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參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刺參
Cì Shēn
刺參
別名 刺仙茅、川參、刺續斷
功效作用 神經衰弱咳嗽跌打骨折白帶陽痿
英文名 Largeflower Morina, Root of Largeflower Morina
始載於 雲南中草藥選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拉丁名:Stichopus japonicus 也稱「沙噀」。

刺參屬棘皮動物海參綱,刺參科。  

目錄

形態特徵

體呈圓筒狀,長20-40厘米。前埠周生有20個觸手。背面有4-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體色黃褐、黑褐、綠褐、純白或灰白等。  

生活習性

刺參(圖2)

喜棲水流緩穩、海藻豐富的細沙海底和岩礁底。夏季水溫高時行夏眠。環境不適時有排臟現象。再生力很強,損傷或被切割後都能再生。  

經濟價值

刺參(圖3)

刺參是我國20多種食用海參中質量最好的一種,煙台是最重要的產地之一~。比較有名的是長島的海參

海參中之極品——刺參在我國的黃海海域、渤海海域等均有分布。明末姚可成彙集的《食物本草》中,對海參的詳細描述:「海參,坐東南海中,其形如蟲,色黑,身多傀儡。一種長五六寸者,功擅補益。餚品中之最珍貴者也。味甘咸平,無毒,主補元氣。滋益五臟六腑,去三焦火熱。

刺參(圖4)

」在《本草綱目拾遺》中,也有較詳細的記載,並稱海參的藥用價值敵人蔘,故名「海參」。

關於「煙台海參」的最早記載出現在清朝。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在《梅村集》卷十曾云:「海參,產登萊海中。」其著名的《海參》詩,詩云:「預使井湯洗,遲才入鼎鐺。禁猶寬北海,饌可佐南烹。莫辨蟲魚族,休疑草木名。但將滋味補,勿藥養餘生。」進一步明確貢品出自現蓬萊以北海區,即現在的長島。  

刺參鑒別

刺參(圖5)

一看刺針:優質的刺參有六排刺,個別極其優秀的有八排刺。稍差一些的四排刺,更差一些的次比較凌亂排列不均勻。刺以長,挺為佳,無斷刺,傷刺

二看體態:體態勻稱,皮膚穿孔,扭曲為佳

三看口部:口部無開裂,個體小為佳

四看切口:切口肉質外翻顯示肉質肥厚

五看色澤:日本芝幸參最為名貴,身上布滿星點,色呈淡黃色

六看鹽花:切口無鹽花為淡干參  

人工養殖

刺參(圖6)

刺參人工養殖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養殖技術簡單,泥底池塘、投石養殖、淺海底播養殖均可。二是市場前景廣闊,海參營養價值高,現在市場供不應求,不愁銷路。三是效益高。以山東省煙台市為例,該市每年每畝養殖效益均在2萬元以上,其他地區有的效益可達3萬元。現在該市池塘養殖海參達到450多畝,海水底播達到1200多畝。

刺參養殖雖說有著較高的收益,但同時也是投資較大的項目,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人工養殖刺參可以採用放流增殖或圍海建塘的方式進行。採用池塘養殖就要創造適合刺參生長的條件。刺參一般棲息在3米~15米的淺海中,喜歡生活在水流平靜、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葉藻叢生、較硬的泥沙海底。刺參屬於狹鹽性動物,不耐低鹽,最適宜的鹽度是28~38,因此池塘應建在海域寬闊、水質清澈、餌料豐富、遠離河口及沒有污染的海域,這種環境下刺參生長較快。

刺參(圖7)

為保證池水能及時循環、保持乾淨,實踐證明,池塘可以建成自由納潮式。自由納潮式的池塘與大海相通,每天漲潮時打開進水閘門吸納新鮮的海水,退潮時開閘排出部分池水。這樣既保證了池塘內海水新鮮,又可以吸收進大量的浮游生物為刺參提供充足的餌料。需要注意的是,刺參對鹽度要求較高,最忌諱鹽度的突升突降,因此在大雨過程中及大雨過後,池塘排水不要過大,要漸進式進排,確保鹽度穩定。目前,採用自由納潮式的池塘養殖模式效果頗為不錯。

刺參喜歡附著在堅硬的附著物上,養殖刺參就要特意給它創造這樣的環境,通過在池塘底部投放石頭、瓦片、水泥磚等進行人工造礁。由於石頭的表面積比較大,生長基礎餌料也比較多,可以給刺參供食,因此用石頭造礁的效果最好。

刺參(圖8)

池塘建好後,放養參苗。苗種選擇要講究早、大、壯,即第一批產的卵比較健壯一些,所以要選擇早苗;如果苗種比較充裕,要盡量選擇大苗;在同批大苗當中,如果都很大,要選擇壯苗。需要注意的是,放養密度要合理,過大的放養密度會引起病害。

選擇規格為3厘米~10厘米、無傷病的苗種,每畝放養2000頭~6000頭,放養密度太大可能引發病害甚至出現長不大的情況,造成商品率太低。

刺參的日常管理簡單。一是換水,採用自由納潮式養殖,要保證每天納水兩遍。換水量少容易出現病害。

刺參對溫度的適應能力很強,在0℃~20℃的水溫範圍內均能正常生長。但是當溫度超過28℃時,需要採取遮陽、換水等措施降溫。平時的飼養管理則較為簡單,刺參主要是以浮游生物、底棲矽藻、有機碎屑為食,海水中的餌料生物基本能滿足它們的生長需求,在浮游生物少的季節里,可投喂適量的飼料

刺參的敵害較少,主要有日本鱘、加吉魚和鱸魚等,一經發現就要及時撈出。刺參屬於高級海珍品,其養殖投資大、風險大,並且需要適宜的水域環境。因此,希望大家要切合實際,因地制宜,切不可盲目跟風上馬。  

刺參分類

刺參(圖9)

紅刺參

青刺參

黑刺參

環境影響 1.一般是褐色或栗色,岩石底個體顏色比較深

2.生活在海藻中間多呈綠色、白色、赤褐色、紫褐色

3.岩石底和水溫較底 肉刺數量比較多而且高

4.泥沙和水溫較高,肉刺肥厚,個體比較大

外部形態 形態:體呈扁平圓筒形,兩端稍細,體分被、腹兩面

體背面:分為兩個輻部(步帶區)及三個間輻部(間步帶區)

背面有4行~6行圓錐狀的肉刺(又叫疣足),是變形的管足

腹面:比較平坦,為三個輻部及兩個間部,

管足,整個腹面密集的小突起,末端有吸盤,在腹面大致排成三個不規則的縱帶

觸手:位於體前端腹面,通常有20個楯狀觸手圍在口的周圍,呈環狀排列,刺參靠觸手的掃和抓將食物送入口

口:位於圍口膜中央,其入口處呈環狀突起。

肛門:位於體後端且稍偏於背面。

刺參(圖10)

生殖孔:位於前端背部頭部1厘米~3厘米的間輻部上,呈一凹孔,此孔色素較深,

在生殖季節明顯可見 ,除生殖季節外,此孔難以看清。

體長:一般20厘米,直徑約4厘米,體長最長可達40厘米

備註 (1)上皮層 上皮層由單層的表皮細胞所組成,包在體表起保護作用。表皮細胞能分泌粘液,潤滑身

體。

(2)皮層上皮層下面為厚的膠質皮層,主要為結締組織

刺參商品質量的好壞主要依據皮層的厚薄及豐滿度。

上皮層與皮層之間埋有無數細小的石灰質骨片。石灰質骨片,形狀隨年齡而變化。幼小刺參的桌形骨片

塔部細高,底盤較大,周圍平滑;老年刺參的桌形骨片塔部變低或消失,只剩下小形的穿孔盤。

自然分布 1.溫寒帶種

2.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淺海,包括日本、朝鮮、俄羅斯遠東沿海和中國北部沿海

3.遼寧省 大連、旅順、長海沿海(以大長山、廣鹿、獐子分布數量較大)、綏中止錨島

山東省 長島、龍口(龍口灣、桑島)、萊州(三山島)、蓬萊、煙台、威海、榮成、即墨、青島、膠南、日

照石臼所、前山島(刺參自然分布最南斷)

刺參(圖11)

河北省 北戴河

刺參運動 1.在餌料豐富、環境適宜的地方,移動範圍小

2.在餌料缺乏、生活環境條件不良,可進行大規模的移動,有的個體甚至出現全身放鬆、隨波逐流的現象

3.人工飼養條件下,身體下垂漂浮於近水表面,這種漂浮現象多發生於夜間或者凌晨

4.秋天刺參的活動能力和覓食活動不如春季

水溫 1.低於3℃,攝食量減少,活動遲緩,逐漸處於半休眠狀態

2.適宜水溫5~18℃

3.最適宜水溫10~17℃

4.17.5~19℃對成參的攝食和消化開始產生不利影響

5.超過20℃,幼參雖然不夏眠,攝食量仍然較大,但消化吸收率開始下降

6.超過23℃,對其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7.26℃,刺參自然分布海區很少超過26℃

8.超過30℃,體重呈下降趨勢,在人工生態環境中刺參可以適應

鹽度 1.適宜範圍26.2~39.3

2.耳狀幼體 10以下 1小時後全部死亡

刺參(圖12)

20以下 12小時後有近半數個體死亡

稚參 水溫15℃ 鹽度25以上 未見死亡個體

水溫15℃ 鹽度20以下 出現死亡個體

水溫20~25℃ 鹽度20以上 無死亡個體

體長5毫米 水溫15℃ 鹽度20以上 無死亡個體

水溫20~25℃ 鹽度15以上 無死亡個體

PH值:7.9~8.4

呼吸 刺參體內的呼吸樹是營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此外皮膚和管足也具呼吸作用。

溫度不同刺參的耗氧量也不同。在其正常活動的溫度範圍內,成體的耗氧量為0.4~0.8ml/小時。

運動 主要依靠腹部密生的管足和身體橫紋肌、縱紋肌的伸縮,進行緩慢而有節奏的運動。

潮流和風浪 1.潮流順暢、流速緩慢、風浪較小的淺海和內灣

水深 1.多分布於水深15米以內,最大分布水深可達35米以上

2.在同一海區,分布水深與年齡有關,幼參多分布於淺水區,隨年齡增長逐步向深水區移動

3.水深:潮間帶 體壁重:2.5~22.5克 平均:9.6克

水深:4.5~6.0米 體壁重:17.5~102.5克 平均:45.8克

水深:9.0~10.5米 體壁重:37.5~207.5克 平均:87.9克

水深:12.0~13.5米 體壁重:102.5~187.5克 平均:150.0克

水深:13.5~15.0米 體壁重:122.5~232.5克 平均:180.6克

底質 1.泥沙含量 含泥量超過20% 很少有刺參分布

含泥量超過27.8% 無刺參分布

含泥量10%以下(沙礫為主、泥沙混合、沙粒較大、細沙和粉沙含量少) 最適宜刺參棲息

這是和刺參天生對抗天敵的能力薄弱,尋求掩體保護有關,故此,在人工水泥池養殖模式中海參聚集角落和爬壁

亦是一樣的道理,屬於正常現象,不建議改變其生活模式將刺參趕下池壁。

2.有機質硫化物 底質中有機質含量較高,硫化物含量較少,適宜刺參分布

3.礁石、大型海藻大葉藻三作用 為刺參提供隱蔽和棲息場所,如暴風雨來臨、夏眠

有利生物餌料的增殖

形成局部渦流,有利於有機顆粒沉降

4.礁石 形態各異、大小不等,交錯排列,形成很多縫隙、孔洞的礁石 效果好

平板狀礁石和巨峰狀礁石,表面光滑,少縫隙,無孔洞,不具備漁礁三作用 很少分布

初級生產力 初級生產力定義:單位水面、單位時間綠色植物(底棲矽藻、浮游植物、大型海藻、大葉藻)合成碳水化合

物的能力

主要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浮游植物

初級生產力較高,刺參分布較好

食性(雜食性)1.微小生物(底棲矽藻、浮游植物、原生動物、小型橈足類、螺類及雙殼貝類的幼體和幼貝)

2.有機質碎屑(大型海藻、大葉藻碎片、蝦蟹類蛻皮殼碎片及各種動植物屍體碎屑)

3.細菌類 細菌是沉澱物食性刺參的主要事物

刺參能量需求的70%以上來自細菌

刺參幼參附著基質的細菌數量往往較多,對幼參的營養價格更大

4.泥沙、沙礫、貝殼碎片

5.直接從周圍海水中利用溶解有機物

攝食 攝食深度:幾毫米

攝食選擇:泥沙俱下,其攝食的泥沙與其棲息環境的底質基本一致

體壁重2.5克以下幼參,消化道內食物除少量泥沙外,多為底棲矽藻和有機碎屑

隨個體增大,消化道內食物泥沙的比例也隨之增加

消化時間:攝食晝夜不停,消化道一晝夜可充滿餌料1.14次,經常處於滿腹狀態

夜間攝食量大於白天,約佔日攝食量的79%

消化量:對天然餌料的消耗量為每克體重每晝夜1.40克(估計是指去處水分後的淨質量)

攝食量:蛋白質含量低,如藻類碎屑,刺參攝食量大,糞便粗而散

蛋白質含量高,如小型螺類、蟹類的碎屑,攝食量變小,糞便細而粘

攝食溫度:水溫適宜,攝食量大

水溫不適宜,攝食量減少

夏眠時,不攝食

個體越大對溫度反應越明顯,幼參不明顯,成參特別明顯

攝食量隨水溫的變化,與消化管重量的變化是一致的

夏眠 定義:水溫升到20℃以上時,遷徙到海水較深的礁石和草叢處,不食亦不動,待水溫降到20℃以下,重新出來活動或攝食。

對象:體重超過20克的個體均會出現夏眠

當年幼參 臨界溫度:不夏眠

1年 臨界溫度:24℃ 失重率 52.8%

2年 臨界溫度:23℃ 失重率 39.7%

3年 臨界溫度:22℃ 失重率 45.5%

日期:山東沿海 6月下旬(夏至前後)至10月初(寒露前後)

大連沿海 8月中下旬至10月末(霜降之後)

變化:夏眠期間,消化管萎縮成細線狀,最粗處不到1毫米

排臟 定義:受到強烈刺激,把內臟(胃、腸、呼吸樹、背血管叢生殖腺等)排出體外,俗稱「吐腸」

排臟後無法進食

溫度的劇升或劇降、污水以及其它物理化學刺激都易引起刺參排臟

再生 將肉刺切除,5~7天後出現小的隆起,30天後完全再生

將觸手切除,7~10天後傷口癒合呈突狀隆起,25~30天後再生至和原來等長度的觸手,能營正常的攝食活動

在體背或腹部切開2~4cm長的傷口,經5~7天後可完全自愈

將刺參橫切成兩段,部分刺參切斷處的傷口5~7日可癒合,但是不能正常癒合、造成死亡的情況也較多

自溶 刺參離開海水時間過長,刺參將化掉

刺參繁殖 1.性腺發育期:休止期、增殖期、生長期成熟期、排放期

2.繁殖期 溫度:15~20 ℃

時間:山東南部 5月底~6月底

山東北部 6月中旬~7月中旬

大連海區 7月初`8月上旬

3.性成熟年齡 2齡,性成熟的最小個體為體重110克,體壁重60克

4.產卵量 每克成熟的卵巢含有20萬粒左右的卵子

刺參為多次產卵,平均產卵量為100萬~200萬粒

刺參個體發育 胚前發育:生殖細胞的發生、成熟和受精

胚胎髮育卵裂囊胚期、原腸胚

胚後發育:耳狀幼蟲(小耳、中耳、大耳)

遵形幼蟲

五觸手

稚參

敵害 海參自然敵海不多

海鷗可吃某些潮間帶的海參

夏季索餌回遊的鮭、鱒魚類的胃中曾發現刺參

海星類、蟹類的某些種類能捕食體長3厘米以下的幼參

鱸魚、蝦虎魚對參苗有一定威脅,尤其是對向增養殖海區投放下沉過程中的海參苗造成傷害  

刺參選購

選購好的刺參有以下幾個重點:

(1)體肥壯、肉厚、肉刺挺拔;

(2)體表無殘跡缺口;

(3)開口處肉緊厚外翻、肚子扁平表示內臟及泥沙少。

刺參干品雖然體形不大,但體壁肥厚,肉質細軟,表皮薄,色黑多刺,是優質的海參,一般500克大小可漲發到3500~4000克。宜選:刺多而密且粗壯的。底部有粉,已滲水且有腥臭味的不宜選購。  

植物刺參

植物刺參(圖13)

Oplopanax Elatus Nakai

五加科 Araliaceae

落葉灌木,高1-2.5m。小枝密生針狀直刺。葉掌狀分裂,裂片5-7,近三角形。傘形花序聚合為總狀或圓錐狀。主軸密生短刺和刺毛。果球形,鮮紅色。分布於吉林長白山和遼寧千山,生於海拔1000-1870m處的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岳樺林中。朝鮮半島、前蘇聯也有分布。國家二級保護漸危種。

刺參又被人稱之為東北刺人蔘,可見它與人蔘同樣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臨床藥用已證實,刺參對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療效。

刺參與人蔘同屬於五加科,但與人蔘不同,不是草本,而是落葉灌木,不失人們對參的概念,刺參亦有粗壯的地下部分,即根莖。地上的莖可長到1米余高,外皮布滿密刺,莖分枝不多。莖的上端集生數枚大型葉片,葉5-7掌狀裂,裂片三角形,葉柄和葉身布滿刺毛。傘形花序又集成總狀或圓錐狀,整個花序生莖頂,亦布滿刺與刺毛。小傘形花序成球形,徑9-13毫米,開淡黃綠色花,花後結球形果,成熟時鮮紅色,果徑7-12毫米。

本種主要分布於長白山區及其臨近山區,如千山、烏蘇里和朝鮮等地。生境氣候條件為低溫,降水量高,空氣潮濕,通常在1000-1900米山坡林下,腐植質較深厚的土壤中生長。在產區應加強保護,嚴禁亂采濫挖,並鼓勵開展人工繁殖栽培,以擴大資源。

【別名】刺仙茅、川參

植物刺參(圖14)

【價格】180元/公斤

【來源】川續斷科刺參屬植物大花刺參Morina bulleyana Forr.,以根入藥。秋冬採集,切片晒乾或鮮用。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

【功能主治】補氣血,接筋骨。用於神經官能症貧血肺虛咳嗽消化不良白帶過多,子宮脫垂;外用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根搗爛敷患處。

【備註】除前種外,尚有細葉刺參Morina delavayi Franch.在雲南亦作刺參入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材

【藥名】刺參

【別名】刺續斷

【漢語拼音】ci shen

【英文名】Largeflower Morina, Root of Largeflower Morin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orina nepalensis D. Don [M.beton-icoides Benth.] 2.Morina kokonorica Hao [M.paruifolora auct. Non Kar. Et Kir]

【考證】出自《雲南中草藥選》。

1.《雲南中草藥選》:益胃,鎮靜,補腎,壯陽。治神經衰弱,消化不良,子宮脫垂,白帶過多,陽痿

2.《雲南中草藥》:補氣血,接筋骨。治神經官能症,貧血,肺虛咳嗽,跌打損傷,骨折

【功效】和胃止痛消腫排膿

【科屬分類】川續斷科

【拉丁文名】Radix Morinae Bulleyanae

【主治】胃脘疼痛;瘡癰腫痛;化膿性創傷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3200-4000m的山坡草地。 2.生於海拔3400-4900m的山坡草地、灌叢、河谷礫石處。

【採收和儲藏】6-7月採收,洗淨,晒乾。

【資源分布】1.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 2.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動植物形態】

1.刺續斷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莖單一或2-3分枝,上部疏被縱列柔毛。基生葉線狀披針形,長10-20cm,寬0.5-1.2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鞘狀抱莖,全緣,具疏刺毛,兩面光滑,葉脈明顯;莖生葉對生,2-4對,長圓狀形至披針形,向上漸小,邊緣具刺毛。花莖從基生葉旁生出;假頭狀花序頂生,直徑3-5cm,含10-20朵花,枝下部近頂處的葉腋中間有少數花存在;總苞片卵形至卵圓形,邊緣基部具硬刺;小總苞鐘形,長8-10mm;花萼筒狀,長7-9mm,裂口甚大,達花萼的一半,邊緣具長柔毛及齒刺;花冠紅色或紫色,直徑7-9mm,不整齊,稍近左右對稱,花冠管外彎,裂片5,倒心形,長3-4mm,先端凹陷;雄蕊4,二強,著生於花冠喉部;花柱高出雄蕊,柱頭頭狀。瘦果柱形,長4-6mm,藍褐色,被短毛,先端斜截形。花期6-8月,果期7-9月。

2.青海刺參 本種與刺續斷的區別為:葉深裂幾達中脈。花萼長10-15mm,萼裂片再2裂,或3裂成4-6小裂片,小裂片長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大部分具刺尖。花期6-8月,果期8-9月。

【藥材基源】為川續斷植物刺續斷和青海刺參的全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g。外用:適量,研末撒布。

【出處】《中華本草》

關於「刺參」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