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應性口炎
A+醫學百科 >> 疾病百科 >> 炎症 >> 變應性口炎 |
變應性口炎是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炎症。指過敏性體質的機體通過不同途徑(如接觸、口服或注射等)接觸變應原所致。
一 病因
1.藥物過敏性口炎
屬I型速發性變態反應,但有時也可表現為Ⅳ型遲髮型變態反應。顧名思義,藥物是本病發生的外因,而藥物的種類、其中的雜質、給藥途徑、積聚作用及抗原性等諸多因素與本病的發生都有著一定的關係,但藥物的抗原性是引起本病最重要的原因。藥物大多數是小分子化學物質,屬於半抗原,它必須與機體內蛋白質結合後變成全抗原時才成為變應原。首次使用藥物後,一般不發病,當機體再次接觸同一藥物時,即可產生變態反應。一般在接觸變應原後24~48h發病。
2.接觸性口炎
屬Ⅳ型變態反應,所接觸物質本身對口腔粘膜本無刺激性,即有刺激性也很微弱,一般情況下不致引起損害,但對具有過敏體質的患者,此物質作為一種變應原,可引起變態反應而致病。
口腔科常見的致敏物質如牙托材料甲基丙烯酸甲脂、自凝丙烯酸脂、銀汞合金;其它如泡泡糖和合成橡膠等。
二 臨床表現
( 一).藥物性口炎
口腔粘膜損害常先於皮膚發生,有時亦可同時發生。患者應用某種藥物後可有一定的潛伏期,初次發作的潛伏期稍長,複發者則縮短,有時可在24h內發病。
1.口腔粘膜
發病於口腔粘膜時,患者首先感覺局部灼熱不適。口腔任何部位均可發生損害,如常見在唇、頰、舌、齶等處的粘膜上出現充血、水腫,若有水皰發生,由於言、食時的摩擦運動而迅速破潰成大小不等的糜爛面,並有滲出。此時,患者即感疼痛。
2.皮膚
發病於皮膚時,則好發於手足、顏面,出現紅斑、丘疹等;如重複使用致敏藥物,即在原部位出現圓或橢圓形紅斑,邊界清楚,數目多少不一,還可能合併水皰,對此稱之為固定藥疹(fixeddrugeruption);有時,除固定部位外,亦可在新部位發疹。局部灼熱、脹癢。一般持續1周左右,而後消退。
3.眼部
發病於眼部時,常見為結合膜炎,表現為球結膜充血、脹痛不適,分泌物增多等。
4.陰部
(二)接觸性口炎
症状出現較緩,因為口腔粘膜接觸到具有抗原性物質後,至少需數天才能在局部形成抗體,此時上皮已被致敏,隨著抗原物質的吸收,在局部產生抗原抗體反應。但也有因為接觸物刺激性大而潛伏期短的。
常見發病部位為唇、頰、齶、牙槽和前庭粘膜。接觸致病物質部位表現為炎症反應,輕重不等,一般表現為充血、水腫、發皰、糜爛、滲出,或有假膜形成。在舌部表現腫脹明顯,舌緣有牙齒壓迫印痕。如果將致敏物質去除後,在一段較長時間內,炎症仍在發展,可能夾雜感染,以後逐漸癒合。
三 治療
藥物性口炎
一、全身治療
1.尋找可疑的致敏藥物,並立即停止使用;追溯近幾天的食譜,有無進食含有藥物進補的藥膳飲食。
2.全身支持療法
補充液體、維生素,以加速致敏原的排出,並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
3.抗組織胺藥物
可選用苯海拉明25mg,每日3次,口服;撲爾敏4mg,每日3次,口服;或給息斯敏(正名:阿司咪唑,Astemizole)10mg,每日1次,口服。
4.腎上腺皮質激素
具有抗炎、抑制免疫反應作用,重症可用氫化可的松200~400mg靜脈滴注;潑尼松每日~60mg,或用地塞米松每日~9mg,口服。
5.葡萄糖酸鈣加維生素C0.5~1.0g,每日1次,緩慢靜脈注射,以減少滲出。
二、局部治療
應用消炎、止痛、抗感染的藥物,如局部可貼敷各種抗生素藥膜,或塗布2.5%金黴素甘油,敷中藥散劑如潰瘍散等,疼痛嚴重者可用1%普魯卡因溶液含漱或塗布0.5%達克羅寧溶液以止痛。
注意事項:
治療前應詢問患者有無藥物或藥膳過敏史;嚴格掌握用藥適應證,以防濫用藥物;用藥宜簡單,以減少變態反應性疾病的發生;並注意藥物交叉過敏反應;慎用或禁用與原致敏藥物化學結構式近似的藥物;注意做藥物過敏試驗,如青黴素皮試,應同時準備好急救藥品,以防萬一。對確診者,應向患者交代清楚,避免今後再用此藥。
接觸性口炎
1、防治
分析追溯發生接觸性口炎的原因,並立即去除、更換可疑的修復充填材料。局部消炎、止痛、抗感染,可用抗生素藥膜貼敷,或用抗生素甘油塗布,每2h一次,或塗布2%甲紫亦可。症状嚴重者可內服抗組織胺類藥物,如苯海拉明、撲爾敏或息斯敏等(同藥物過敏性口炎)。
2、注意事項
平時注意加強自身防護,日常生活中慎用容易致敏的外用品,避免再次接觸發生過接觸性口炎的致病物質。
|
關於「變應性口炎」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