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性共濟失調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脊髓共濟失調。為脊髓後根後索病損造成深感覺障礙所引起。視覺可以代償,因此龍伯征陽性,跟膝脛試驗不穩准,同時伴有下肢位置覺、震動覺障礙。見於脊髓病變周圍神經質、弗利德里失調。

目錄

感覺性共濟失調的原因

脊柱中的神經細胞和後根纖維的退行性、繼發性萎縮可引起本病。本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發病多始於幼年或少年,隨年齡的增長而加重。

感覺性共濟失調的診斷

表現為行走緩慢、兩腿叉開、左右搖擺、蹣跚如醉,跟膝脛試驗陽性,兩下肢深部感覺及膝腱、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兩側babinski征陽性。常造成嚴重的脊柱側凸或後凸及弓形足。晚期有程度不同的癱瘓膀胱直腸功能障礙。

感覺性共濟失調的鑒別診斷

(一)少年脊髓遺傳性共濟失調症:為最常見的一類遺傳性共濟失調,通常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早年起病常伴骨骼畸形臨床表現:青年期發病,緩慢發展,最早症状步態不穩步態蹣跚,站立時身體搖晃,醉漢似步態閉目難立征陽性。肌張力低,膝踝反射消失。病情逐漸進展雙上肢動作不靈活而笨拙,意向性震顫,出現小腦構音困難,說話含糊不清。下肢的位置覺和震動覺消失。神經系統檢查發現:①肢體共濟失調以下肢為主,行走和站立明顯。②多數患者有眼球震顫,水平眼球震顫多見,但垂直性、旋轉性均可見到,通常向外側凝視時最明顯。③肢體肌張力減低,下肢明顯,當錐體束受損出現病理反射。④感覺障礙不明顯,震顫覺可受影響。⑤少數患者可有原發性視神經萎縮。輔助檢查:①X線平片多有足和脊柱畸形。②可有心電圖的改變如T波倒置,傳導阻滯或QRS波異常。

(二)遺傳性痙攣性共濟失調:又稱遺傳性小腦性共濟失調。通常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數在成年起病,伴有肌張力增高和健反射亢進。臨床表現:首先出現緩慢進展的步態不穩,易跌倒,可呈蹣跚步態或合併痙攣步態。以後上肢也受影響,出現雙手笨拙及意向性震顫以致不能完成精細動作,構音障礙,講話可出現暴發性語言。下肢出現錐體束征,如肌張力增高,股反射亢進及病理反射。不少患者伴有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變性眼外肌活動障礙、眼瞼下垂。眼球震顫可能很遲才出現,無骨骼畸形。

輔助檢查:①CTMRI掃描:小腦和腦幹萎縮。②氣腦造影:見蛛網膜下腔小腦幕下氣體增多,提示小腦及腦幹萎縮。

(三)遺傳性痙攣性截癱:本病是遺傳性共濟失調較多類型,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臨床表現:最早為兩腿僵硬不靈活,下肢肌強直踝關節背曲肌的無力而出現剪刀步態。因髓關節屈肌的無力和痙攣,病孩感到上樓困難,檢查可發現兩下肢肌張力高,肌力減弱,膝踝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無感覺障礙。發病緩慢進展,以後上肢也受影響,出現較輕的錐體柬征。累及延髓時出現痙攣性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和強哭強笑。晚期可有括約肌功能發生輕度障礙。可有原發性視神經萎縮和視網膜色素變性

(四)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本病是累及神經血管皮膚網狀內皮系統內分泌等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臨床表現:患兒步態搖晃明顯,兩腿分得很寬。繼而上肢出現意向性震顫。與少年脊髓型遺傳共濟失調不同處為無感覺障礙,閉目難立征陰性。多數患兒伴有手足徐動症,隨年齡增大,錐體外系多動症可變的更為明顯。眼球主動的向兩側同向運動慢而斷續,常伴有眨眼和頭的擺動,運動終止時出現眼球震顫,有小腦構音障礙。至青春期後,多數患者出現脊髓受損症状,深感覺消失,病理征陽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發生於球結膜暴露部位,隨年齡增長而累及全部結膜眼瞼鼻樑和兩頰產耳、頸項、肘窩腋窩等。皮膚和毛髮的早發性改變明顯。嬰兒期的皮下脂肪很早消失,面部皮膚常萎縮而緊貼面骨。可伴有慢性脂溢性皮炎、點狀色素沉著色素減退,反覆的呼吸系統感染為本病突出症状之一。鼻炎鼻竇炎慢性氣管炎肺炎,較長時間可引起肺部廣泛纖維化,發生杵狀指和肺功能不全等。病兒幾乎均有性功能發育障礙,通常不出現第二性徵。大約有3/4的患者呈侏儒症。X線片常可發現全部副鼻竇炎慢性支氣管炎和肺炎的表現,有時可見到惡性淋巴瘤引起縱隔陰影增寬。心電圖多數正常,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E的選擇性缺乏,周圍血液淋巴細胞減少甲胎蛋白明顯升高,反應肝臟發育不良。染色體檢查異常。

(五)橄欖橋腦小腦萎縮(OPCA)

本病分為遺傳性與散發病例兩類,臨床有多種類型,Meniel型是遺傳性中最常見也是最典型者。本病呈常染色體顯性和隱性遺傳,以前者較多。臨床表現為中年起病的遺傳性共濟失調。開始為小腦性行走困難,以後影響上肢並出現構音障礙。有時可出現頭和軀幹的靜止性震顫。通常無眼球震顫,肌力和反射正常,有意向性震顫,辨距不良。有不自主運動如舞蹈動作、手足徐動、震顫麻痹症候群。部分患者出現核上性或核性眼肌麻痹,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眼球震顫較少見,有病理反射,深感覺障礙尿失禁。少數出現痴呆。氣腦造影和CT或MRI掃描可見小腦和腦幹萎縮。腦幹誘發電位也有助於診斷。

(六)小腦橄欖萎縮:本病又稱原發性小腦實質變性,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少數患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臨床表現初期步態不穩,走路蹣跚,兩足分開。以後影響手的精細動作,字跡變壞,講話口吃,或有吟詩狀語言。肌張力低,意向性震顫,指鼻跟膝脛試驗不准。部分病例後期出現眼球震顫。膀胱括約肌障礙也較常見,少數患者智能減退視力正常,無感覺障礙。氣腦造影、CT或MRI可見到蚓狀溝加寬而第四腦室正常。

(七)肌陣攣性小腦協調障礙: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也稱「齒狀核紅核萎縮」。臨床表現肌陣攣、小腦功能障礙、伴有或不伴有癲癇大發作。開始可為一個肢體的定向性震顫,構音障礙,辨距不良,輪替運動不能。肢體共濟失調較軀幹共濟失調明顯。上肢較下肢重,嚴重者兩手向前伸直時呈撲翼樣震顫

(八)遺傳性共濟失調一白內障侏儒一智力缺陷症候群:是一種少見的遺傳病。多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臨床表現出生後或嬰兒期出現症状者稱幼兒型,成年人發病者稱成人型、本病有三種特徵性症状是白內障、小腦共濟失調、智能發育不全。白內障均為雙側性。小腦功能障礙表現為構音障礙,軀幹及肢體共濟失調,眼球震顫,肌張力低。年齡大些患兒常有錐體束征陽性。性功能發育遲緩足外翻脊柱後側凸,指(趾)畸形等。

表現為行走緩慢、兩腿叉開、左右搖擺、蹣跚如醉,跟膝脛試驗陽性,兩下肢深部感覺及膝腱、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兩側babinski征陽性。常造成嚴重的脊柱側凸或後凸及弓形足。晚期有程度不同的癱瘓和膀胱、直腸功能障礙。

感覺性共濟失調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共濟失調目前尚無特效療法,除一般支持療法外可用針刺治療,體療及肢體功能鍛煉,也可有各種B族維生素胞二磷膽鹼肌注、口服卵磷脂等。晚期患者應注意預防各種感染

參看

關於「感覺性共濟失調」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