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衡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杜衡
Dù Hénɡ
杜衡
別名 懷、蘅薇香、牡、土鹵、楚蘅、杜蘅、土杏、馬蹄香、榷香、杜衡葵、土細辛、鈸兒草、杜葵、南細辛、馬辛、馬蹄細辛、泥里花、土裡開花、杜、蘹香
功效作用 散風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平喘,定痛,治風寒感冒痰飲喘咳水腫風濕跌打損傷,頭疼,齲齒痛,痧氣腹痛
英文名 Forbes Wildginger Herb,Herb of Forbes Wildginger
始載於 名醫別錄
毒性 有毒(一說無毒)
歸經 肺經肝經腎經膀胱經
藥性
藥味

   馬兜鈴科。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的節間短,下端集生多數肉質根。葉一二枚,生於莖端。單花頂生。蒴果肉質,具多數黑褐色種子。生於陰濕有腐植質的林下或草叢中。又名杜葵、馬蹄香、土細辛、土鹵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杜衡》﹝釋名﹞:「 蘇恭 曰:『杜衡葉似葵,形似馬蹄,故俗名馬蹄香。』 蘇頌 曰:『《爾雅》杜又名土鹵,然杜若亦名杜衡,或疑是杜若,而 郭璞 注云,似葵,當是杜衡也。』」  

學名:Asarum forbesii Maxim

英文名:Forbes Wildginger

又名:

別 名: 馬辛、南細辛、馬蹄香、馬蹄細辛

科: 馬兜鈴科 屬: 馬蹄香屬

科名:馬兜鈴科 Aristolochiaceae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的節間短,直立或斜升,下端有多數鬚根。莖端生1—2葉,寬心形至腎狀心形,長與寬均3-8厘米,頂端鈍或圓,基部心形,表面深綠色,雜有白色斑,兩面疏生短柔毛,邊緣與脈上密生細柔毛;有葉柄,長約15厘米。單花,頂生,直徑約1厘米;花被管鍾狀,頂端3裂,內面暗紫色,脈紋明顯;花柄長約4厘米;雄蕊12;花柱6,2裂。蒴果肉質,有多數黑褐色種子。花期4-5月。

產江浦、南京(紫金山)、蘇州、宜興等地,生於陰濕有腐殖質的林下或草叢中;分布於浙江、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全草入藥,稱為「馬辛」,有散寒止咳祛風止痛的功效。 根狀莖含揮髮油,主要成份為丁香油酚黃樟醚等。  

五、中草藥

版本一

杜衡《別錄》

異名】懷、蘅薇香(《大戴札記》),牡、土鹵(《爾稚》),楚蘅(《范子計然》),杜蘅(《廣雅》),土杏(《博物志》),馬蹄香(《唐本草》),榷香(《香蕾》),杜衡葵(《爾雅翼》),土細辛(《土宿本草》),鈸兒草(《太倉州志》),杜葵(《本草綱目》),南細辛(《醫林纂要》),馬辛(《江蘇藥材志》),馬蹄細辛、泥里花、土裡開花(《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杜衡的根莖及根或全草。

【植物形態】杜衡: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的節間短,下端集生多數肉質根。莖端生1~2葉。葉寬心形至腎狀心形,長和寬均3~8匣米,先端鈍或圓,基部心形,兩面略被毛,邊緣及脈上密被細柔毛;葉柄長7~15厘米。單花頂生,徑1~1.2厘米;花被墒鍾狀,頂端3裂,裂片寬卵形,暗紫色,脈紋明顯;雄蕊12;花柱6,柱頭2裂。蒴果肉質,具多數黑褐色種子。生於陰濕有腐殖質的林下或草叢中。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地。

【採集】4~6月間採挖,洗淨,晒乾。

【藥材】根莖呈不規則圓柱形,長約2厘米,直徑1.5~2厘米,表面淡棕色或淡黃棕色,有多數環形的節,頂端殘留皺縮的葉柄或葉片,下部著生多數鬚根。根細圓柱形,彎曲,長約7匣米,直徑1~2毫米,表面灰白色至淡棕色,具細縱皺,質斃易斷,斷面平坦,類白色。氣芳香,味辛辣。產江蘇、浙江。

化學成分】主要成分為黃樟醚及少量丁香油酚。

【藥理作用】黃樟醚有麻痹作用,能使動物的呼吸中樞麻痹。長時間給貓及家畜以少量,則引起和磷中毒樣的肝、腎脂肪變性;對犬給予0.75克則發生嘔吐,犬的致死量皮下注射或內服均為1克/公斤。

【毒理】:杜衡入湯劑、散劑內服,成人用量為1.5~3g,過量易引起中毒。有報導中毒劑量為15~30g。杜衡主要含揮髮油,其揮髮油中有毒物質為黃樟醚等,對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肝、腎有損害,可出現類似磷中毒症状

臨床表現】:

(1)潛伏期4小時以上。

(2)中毒表現:噁心,嘔吐,發熱黃疸血壓增高,肝臟先腫大後縮小,嘔血,大便帶血,尿少尿閉呼吸困難煩躁不安,意識不清,全身震顫,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眼球突出,最後多因呼吸中樞完全麻痹而死亡。

急救處理】:治療原則:早期催吐、洗胃、導瀉,中西醫結合救治。

1.中毒在6小時內予催吐。

2.洗胃 予5%鞣酸溶液洗胃後,灌入藥用炭溶液吸附毒物。

3.50%硫酸鈉60ml導瀉,超過6小時予溫肥皂水高位灌腸導瀉。

4.吸氧。

5.抗驚厥地西泮等。

6.早期應用止血劑。

7.予中藥西洋參10g煎湯去渣送服安宮牛黃丸一顆(研碎),每日2次。

【炮製】原藥揀去雜質,拍去泥屑,用水洗淨,稍潤後切斷,晒乾。

性味】《別錄》:「味辛,溫,無毒。」

【功用主治】散風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平喘,定痛,治風寒感冒痰飲喘咳水腫風濕跌打損傷,頭疼,齲齒痛,痧氣腹痛

①《別錄》:「主風寒咳逆。」

②《藥性論》:「止氣奔喘促,消痰飲,破留血,主項間瘤癭之疾。」

③《綱目》:「散風寒,下氣清痰,行水破血,殺蟲。」

④《廣西中藥志》:「通經,散寒,祛痰,利尿。」

⑤《江蘇藥材志》:「發汗,祛痰。治感冒頭痛牙痛口舌生瘡。」

⑥《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催吐,祛痰,利尿。治支氣管炎及水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浸酒或入散劑。外用:研末吹鼻或搗敷。

【宜忌】體虛多汗咳嗽咯血及孕婦忌服。

【選方】①治風寒頭痛,傷風傷寒,頭痛、發熱初覺者:馬蹄香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少頃飲熱茶一碗,催之出汗。(《杏林摘要》香汗散)

②治呼吸喘息,若猶覺停滯在心胸,膈中不和者:瓜蒂二分,杜衡三分,人蔘一分;搗、篩,以湯服一錢匕,日二、三服。(《補缺肘後方》)

③治哮喘:馬蹄香,焙乾研為細末,每服二、三錢。如正發時,用淡醋調下,少時吐出痰涎為效。(《普濟方》黑馬蹄香散)

④治暑天發疹:杜衡根(研粉)三至四分。開水吞服。

⑤治損傷疼痛及蛇咬傷:杜衡(研末)每次吞服二分;外用鮮杜衡,搗敷患處。

⑥治蛇咬傷:杜衡根一至二錢,青蓬葉、竹葉細青、各等量,金銀花三至四錢,野剛子五至六錢,水煎,一日三次,飯前服。

⑦治瘡毒:杜衡根、青蓬葉各一至二錢。搗爛敷患處。(④以下出《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⑧治無名腫毒,瓜藤疽初起,漫腫無頭,木痛不紅,連貫而生:杜衡鮮葉七片,酌沖開水,炖一小時,服後出微汗,日服一次;渣搗爛加熱敷貼。(《福建民間草藥》)

⑨治蛀齒疼痛:杜衡鮮葉捻爛,塞入蛀孔中。(《福建民間草藥》)

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中毒症状為嘔吐、黃疽、體溫血壓升高;初期肝腫大、有壓痛,繼之縮小、吐血、大便帶血、尿閉、呼吸困難、煩躁不安、全身震顫、四肢抽搐、角弓反張、意識不清、眼球突出,最後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版本二

【出處】出自《名醫別錄》。

1.《山海經》: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靡蕪,名曰杜衡,食之已癭。

2.陶弘景:杜衡,根、葉都似細辛,惟氣小異爾。

3.《唐本草》:杜衡,葉似葵,形如馬蹄,故俗雲馬蹄香。生山之陰,水澤下濕地。根似細辛、白前等。今俗以及己代之,謬矣。及己獨莖,莖端四葉,葉間白花,殊無芳氣;有毒,服之令人吐,惟療瘡疥,不可亂杜蘅也。

4.《本草衍義》:杜衡用根,市者

【拼音名】Dù Hénɡ

【英文名】Forbes Wildginger Herb,Herb of Forbes Wildginger

【別名】懷、蘅薇香、杜、土鹵、楚蘅、杜蘅、土杏、馬蹄香、蘹香、杜衡葵、土細辛、鈸兒草、杜葵、南細辛、馬辛、馬蹄細辛、泥里花、土裡開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杜衡的根莖及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arum forbesii Maxim.

採收和儲藏:4-6月間採挖,洗淨,晒乾。

【原形態】

1.杜衡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葉柄長3-15cm;芽胞葉腎狀心形或倒卵形,邊緣有睫毛;葉片闊心形至腎狀心形,長和寬各為3-8cm,先端鈍或圓,基部心形,上面深綠色,中脈兩旁有白色雲斑,脈上及其近緣有短毛,下面淺綠色。花暗紫色;花便長1-2cm;花被管鍾狀或圓筒狀,長1-1.5cm,直徑8-10mm,喉都不縊縮,喉孔直徑4-6mm,膜環極窄,寬不足lmm,內壁具明顯格狀網眼,花被裂片直立,卵形,平滑,無乳突皺褶;藥隔稍伸出;子房半下位,花柱離生,先端2淺裂。柱頭卵狀,側生。花期4-5月。

2.小葉馬蹄香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葉柄長3-15cm;芽胞葉卵形或長卵形,邊緣有睫毛;葉心形、卵心形、稀近戟形,長3-6cm,寬3.5-7.5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心形,上面通常深綠色,有時在中脈兩旁有白色雲斑,脈上或近邊緣處有短毛,下面淺綠色,或初呈紫色而逐漸消退,或紫色。花紫色;花梗長約1cm,有時向下彎垂;花被管球狀,直徑約1cm,喉部強度縊縮,膜環寬約1mm,內壁有格狀網眼,花被裂片三角狀卵形,基部乳突皺褶區;藥隔伸出,圓形,中央微內凹;子房近上位,花柱6,柱頭卵狀,頂生。花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林下或溝邊陰濕地。

2.竽於林下草叢或溪邊陰濕處。

資源分布:1.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2.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1)杜衡常捲曲成團。根莖圓柱形,長約1cm,直徑2-3mm,表面淺棕色或灰黃色,粗糙節間長1-9mm。根細圓柱形,長7cm,直徑1-2mm,表面灰白色或淺棕色,斷面黃白色或類白色。葉片展平後呈寬心形腎狀心形,長寬均為3-8cm,先端鈍或圓,上面主脈兩側可見雲斑,脈上及近葉緣有短毛。偶見花,1-2朵腋生,鍾狀,紫褐色。氣芳香,有濃烈辛辣味,有麻舌感。(2)小葉馬蹄香根莖短。根直徑l-2mm,灰黃色,斷麵灰白色。完整葉展開後呈心形、卵。狀心形,長3-6cm,寬3.5-7.5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心形,上面主脈兩例時有雲斑,脈上及邊緣有短毛;葉柄長3-15cm。氣芳香,味麻辣,略麻舌。以根多、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l)杜衡根橫切面:表皮殘存。外皮層細胞1列;皮層有油細胞散在;內皮層明顯。初生木質部四原型或五原型。薄壁細胞澱粉粒

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內側有厚角組織。皮層寬廣,有油細胞散在;薄壁細胞含澱粉粒。維管束外韌型,常5-6個。髓部明顯。

葉片表面觀:上下表皮的氣孔均為不定式,並具類圖形油細胞。上表皮細胞類多角形,葉脈處可見由l-4個細胞組成的非腺毛,頂端尖而稍彎曲,具壁,長132-160μm,基部直徑29.6-44.4μm。下表皮細胞不規則形,垂周壁波狀彎曲,無毛。(2)小葉馬蹄香根橫切面:外皮層細胞切向延長;皮層細胞約19列,有油細胞散在,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初生木質部通常三原型。

根莖橫切面:皮層細胞約21列,散有油細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維管束常6個。

【化學成份】

1.杜衡從全草中分離出杜衡素(asarumin)A、B、C、D,欖香脂素(elemicin),細辛腦(asarone)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全草(干品)含揮髮油 2.6%,從揮髮油中除分離出甲基丁香油酚(methyl eugenol),甲基異丁香油酚(methyl isoeugenol),欖香脂素(elemicin)和卡枯酸(kakuol)外,還含有:a-蒎烯(a-pinene),樟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月掛烯(nyrcene),香檜烯(sabinene),檸檬烯(limonene),1,8-按葉素(1,8-cineole),對-聚傘花素(p-cym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異松油烯(terpinolene),樟腦(camphor),龍腦(borneol),a-松油醇(a-terpineol),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uene),黃樟醚(safrole),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β-古芸烯(β-gur-junene),反式-β-金合歡烯(trans-β-faranesene),細辛醚(asaricin),肉豆寇醚(myristicin),異欖香脂素(isoelemicin)等。

2.小葉馬蹄香全草(干品)含揮髮油0.6%,揮髮油中的成分有:1,8-按葉素(l,8-cineole),芳樟醇(linalool),龍腦(bor-neol),a-松油醇(a-terpineol),萘(naphthalene),2-異丙基-5-甲基茴香醚(2-isopropyl-5methylanisole),乙酸龍腦酯(bornylacetate)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xytoluene),黃樟醚(safrole),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β-古芸烯(β-gUr-junene),反式-β-金合歡烯(trans-β-farnesene),葎草烯(humulene),β-橄欖烯(β-maali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2,3,5-三甲氧基甲苯(2,3,5-trimethoxytoluene),橙花叔醇(nerolidol),細辛醚(asaricin),甲基異丁香油酚(methylisoeugenol),肉豆蔻醚(myristicin),欖香脂素elemicin),異欖香脂素(isoelemicin)和2,4,5-三甲氧基丙烯基苯(2 4,5-trimethoxypropenylbenzene),樟烯(camphene),a-蒎烯(a-pinen),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β-松油烯(β-terpinen),3,4-二甲基-2,4,6-辛三烯(3,4,-dimethyl-2,4,6-octatriene),優葛縷酮(eucarvone),表樟腦(epicamphor),異龍腦(soborneol),愛草腦(estragole),十五烷(pentadecane),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2-甲氧基黃樟醚(croweacin),檸檬烯(limonene),金合歡醇(farnesol),卡枯醇 (kakuol),2,5-雙叔丁基噻吩(2,5-itertbutylthiophene),反式細辛腦(trans-asarone)。

【藥理作用】

1.黃樟醚有麻痹作用,能使動物的呼吸中樞麻痹。長時間給貓及家畜以少量,則引起和磷中毒樣的肝、腎脂肪變性,對犬給予0.75g則發生嘔吐,犬的致死量,皮下注射或內服均為1g/kg。

2.煎劑29g/kg灌胃,對小鼠有鎮痛作用。

3.馬辛揮髮油0.15ml/kg腹腔注射,明顯減少小鼠自發活動;0.025、0.03、0.05ml/kg腹腔注射,對小鼠閾下劑量戊巴比妥鈉有協同睡眠作用;0.075、0.15ml/kg能延長小鼠硫噴妥鈉的睡眠時間;0.25ml/kg可對抗戊四唑引起的小鼠驚厥,也對抗電休克驚厥;0.15、0.25ml/kg可增強小鼠對缺氧的耐受力;0.075、0.15ml/kg對大鼠有降溫作用。

4.用0.02%-0.1%馬辛揮髮油0.2ml灌胃,可降低高膽甾醇血症小鼠的血脂,並呈量-效線性關係

【毒性】對小鼠灌胃的LD50為1.823g/kg,腹腔注射的LD50為0.672g/kg。

【鑒別】理化鑒別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振搖後浸出15min,濾過。取濾液1ml置蒸發皿中,待乙醚揮散後加1%香草醛硫酸試劑,溶液由淺棕色變為紫棕色。(檢查揮髮油)

【炮製】原藥揀去雜質,拍去泥屑,用水洗淨,稍潤後切斷,晒乾。

【性味】辛;溫;小毒

【歸經】肺;肝;腎;膀胱

【功能主治】疏風散寒;消痰利水活血止痛。主風寒感冒;痰飲喘咳;水腫;風寒濕痹;跌打損傷;頭痛;齒痛胃痛;痧氣腹痛;瘰癧;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6g;研末,0.6-3g;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吹鼻,或鮮品搗敷。

【注意】體虛多汗、咳嗽咯血及孕婦忌服。

【附方】1.催吐方(《補缺肘後方》),治呼吸喘息,猶覺膈中痞悶,頑痰壅滯心胸。2.治蛇傷方(《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蛇傷,局部紅腫痛甚者。3.香汗散(《杏林摘要》),治風寒頭痛。

【各家論述】

1.《名醫別錄》:治風寒咳逆。

2.《藥性論》:止氣奔喘促,消痰飲,破留血,主項間瘤癭之疾。

3.《本草綱目》:散風寒,下氣消痰,行水破血,殺蟲。

4.《廣西中藥志》:通經,散寒,祛痰,利尿。

5.《江蘇藥材志》:發汗,祛痰。治感冒頭痛,牙痛,口舌生瘡。

6.《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催吐,祛痰,利尿。治支氣管炎及水腫。

7.《本經逢原》:杜衡香竄,與細辛相似,故藥肆以之代充細辛。但其氣濁,不能搜滌少陰經中之寒,稍遜細辛一籌耳。

【摘錄】《中華本草》

關於「杜衡」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