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鼻咽癌
醫學電子書 >> 《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 >> 咽部疾病 >> 咽部惡性腫瘤 >> 鼻咽癌 |
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 |
|
鼻咽癌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我國南方為高發地區。病因不明,有說與遺傳、EB病毒感染和環境中致癌物質的影響有關。患病男多於女,以30~50歲年齡組發病率較高。目前以放療為主,5年生存率平均為53.3%,而早期病例可達85.7%,故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可提高療效和生存期。
【診斷】
1.鼻咽癌的臨床表現
(1)鼻部症状:以回吸涕血為最多見,較晚方有鼻阻塞。
(2)耳部症状:腫瘤致咽鼓管阻塞引起耳內閉塞感,聽力減退,耳鳴和鼓室積液等。
(3)眼部症状:腫瘤侵入眶腔或使眼功能支配的腦神經受累,而出現復視或眼球偏斜,視力減退及視野缺損,眼球突出和眶內腫塊,眼痛及麻痹性角膜炎,霍納氏征等。
(4)頸部症状:腫瘤區域性頸淋巴結轉移,最初在乳突尖下或下頜角後方,胸鎖乳突肌深面的頸上深淋巴結腫大,質硬,較固定和無壓痛,40%以此為首發症狀。
(5)頭痛及腦神經受累症状:頭痛多提示有顱底侵犯,但亦或為血管反射性引起,約有20%患者以頭痛為首發症状。腦神經受累常為三叉神經、眼運動神經(Ⅲ、Ⅳ、Ⅵ,以Ⅵ最多見)和後組腦神經。腫瘤侵犯多條腦神經時,症状常以症候群出現,如有岩蝶症候群、垂體蝶骨症候群、眶上裂症候群、眶尖症候群、頸靜脈孔症候群和後組腦神經症候群等。
(6)遠處轉移:多於20%病人中出現,以骨、肺或肝轉移最常見。據統計無頸淋巴結轉移者遠處轉移發生率為1.25%~8.7%,有的則為40%~90%。
2.鼻咽癌的局部檢查所見:鼻咽癌好發於鼻咽頂部和咽隱窩附近,早期僅有粘膜粗糙不平,繼而原發癌部位腫瘤呈菜花型、結節型、粘膜下型、浸潤型和潰瘍型5種形態表現。
3.診斷方法
(1)鼻咽鏡檢查:凡有涕血,咽鼓管阻塞,眼外展受限及特徵性頸淋巴結腫大,均應常規鼻咽部檢查。有原發癌者多數有局部表現,高度懷疑者應長期隨訪。
(2)顱底及顱側位X線片,可幫助了解腫瘤侵及範圍及有否顱底骨質破壞。鼻咽腔膠漿造影有助於發現粘膜下浸潤病變。CT及核磁共振掃描可精確判定腫瘤部位及骨損情況。
(3)脫落細胞學檢查:鼻咽部標本塗片或頸淋巴結穿刺塗片,對檢查癌細胞有較高的陽性率和診斷價值。
(4)鼻咽部或頸淋巴結活檢病理檢查可確定診斷,此部鱗癌多見,其組織類型有未分化癌、低分化癌和較高分化癌。
(5)免疫學診斷:血清EB病毒VCA—IgA(病毒殼膜抗原—免疫球蛋白A)抗體測定,適用於人群普查,且對臨床分期、判定療效和估計預後均有重要的意義。
4.需鑒別診斷的疾病有:鼻咽纖維血管瘤、增殖體肥大、鼻咽炎、鼻咽結核和脊索瘤等。頸部轉移性淋巴結腫大應與他種原因的頸部腫塊相鑒別。
【治療】
1.放射療法為主,分照射用深X線、60鈷、加速器治療和鼻咽腔鐳療兩種。
2.手術治療僅適於:①鼻咽部原發癌;②頸淋巴結轉移灶;③放療後殘存或複發病灶。手術多用硬齶和顳下窩徑路。
3.化學療法適於不能手術或放療者,有縮小腫瘤和緩解症状功效,亦有結合放療提高療效用法。常用抗腫瘤藥有環磷醯胺,爭光黴素、5-氟尿嘧啶、噻替哌等。
〔附〕鼻咽癌國際臨床分期(UICC,1987)
(一)鼻咽的分部:頂及後壁(後上);側壁(外側),包括咽隱窩;前壁(下)軟齶背面。〔注意:後鼻孔邊緣及鼻中隔後緣不再劃入鼻咽部,而劃入鼻腔及鼻竇。〕
(二)TNM標準
1.T指原發癌
Tis:原位癌。
T0:原發灶不明顯,用目前一般臨床檢查法尚未觀察到病變。
T1:腫瘤局限於一個區。
T2:腫瘤在一壁以上,但未超腔。
T3:腫瘤超出鼻咽部,但顱底或腦神經無侵犯。
TL:腫瘤超出鼻咽部,並侵犯顱底或腦神經。
Tx:原發灶完全無法分級。
2.N指頸淋巴結轉移灶
N0:未捫及腫大淋巴結。
N1:同側單個淋巴結≤3cm。
N2:同側單個淋巴結轉移,3~6cm;或同側多個淋巴結轉移,其中最大者<6cm;或兩側或對側淋巴結轉移,其中最大直徑<6cm。
N2a:同側單個淋巴結轉移,3~6cm。
N2b:同側多個淋巴結轉移,其中最大<6cm。
N2c:兩側或對側淋巴結轉移,其中最大直徑<6cm。
N3:轉移淋巴結之最大直徑>6cm。
Nx:局部轉移淋巴結完全無法分級。
3.M指遠處轉移
M0:未發現遠處轉移。
M1:有遠處轉移。
(三)臨床分期
Ⅰ期:T1N0M0
Ⅱ期:T0-1N1M0;T2N0-1M0。
Ⅲ期:T0-3N2M0;T3N0-3M0。
Ⅳ期:T0-1N3M0;T1N0-3M0;0T-1N0-3M1。
參看
咽部惡性腫瘤 | 扁桃體惡性腫瘤 |
|
|
關於「耳鼻喉科/鼻咽癌」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