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間帶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所謂潮間帶,即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間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漲至最高時所淹沒的地方開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時露出水面的範圍。潮間帶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達到的海岸,稱為潮上帶。潮間帶以下,向海延伸至約三十公尺深的地帶,稱為亞潮帶。

退潮後,在低潮線以上積水的小水池稱為「潮池」。潮池的生物必須具有忍受每日溫差和含氧量劇烈變化的能力,此處棲地環境時而乾燥時而潮濕、溫度時高時低、鹽度也是時時變化,可以說微環境的變化非常大。在台灣,人們利用潮間帶特有的生態環境,因而呈現鹽田、漁塭、蚵架、竹筏等樣貌,形成台灣西部海岸常見的人文景觀。在漢寶地區,潮間帶則有許多蚵架與抓鰻苗的竹架與漁網。  

灘涂組成

灘涂是我國對淤泥質沉積海岸、湖岸和河岸的習慣性稱謂,並不是國際通用的科學概念。一般在習慣上將海岸灘涂分為以下三部分。

潮上帶灘涂:指平均大潮高潮線以上的淤泥質沉積地帶。

潮間帶灘涂:指平均大潮高潮線與平均低潮線之間,即潮間帶之間的泥質、砂質和岩灘等沉積地帶。

潮下帶灘涂:指平均低潮線以下的淺水區泥砂質沉積地帶。  

潮間帶三個區間

灘涂濕地是海岸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全部潮間帶及潮上帶、潮下帶。可供開發利用的部分通常指一sm等深線以上部分。

潮間帶是界於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地帶,通常也稱為海塗。根據潮汐活動的規律,潮間帶又分為下列三個區:

(1)高潮區(上區):它位於潮間帶的最上部,上界為大潮高潮線,下界是小潮高潮線。它被海水淹沒的時間很短,只有在大潮時才被海水淹沒。

(2)中潮區(中區):它占潮間帶的大部分,上界為小潮高潮線,下界是小潮低潮線,是典型的潮間帶地區。

(3)低潮區(下區):上界為小潮低潮線,下界是大潮低潮線。大部分時間浸在水裡,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時間內露出水面。

關於「潮間帶」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