數慢性關節炎可影響全身關節包括肩髖等大關節及脊柱。此外,尿酸鹽結晶可在關節附近肌腱、腱鞘、及皮膚結締組織中沉積,形成黃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贅生物即所謂痛風結節(或痛風石),可小如芝麻,大如雞蛋或更大,常發生於耳輪、前臂伸面、跖趾、手指、肘部等處,但不累及肝、脾、肺及中樞神經系統(圖2、3)。結節初起質軟,隨著纖維組織增生,質地越來越硬。在關節附近易磨損處的結節,其外表皮菲薄,容易潰破成瘺管,可有白色粉末狀尿酸鹽結晶排出,但由於尿酸鹽有制菌作用,繼發性感染較少見,瘺管周圍組織呈慢性炎症性肉芽腫,不易癒合。痛風結節的發生和病期及血尿酸鹽增高的程度有關,一般文獻報 告血尿酸鹽在8mg/dl以下者,90%患者無痛風結節,而在血尿酸鹽濃度超過9mg/dl者,50%有痛風結節,病程愈長,發生痛風結節的機會愈多。發 生時間較短的質軟結節在限制嘌呤飲食,應用降尿酸藥物後,可以逐漸縮小甚至消失,但發生時間長的、質硬結節,由於纖維增生不易消失。
(四)腎臟病變 臨床所見歷時較久的痛風病人約1/3有腎臟損害,表現為三種形式:
1.痛風性腎病 尿酸鹽結晶沉積於腎組織引起間質性腎炎,早期可僅有蛋白尿和顯微鏡血尿,且呈間隙出現,故易被遺漏,隨著病程進展,蛋白尿轉為持續性,腎功能尤其濃縮功能受損,出現夜尿增多,尿比重偏低等現象,病情進一步發展,終於由慢性氮質血症發展到尿毒症症群。以往約17%~25%痛風患者死於腎功能衰竭。由於痛風患 者常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腎結石、尿路感染等疾患,所謂痛風性腎病可能是綜合因素的結果。
2.急性腎功能衰竭 由於大量尿酸結晶廣泛阻塞腎小管腔,導致尿流梗阻而產生急性腎功能衰竭症状,此時如給予積極治療如多飲水、鹼性藥物、降低血尿酸等,病情常可挽回。
3.尿路結石 原發性痛風患者約20%~25%並發尿酸性尿路結石,部分病人腎結石的症状早於關節炎的發作。繼發性高尿酸血症者尿路結石的發生率更高。細小泥沙樣結石可 隨尿液排出而無症状,較大者常引起腎絞痛、血尿及尿路感染症状。純尿酸結石能被X線透過而不顯影,但混合鈣鹽較多者,可於尿路平片上被發現。
痛風患者常伴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和糖尿病(Ⅱ型)。在年長患者的死亡原因中,心血管因素遠遠超地腎功能不全的因素,關於痛風與上述疾病之間的聯繫,一般認為無直接的因果關係,而可能與肥胖、飲食、飲酒等共同因素有關。限制飲食,降低體重常可使高尿酸血症、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症 都得到控制。
二.繼發性痛風大多發生於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紅細胞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溶血性貧血、淋巴瘤及多種癌症化療時,細胞核心酸大量分解而致尿酸產生過多;或在腎臟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晚期,由於腎功能衰竭尿酸排泄困難而使血尿酸增高。繼發性痛風患者血尿酸濃度常較原發性者為高,尿路結石的發生率亦高,但由於病程不可能很長,關節症状不若原發性者典型,且往往被原發疾病所掩蓋,不易被發現。由於病人大多病情垂危,壽命不長,因此各種慢 性期表現比較少見。此外,藥原性的高尿酸血症常發生於應用噻嗪類利尿藥及利尿酸、速尿、醋氮醯胺時。水楊酸鈉在大劑量時有利尿酸作用,而在小劑量時抑制腎小管排泄尿酸而使血尿酸增高。慢性鉛中毒時由於腎臟損害可發生高尿酸血症及痛風。
青少年及兒童期痛風系少見病,偶見於肝糖原沉著症Ⅰ型,由於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引起血糖降低,促使糖原分解增加,乳酸產生過多,抑制腎小管排泄尿酸,同時核苷酸消耗,嘌呤合成增加,結果導致高尿酸血症。患者以發作性低血糖為主要表現。其次為Lesch-Nyhan症候群,由於次黃嘌呤-鳥嘌 呤磷酸核糖轉換酶(HGPRT)缺乏,引起尿酸合成增多,呈明顯高尿酸血症,本症見於男小兒一歲以內發病,常有大腦癱瘓,智力減退,舞蹈病樣徐動症與原發性痛風表現,輕型者往往至青少年時發病,無殘廢體征,當出現痛風症状時始被注意,病者尿中有大量尿酸排出,尿酸結石常為首見症状,神經系統表現僅見於 20%病者,可僅有輕度脊髓-小腦性運動失調表現。
【診斷】
中年以上男性,突然發生腳拇趾、躕跖、踝、膝等處單關節紅腫疼痛,伴血尿酸鹽增高,即應考慮痛風可能,滑囊液檢查找到尿酸鹽結晶即可確立診斷。一般診斷並不困難。
血偏酸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高尿酸血症要經過一段很長時間,才會有第一次痛風關節炎的發作,這時候才開始稱之為痛風,在從未有過關節炎發作者,只能稱為無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尿酸高很可能引起痛風病,因此以預防痛風病為首任。
(一)定期健康檢查,有條件的最好每年體檢一次。
(二)均衡飲食,減少高嘌呤食物的進食。
(三)戒酒,保持健康體重。
(四)已患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風者限制嘌呤食物進食。
(五)每天喝8-10杯開水,以助尿酸排泄。
預防痛風病 痛風病的發作常與飲食不節、著涼、過度勞累有關,因此預防發作應做到以下幾點:
1、戒酒。
2、避免過度勞累、著涼。
3、蝦、蟹、動物內臟,含嘌呤高的食物應少食,菠菜、豆類等食物應少食。
4、大量飲水,促進尿酸排泄。
5、牛奶、蛋類,大部分蔬菜、水果可不限。
6、發麵麵食放鹼的粥類,因含鹼性物質可促進尿酸排泄,保護腎臟,倡導食用。
參看
關於「血偏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