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十二經脈病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診斷學》 >> 辨證 >> 經絡辯證 >> 十二經脈病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診斷學目錄

十二經脈,包括手足三陰經和三陽經。它們的病理表現有三個特點:一是經脈受邪,經氣不利出現的病證與其循行部位有關。如膀胱經受邪,可是腰背、腋窩、足跟等處疼痛;二是與經脈特性和該經所屬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如肺經為十二經之首,易受外邪侵襲而致氣機壅塞,故見胸滿咳喘氣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經受邪常影響其它經脈,如脾經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後作嘔等胃經病證。可見十二經病證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掌握其規律和特點,便可以幫助我們推求出病因病機與病名,更好地指導臨床。

(-)手太陰肺經病

手太陰肺經病證是指手太陽肺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肺臟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肺主氣,司呼吸、連喉系,屬於太陰經,多氣多血,每日寅時周身氣血僅注於肺。

臨床表現肺脹、咳喘、胸部滿悶;缺盒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氣,洒淅寒熱自汗出,濡或臂內前廉痛,常中熱,小便頻數或色變等。

【證候分析】肺者生氣之源,其脈循胃口上膈屬肺。肺合皮毛,肌表受邪,內傳於肺,失其宣降,致胸悶脹滿,咳喘氣逆;缺盆為十二經通絡,與肺接近,肺氣不暢,故見疼痛;肺經行於時臂間,其經氣不利,則肩背及濡、臂內側前緣疼痛,掌中熱;邪客於肌表,衛氣鬱閉,故是惡寒發熱腠理不固,則汗出;外邪入里化熱,或肺經有熱,則可見煩渴、咽干;肺為腎母,邪傷其氣,故小便頻數或色變。

(二)手陽明大腸經病

手陽是大腸經病是指手陽明大腸經經脈循行部位及大腸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大腸稟燥化之氣,主津液所生的疾病,屬手陽明經,每日卯時周身氣血懼注人大腸。

【臨床表現】齒痛頸腫咽喉腫痛鼻衄目黃口乾;肩臂前側疼痛;拇、食指疼痛、活動障礙。

【證候分析】手陽明大腸經的支脈,從缺盆上頓貫頰人齒,故病則齒痛、頸腫、咽喉腫痛,大腸經之別絡達目,邪熱熾盛,則目黃口乾;熱盛迫血妄行,故鼻衄;病邪阻滯經脈,氣血不暢,則肩臂前例疼痛;拇、食指疼痛及活動障礙,均為本經經脈所及的病變。

(三)足陽明胃經病

足陽明胃經病證是指足陽明胃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胃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脾與胃相連,以臟腑而言,均屬土;以表裡而言,脾陰胃陽;以運化而言,脾主運而胃主化。

足陽明胃經多氣血,每日辰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胃。

【臨床表現】壯熱、汗出、頭痛、頸腫、咽喉腫痛、齒痛,或口角歪斜,鼻流濁涕;或鼻衄;驚惕狂躁;或消谷善飢脘腹脹滿;或膝腹腫痛,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側、足背、足中趾等多處疼痛,足中肢活動受限。

【證候分析】胃經多氣多血,受邪後易從陽化熱,剛見里實熱證里熱內盛則壯熱;邪熱迫津外出致汗出;冒火循經上炎,則見頭痛、頸腫、咽喉腫痛、齒痛,口唇瘡疹;若風邪侵襲,可見口角歪斜,鼻流濁涕;熱盛迫血妄行,則鼻衄;熱擾神明,則驚惕發狂而躁動,胃火熾盛,致消谷善飢;胃病及脾,中焦氣阻,則脘腹脹滿;胃經受邪,氣機不利,則所循行部位如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側,足背、足中趾等多處疼痛,且活動受限。

(四)足太陰脾經病

足太陰脾經病證是指足太陰脾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脾臟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脾為胃行其津液,為十二經脈的根本,屬足太陰經,主血少氣旺,每日已時周身氣血注於脾。

【臨床表現】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瀉、症瘕、泄、水團、黃疸,不能臥,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

【證候分析】脾經血少氣旺,如果經氣發生變動,因其脈連舌本,所以發生舌根強硬現象。脾病失運,所以食則嘔,胃脘痛,腹脹。若陰盛而上走陽明,故氣滯而為噯氣;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為脾氣得以輸轉而氣通,所以矢氣或大便後腹脹和噯氣就得以衰減或暫時消除。脾主肌肉濕邪內困,故身體皆重。碑不健運,筋脈失養,則舌本痛,肢體關節不能動搖。足太陰的脈,上膈注心中,故為煩心,心下急痛。脾經有寒,則為溏泄;脾經有郁滯則為症瘕。脾病不能制水則為泄,為水閉,為黃疸,不能臥。足太陽脾經起於大趾。上膝股內前廉,故為腫為厥,為大趾不用等病。

(五)手少陰心經病

手少陰心經病證,是指手少陰心經經脈循行部位及心臟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手少陰心經少血多,十二經之氣皆感而應心,十二經之精皆貢而養心,故為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每日午時,周身氣血僅注於心。

【臨床表現】心胸煩悶疼痛、咽干、渴而欲飲、目黃、脅痛、撓臂內側後緣痛厥,掌中熱。

【徵候分析】心屬火臟,故心經病變多見熱證。心火內盛,則心胸煩悶疼痛;本經的支脈從心系上挾於咽部,放心火上炎,心陰耗損,則咽干,渴而欲飲;手少陰這脈繫於目系,又出於脅下,故目黃脅痛。心脈又循撓臂內側入掌中,故而可見撓臂內側後緣痛和掌中發熱之徵。

(六)手太陽小腸經病

手太陽小腸經病證,是指手太陽小腸經經脈循行部位及小腸功能失調錶現出的臨床證候。

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所出,與心為表裡,居太陽經,少氣多血。每日未時周身氣血懼注於小腸。

【臨床表現】耳聾、目黃、咽痛;肩似拔、撓似折。頸項肩撓肘臂外後廉痛。

【證候分析】小腸經屬陽,其病多熱。小腸經支脈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即入耳中,故出現聾、目黃、咽痛;肩似拔,撓似折,乃由於手太陽之脈循撓外後廉出肩解肩胛,交肩上的緣故。熱邪侵襲小腸經脈,則肩、肘、臂外側後緣等處疼痛。

(七)足太陽膀胱經病

足太陽膀胱經病證,是指足太陽膀胱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膀胱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

膀胱為州都之官,藏津液,居太陽經,少氣而多血。每日申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膀胱。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寒,鼻寒流涕,頭痛,項背強痛;目似脫項如拔,腰似折,(月國)如結,踹如裂;癲癇、狂證、瘧疾痔瘡腰脊、(月國)窩,腓腸肌、足跟和小趾等處疼痛,活動障礙。

【證候分析】膀胱經行於背部,易受外邪侵襲。邪客體表,衛陽郁滯,故是發熱,惡風寒,鼻寒流涕。本經脈上額交巔入絡腦,故是頭痛,項背痛;又因足太陽經起目內眥,還出別下項、抵腰中、過髀樞、下合(月國)中、貫踹內,故本經有病,疼痛得眼珠好象要脫出一樣,頸項好象被人拉拔一樣,腰好象要折斷一樣,膝彎部位好象結紮一樣不能彎曲,踹部(即小腿肚)象撕裂一樣疼痛,股關節屬各曲不利,其所過部位均疼痛,足小趾不能隨意運動;熱邪極盛則發生癲癇、狂證、瘧疾;熱聚肛門,氣血壅滯,則釀生痔瘡。

(八)足少陰腎經病

足少陰腎經病狂,是指足少陰腎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腎臟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腎臟藏精主水,屬陽氣初轉,陽氣乍生的少陰。足少陰腎經,多氣而少血。每日酉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腎。

【臨床表現】面黑如漆柴,頭暈目眩氣短喘促咳嗽咯血飢不欲食,心胸痛,腰脊下肢無力痿厥足下熱痛;心煩、易驚、善恐、口熱舌干,咽腫

【證候分析】腎雖屬陰,內藏元陽,水中有火;腎又為五臟之本,則易影響其臟腑而出現寒熱錯雜虛實相兼的證候。腎主水,水色黑、腎精虧損,不能上榮於面,故見面黑如漆柴,頭暈目眩;金水相生,腎虛子病及母,故咳唾有血或氣促而喘。腎陰不足虛火上犯於胃,致飢不欲食;心腎不交,故心煩,易驚、善恐和民主胸疼痛;病邪沮滯腎經,則腰脊下支無力或痿厥,足下熱痛。

(九)手厥陰心包經病

手厥陰心包經病證,是指手厥陰心包經經脈循行部位及心包絡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臨床證候。心包絡為心之宮城,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屬於厥陰經,少氣而多血。每日戍時周身氣血俱注於心包絡經。

【臨床表現】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煩、心悸心痛喜笑不休面赤目黃等。

【證候分析】心包為心之外圍,內寄相火,其病多見熱證並往往影響到心。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循胸出脅,入於掌中,故其所循行的部位發生病變,引起手心熱,上部上肘部攣急腋腫,胸脅支滿;氣血運行不暢,則心悸,心痛;神魂不寧,則心煩甚或喜笑不休;心火上炎,故目赤目黃。

(十)手少陽三焦經病

手少陽三焦經病證,是指手少陽三焦經經脈循行部位及三焦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

三焦為人體水谷精微生化和水液代謝的通路,總司人體的氣化,屬手少陽經,少血多氣。每日亥時周身氣血俱注於三焦。

【臨床表現】耳聾、心脅痛,目銳眥痛,頰部耳後疼痛,咽喉腫痛,汗出,肩肘、前臂痛,小指、食指活動障礙。

【證候分析】鹼焦之脈上項系耳後,故本經受邪,熱邪上擾,則見耳聾,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故為汗出。三焦是主氣所生病者,氣機抑鬱,則心脅不舒而痛,肩肘,前臂疼痛,小指、食指活動障礙,都是由於經脈循行之所處,經氣不利所引起。

(十一)足少陽膽經病

足少陽膽經病證,是指足少陽膽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膽腑功能失常所表現臨床證候。膽為中精之府,十一經皆取決於膽,屬足少陽經,多氣少血。每日子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膽。

【臨床表現】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頭痛頷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為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證候分析】膽經為人體氣機出入之樞紐,邪客於此,氣機失常,則見膽液外溢而口苦,膽郁不舒,故善太息。足少陽之別,貫心循脅里,故心脅痛不能轉側;足少陽之別散於面,膽木為病,故面微有塵,體無膏澤。少陽屬半表半里陽勝則汗出,風勝則振寒而為瘧。其它各證,皆為其經脈所及經氣不利而成。

(十二)足厥陰肝經病

足厥陰肝經病證,是指足厥陰肝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肝臟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肝主藏血,主疏泄,屬足厥陰經,少氣而多血。每日丑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肝。

【臨床表現】腰痛不可俯仰,面色晦暗,咽干,胸滿、腹瀉嘔吐遺尿癃閉疝氣或婦女少腹痛

【證候分析】足厥陰的支脈與別絡,和太陽少陽之脈,同結於腰踝下中部下部之間,故病則為腰痛不可俯仰。肝血不足,不能上養頭面,致面色晦暗;肝脈喉嚨之後,上入頏顙,上出額,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故病則咽干,肝經上行夾胃貫膈,下行過陰器少腹,故病則胸滿,嘔吐、腹瀉,遺尿或癃閉,疝氣或婦女少腹痛等。

32 經絡辯證 | 奇經八脈病證 32
關於「中醫診斷學/十二經脈病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