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陽膽經
A+醫學百科 >> 人體經絡 >> 足少陽膽經 |
足少陽膽經,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膽經。中醫有「少陽為樞」的說法,足少陽膽經循行於人體頭、身側面,如同掌管門戶開合的轉軸,為人體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能夠調節各臟腑功能,為十二經脈系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足少陽膽經樞機不利、開合失司,可致多種病變。如足少陽膽經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變:偏頭痛、脅痛、腿側部疼痛等。另外,還會出現面部皮膚失卻光澤、像蒙有一層灰塵,經常唉聲嘆氣、口苦等預警信號。足少陽膽經共有44個穴位。
足少陽膽經屬膽,絡肝,與心有聯繫。
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口苦,嘆氣,心窩及脅下疼痛,面色灰暗,皮膚乾燥,頭痛,目外眥痛,頷痛,鎖骨上窩及腋下腫痛,瘰癧,瘧疾,胸、脅、髖關節及下肢外側本經脈過處疼痛,足第四趾不用,足外側灼熱,出汗,怕冷等。
目錄 |
足少陽膽經循行部位
《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陰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足少陽膽經自外眼角(瞳子髎)起始,向上到達頭角(頭維),再向下行至耳後,治著頭頸,行走在手少陽三焦經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陽三焦經之後,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然後退迴向前,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它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上,淺出耳前,到達目外眥後方。它的另一條支脈,從外眼角分出,下行到大迎穴部位,上與手少陽三焦經分布在面頰部的那條支脈相會,到達眼眶下邊;向下經過頰車穴部位,下行到頸部,與上一條經脈在鎖骨上窩處合後,由此下行胸部,貫穿膈肌,聯絡肝,屬於膽,沿著脅肋裡面,淺出於腹股溝中央的氣街部,繞過陰部毛際,橫行進入髀厭(股骨大轉子)部。它直行的主幹,從鎖骨上窩下行腋部,沿著側胸,經過季脅,下行與前支經脈在股關節部會合,由此向下,沿著大腿和膝部的外側,向下行走在腓骨前邊,直到絕骨(腓骨下端),淺出於外踝骨的前面,沿足背進入第四趾的外側端(足竅陰)。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足背(臨泣)分出,沿著第一、二跖骨之間,出足大趾外側端(大敦),回過來貫穿爪甲,出行在爪甲後方的叢毛之中。脈氣由此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足少陽膽經病機分析與主治
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毗,上達額。本經有病則頭痛,額痛,目眩,目外毗痛;足少陽膽經其支者繞耳經頸部結喉旁下行缺盆,經腋窩循脅肋,沿股、下肢外側中線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間。本經有病,經氣運行不利,則缺盆部腫痛,腋下腫痛,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小趾、次趾不用。膽主藏和排泄膽汁,膽汁橫溢則口苦、黃疽;膽氣不暢郁滯則脅肋疼痛,善太息;膽為少陽,可表現為往來寒熱,故辨瘧疾為少陽;膽氣鬱結化火則惱怒;膽為中正之官,具有決斷功能,膽病則決斷功能失常,故驚悸,虛怯,失眠。
足少陽膽經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證。
足少陽膽經腧穴
位於足少陽膽經上的穴位:瞳子髎穴、聽會穴、上關穴、頷厭穴、懸顱穴、懸厘穴、曲鬢穴、率谷穴、天沖穴、浮白穴、頭竅陰穴、完骨穴、本神穴、陽白穴、頭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腦空穴、風池穴、肩井穴、淵腋穴、輒筋穴、日月穴、京門穴、帶脈穴、五樞穴、維道穴、居髎穴、環跳穴、風市穴、中瀆穴、膝陽關穴、陽陵泉穴、陽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陽輔穴、懸鐘穴、丘墟穴、足臨泣穴、地五會穴、俠溪穴、足竅陰穴。一側44穴(左右兩側共88穴)。
本經其中15穴分布於下肢的外側面,29穴在臀、側胸、側頭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竅陰。主治胸脅、肝膽病症、熱性病、神經系統病症和頭側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參看
|
關於「足少陽膽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