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脾炎

脾炎(splenitis),即脾臟炎症,是脾臟最常見的一種病理過程,多伴發於各種傳染病,也見於血原蟲病。脾炎根據其病變特徵和病程急緩可分為急性炎性脾腫、壞死性脾炎和慢性脾炎三種類型。

急性炎性脾腫(acute inflammatory splenectasis)

是指伴有脾臟明顯腫大的急性脾炎。病因多由病原微生物和血液原蟲引起,見於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和急性經過的血原蟲病。如急性炭疽、急性豬丹毒、急性副傷寒、急性馬傳貧、雞大腸桿菌病、牛泰勒氏焦蟲病、馬犁形蟲病、豬弓漿蟲病等。

結局

急性炎性脾腫的病因消除後,炎症逐漸消散,局部血液循環可恢復正常,滲出物被吸收,通過再生可完全恢復正常的結構和功能。如機體再生能力弱或脾實質嚴重破壞,脾臟則可萎縮硬化。

壞死性脾炎(necrotic splenitis)

是指脾臟實質壞死明顯而體積不腫大的急性脾炎。

病因: 主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多見於急性傳染病,如豬瘟、巴氏桿菌病和雞新城疫。

病理變化

結局: 壞死性脾炎的病因消除後,炎症可以消散,隨著壞死物和滲透出物的吸收,通過淋巴細胞和網狀細胸的再生,一般能完全恢復脾臟的結構和功能。如脾臟的實質和支持組織嚴重受損,脾組織不能恢復原有結構,最終發生纖維化

慢性脾炎

慢性脾炎(chronic splenitis)是指伴有脾臟腫大的慢性增生性脾炎。

病因

主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多見於病程較長的亞急性慢性傳染病。例如慢性馬傳染性貧血、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布氏桿菌病等病程較長的傳染病。

病理變化

結局

慢性脾炎通常隨著慢性傳染病過程的結束,增生的淋巴細胞逐漸減少,局部網狀纖維膠原化,脾臟內結締組織成份增多,導致脾臟纖維化,其體積縮小,質度變硬。

關於「脾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