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
A+醫學百科 >> 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 |
巨細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又名巨細胞包涵體病(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CID),是人巨細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引起的一種全身性感染症候群。因受染細胞的典型改變是細胞變大,核內和胞漿內出現包涵體,也是引起先天性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錄 |
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人巨細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屬於疤疹病毒屬。由M、G、Smith(1958)由先天性巨胞包涵體病(CID)患者中分離出來。病毒粒子的直徑為130—270毫微米,含分子量為32—64×106的DNA。對熱不穩定,乙醚,氯仿能使其鈍化。種的特異性強,在非人體細胞中不增殖,故不表現病原性。增殖時要用人胎兒的皮膚、肌肉、包膜和肺等的各初代培養細胞,以及WI-26,WI-38等細胞株。在感染此病毒的細胞中,可以見到核型包涵體(鹼性)及質型包涵體。新分離株不能向培養液中釋放有感染性的病毒。經過胎盤感染,可引起死產和早產,以及巨細胞包涵體病。也能見到後天性的感染症,此時一般是隱性感染,但容易因使用甾體激素及進行免疫抑制治療而表現為活性化。
人群對於HCMV普遍易感,而且可以重複感染。
1.產前及出生後的早期感染 病毒存在於宿主咽部、唾液腺、子宮頸、陰道分泌物、尿液、精液、乳汁及血液中,可造成先天性感染、圍生期感染以及出生後早期感染。圍生期母嬰傳播最常見,包括經胎盤感染、經宮頸逆行感染、經產道感染。
2.產後感染 主要指產後水平感染,經哺乳而感染嬰兒。由於病嬰從口腔、呼吸道及尿液中可排放病毒,因此,嬰兒中間可發生水平方式的傳播,造成本病在嬰兒間的感染。
(二)發病機制
HCMV具潛伏-活化的特性,感染人體主要有2 種形式,潛伏性感染和產毒性感染。
1.潛伏性感染:由於受宿主免疫效應抑制,病毒不再複製或低度複製,只有少許病毒在體內低量複製或以一種具有複製潛能的不完整病毒形態存在,病毒往往以潛伏感染的形式持續終生。然而在機體免疫低下和內環境改變,如:器官和骨髓移植、癌症、輸血、妊娠以及應用免疫抑制劑,成人在工作緊張、口腔皰疹、飲酒時病毒又重趨活動。
2.產毒性感染:又稱活動性感染,指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大量複製,形成核內和胞漿內包涵體,並引起細胞病變,終至細胞溶解,釋放出子代病毒再去感染其它易感細胞造成病變擴散。病毒也可在細胞內複製,但對所感染的宿主細胞並不造成明顯的細胞病變,或僅引起細胞功能障礙,此類又稱不全感染。產毒性感染根據其發生次序又分為兩種,原發性感染與繼發性感染。
病毒感染孕婦胎盤引起病變機制:
孕早期感染可導致胚胎正常發育受影響、胎兒畸形、死胎等。孕婦感染HCMV後,HCMV潛伏於胎盤絨毛膜組織中,引起胎盤形態學改變,使胎兒生長發育的環境和條件惡化,造成胎兒反覆感染。HCMV還會影響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盤生乳素等的分泌,造成胎兒宮內發育遲緩、死胎、早產和死產等。
HCMV感染引起的病變是多系統、多臟器的:
有資料顯示,腦部是典型的受侵犯部位,表現為腦積水、腦室周圍鈣化、局部軟化及出血、星狀細胞增生、血管周圍炎性浸潤以及硬腦膜結節化。腎臟受累時主要累及腎小管近端,常有間質細胞浸潤;肺泡和支氣管上皮也可見巨細胞,並有單核細胞浸潤。在新生兒病例中,可發現有髓外血細胞生成和圓形細胞浸潤或亦可見巨細胞;包涵體累及肝內膽管上皮細胞,引起膽管炎、膽汁淤積和黃疸。肝臟病理改變可見肝細胞水腫和類似慢性肝炎樣改變,又可引起重型肝炎改變。
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症状
【臨床表現】
1.先天性感染 受感染的胎兒除流產、死產外,活嬰中約有5%表現為典型全身CID,即多系統、多臟器受累。新生兒CID的特徵是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受侵犯,如小於胎齡兒,小頭畸形、黃疸、肝脾腫大、皮膚瘀斑、腦積水、腦組織鈣化等。
據Boppana等(1992)106例的分析,本病的主要體征及症状為黃疸(67%),肝脾腫大(60%)、紫癜(76%)、小頭畸形(53%)、體重過輕(50%)、早產(34%)以及脈絡膜視網膜炎、腦積水、腦組織鈣化和低鈣驚厥等,嚴重者多在生後數天或數周內死亡;倖存者90%留有後遺症,如運動障礙、癲癇、生長遲緩、智力障礙、視力減退(視神經萎縮)、聽力障礙(神經性耳聾)等。
另有5%表現為非典型的臨床表現,其餘90%均呈亞臨床型。症状表現: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系統症状為主,如刺激樣咳嗽(呈百日咳樣)、氣促、發紺、間質性肺炎表現,肝脾腫大、黃疸、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2.圍生期感染 本病的病死率可達30%,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為主要的直接死因。出生時多無感染症狀,2~4個月後發病,多為亞臨床型。
有研究發現孕早期HCMV原發感染,對胎兒神經系統的損害較孕中期和孕晚期再發性感染及繼發性感染者重。
【診斷標準】(試行,1994年10月,武漢)包括臨床與實驗室兩個方面的依據:
能證實宿主體內有HCMV侵入,無論有無症状或病變均稱為CMV感染。
A.在新生兒中以前2種方式診斷為最重要。根據臨床徵象分類:
①亞臨床型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無任何臨床症状與體征,在新生兒中為非主要類型。
②症状性感染(symptomatic infection):
診斷條件:主要集中於宿主的某一器官或系統,如肝臟或肺部時;
診斷結果:則稱為CMV肝炎或CMV肺炎。
診斷條件:出現HCMV感染相關的症状、體征,損害宿主兩個或兩個以上器官或系統時;
診斷結果:稱全身性感染(systemic infection),多見於先天性感染。
B.根據獲得感染的方式分類:
①先天性感染(congenital infection):
診斷條件:由HCMV感染的母親所生育的子女,於出生14天內(含14天)證實有HCMV感染;
診斷結果:為宮內感染所致。
②圍生期感染 (perinatal infection):
診斷條件:由HCMV感染的母親所生育的子女於出生14天內沒有HCMV感染,而生後第3~12周內證實有HCMV感染;
診斷結果:為嬰兒於出生過程或吸吮母乳感染。
③生後感染(postnatal infection)或獲得性感染(acquired infection):
診斷條件:由產後水平感染HCMV;
診斷結果:主要是經哺乳而感染或者由患嬰造成的水平傳播感染。
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診斷
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檢查化驗
一、病毒分離
最好用唾液、尿液、生殖道分泌物、乳汁和白細胞,接種到人的成纖維細胞內繁殖和分離,細胞病變效應(CPE)在1天或數周后出現,經固定和HE染色後可觀察到巨細胞,核內有內包涵體,核周暈圈及嗜酸性胞漿內包涵體,很象「貓頭鷹眼」(owl′s eye)亦可用單克隆或多株抗體的熒光染色等方法檢查。
二、血清抗體檢測
最常用的有補體結合試驗(CF)、間接免疫熒光試驗(IIF)、免疫酶試驗(EIA)、間接血凝試驗(IHA)和放射免疫試驗(RIA)等檢測CMV-IgG和IgM抗體。當單份血清標本已確定既往有CMV感染時,應當立即留血清標本,以及間隔2周、4周、8周再留血清標本,結合病毒分離可作原發感染診斷。
已廣泛應用於檢測CMV,其中以32P標記的探針敏感性最高,對某些標本來說,雜交方法可能比病毒分離更敏感。
四、還有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進行檢驗。
其它輔助檢查
3.腦電圖 異常波形。
相關檢查:免疫球蛋白 G免疫球蛋白 M巨細胞病毒 皮質醇脫氧核糖 核酸染色
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的鑒別診斷
1、先天性梅毒:患上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兒也會出現肝脾腫大、皮膚瘀斑、脈絡膜視網膜炎等症状,與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症状很相似,二者可以通過母親感染情況、化驗嬰兒血清進行區別。
2.嬰兒肝炎 肝臟病理改變可見肝細胞水腫和類似慢性肝炎樣改變,又可引起重型肝炎改變。包涵體累及肝內膽管上皮細胞,引起膽管炎、膽汁淤積和黃疸。鑒別要點為CMV臨床表現為多系統、多臟器的損害和實驗室證實宿主體內有HCMV的侵入,即可診斷為CMV感染。
3、先天性風疹:患有先天性風疹的新生兒,出生時皮膚就可出現紫紅色大小不一的斑點,且常伴有肝脾腫大、肝炎、溶血性貧血、耳聾等症状,這些症状與巨細胞病毒感染有相似之處,如果病兒出現先天性心臟、中心性白內障,則應考慮先天性風疹病毒感染。如果從症状不能鑒別,可以通過母親感染情況、病兒血清中的抗體進行區別。
4.先天性弓形體感染 先天性弓形體感染與妊娠關係密切,母親在妊娠期受到弓形體感染後,不論是顯性或隱性感染,均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直接影響胎兒發育,致畸嚴重。先天性弓形體感染,出生後呈全身性急性感染表現。先天性弓形體病現已成為人類先天性感染中最嚴重的疾病,多可致胎兒畸形、早產、死產等。CMV表現及預後與先天性弓形體感染相似,主要依賴實驗室檢查鑒別診斷。
其他 與其他病因的病理性黃疸和其他感染性腦病、腦膜腦炎鑒別,主要依賴實驗室檢查結果鑒別。
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的併發症
由於免疫功能缺陷而發生血管、網膜炎、肺炎以及消化道感染。並且大多數患者合併格-巴氏症候群。
後遺症常見生長遲緩、運動障礙、癲癇、視力減退(視神經萎縮)、智力障礙、聽力障礙(神經性耳聾)等。
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預 防]
巨細胞病毒對人類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們應積極預防其發生。
(1)進行有意識的身體素質的鍛煉。提高機體免疫機能及抗病能力,特別是育齡期婦女,以減少巨細胞病毒對胎兒的嚴重危害。
(2)對於孕婦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等患者要注意保護,使她們遠離傳染源。
(3)注意環境衛生、飲食衛生。
(4)乳汁中巨細胞病毒陽性者,不應哺乳。
(5)免疫防治。尚在研究和探索中。
[預 後]
本病病死率高,受感染的胎兒除流產、死產外,常引起先天性畸形。出生後,嚴重者在生後數天或數周內死亡;倖存者90%留有後遺症,如生長遲緩、智力障礙、運動障礙、癲癇、視力減退(視神經萎縮)、聽力障礙(神經性耳聾)等。
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西醫治療
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治療,可應用各種抗病毒製劑如GCV、抗巨細胞病毒的免疫球蛋白製劑、干擾素及轉移因子等。但這些藥物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往往停藥後病毒又潛伏地回升,鑒於此種病毒可能作為愛滋病的病因之一,各國學者均在致力於控制其感染的研究。最近,美國學者研製出兩種活疫苗,初試後頗見效。一種是由AD169菌株研製成的;另一種是從TOWn菌株製成的,經非腸道給藥後,已明顯表現出有抗巨細胞病毒的效能,CMV抗體升高,導致免疫功能增強。
1.抗病毒藥物 使症状緩解但不能清除感染。如阿糖胞苷阿糖腺苷以及阿昔洛韋(無環鳥苷)等對HCMV均能起到短暫的抑制作用。
對先天性感染:可用12mg/(kg.d)連續治療6周療法。不良反應有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肝功能異常,但停藥後可迅速恢復正常,偶可致不可逆性無精症。
重症感染者:用7.5~10mg/(kg. d),分~3次靜滴,14天後繼以5mg/(kg.d)維持治療1~2個月。
3.干擾素 對HCMV的抑制作用效果欠佳,並可能導致抗藥性。
參看
關於「新生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