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外科/耳源性腦膿腫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耳鼻咽喉外科學》 >> 中耳疾病 >> 耳源性併發症 >> 顱內併發症 >> 耳源性腦膿腫
耳鼻咽喉外科學

耳鼻咽喉外科學目錄

耳源性腦膿腫(otogenic brain abscess)為化膿性中耳乳突炎所並發的腦組織內的膿液積聚。約佔腦膿腫發病率的80%。是一嚴重、危險的併發症。多見於青壯年。膿腫多位於大腦顳葉小腦。多由於膽脂瘤中耳炎破壞鼓室蓋鼓竇蓋、乳突蓋或破壞乙狀竇、竇腦膜骨板炎症直接侵入腦組織,或循靜脈周圍進入腦組織所致;少數因感染經血路播散入腦,而形成多發性腦膿腫,且距原發灶較遠。

病理

腦膿腫的形成一般可分為3個階段:

(一)局限性腦炎期:腦組織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以後部分腦組織軟化,壞死,出現許多小液化區。

(二)化膿期:液化區融合,形成膿腫。

(三)包膜形成期:一般3~4周後,膿腔周圍由肉芽組、纖維結締組織神經膠質細胞形成包膜。包膜各處厚薄不一,包膜周圍的腦組織水腫。膿腫繼續增大,壓迫周圍組織,可產生定位體征。若向附近腦室蛛網膜下腔潰破,形成嚴重的腦室炎腦膜炎,甚至引起致命的暴發性腦膜炎。若顱內壓明顯升高,腦組織發生移位,則形成腦疝,顳葉膿腫常發生小腦幕切跡疝小腦膿腫則以枕骨大孔疝多見,可出現呼吸、心跳驟停而迅速死亡。

臨床表現

腦膿腫的臨床表現可分為4期:

(一)起病期:約數天。有畏寒發熱頭痛嘔吐及輕度腦膜刺激征等早期局限性腦炎或腦膜炎的表現。

(二)潛伏期:持續10天至數周不等。多無明顯症状。或有不規則頭痛、低熱,以及嗜睡抑鬱、煩躁、少語等精神症状。

(三)顯症期:歷時長短不一,膿腫形成,出現各種症状。

1.中毒性症状:如發熱或體溫正常、或低於正常,食欲不振、全身無力等。

2.顱內壓增高症状:①頭痛劇烈,多持續性,常於夜間加劇。②嘔吐為噴射狀,與飲食無關。③意識障礙,如表情淡漠、嗜睡、甚至昏迷。④脈搏遲緩,與體溫不一致。⑤可出現視乳頭水腫。⑥其他:如打呵欠,頻繁的無意識動作(挖鼻、觸弄睾丸等),性格與行為改變等。

3.局灶性症状:局灶性症状出現可早可晚,亦可不明顯。

顳葉膿腫:①對側肢全偏癱。②對側中樞性面癱。③失語症。④對側肢體強直痙攣,同側瞳孔散大或出現對側錐體束征。

小腦膿腫:①中樞性眼震。②同側肢體肌張力減弱或消失。③共濟失調,如指鼻不准、錯指物位、輪替運動障礙步態蹣跚等。

(四)終期:常因腦疝形成或腦室炎、暴發瀰漫性腦膜炎死亡。

【診斷】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急性發作病程中,病人出現劇烈頭痛、嘔吐、神志遲鈍、表情淡漠、嗜睡、脈緩等表現,雖尚無定位體征,應考慮到腦膿腫的可能,抓緊進一步檢查確診,必要時請神經外科協同診治。

(一)頭顱CT掃描:可顯示膿腫大小、位置等情況,對腦膿腫早期定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因本法安全、對患者無損傷,現已取代腦血管造影及氣腦、腦室造影等。

(二)腦超聲波檢查:幕上膿腫可出現腦中線波移位。

(三)經頸動脈腦血管造影:對大腦膿腫有診斷意義,但無助於小腦膿腫的診斷。

(四)膿腫診斷性穿刺:除鑽顱底刺探查外,尚可經乳突術腔作診斷性穿刺。

(五)顱內壓增高者,腰椎穿刺要慎重,以防誘發腦疝。

【治療】

(一)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磺胺類藥物,開始可用大量廣譜抗生素,如紅霉素氯黴素、羧苄青黴素氨苄青黴素聯合靜脈滴注,以後參照細菌培養結果選用適當的抗生素。

(二)顱內壓增高時,可用脫水療法以降低顱內壓,如用20%甘露醇與50%葡萄糖靜脈交替注射。或用25%山梨醇、30%尿素,酌情應用尖固醇激素類藥物等。

(三)及時行乳突探查術,清除乳突病灶,除去破壞的骨板至暴露正常腦膜,自乳突腔穿刺、切開排膿。若病情重篤,有腦疝危象者,可由神經外科先鑽顱穿刺抽膿,或作側腦室引流術,待顱內壓降低後再作乳突手術。經反覆穿刺抽膿無效或多房性膿腫等,宜請神經外科開顱摘除膿腫。

(四)注意支持療法及水與電解質平衡

(五)出現腦疝或腦疝前期症状時,應立即靜脈推注20%甘露醇,氣管插管,給氧,人工呼吸,並緊急作鑽腦膿腫穿刺術,必要時行側腦室引流,降低顱壓,以挽救生命。

參看

32 耳源性腦膜炎 | 中耳疾病附圖 32
關於「耳鼻咽喉外科/耳源性腦膿腫」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