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慢性子宮頸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女性生殖系統疾病 >> 子宮頸疾病 >> 慢性子宮頸炎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慢性子宮頸炎(chronic cervicitis)是育齡婦女最常見的疾病。常由鏈球菌葡萄球菌及腸球菌引起。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白帶過多。陰道鏡可見子宮頸粘膜充血。鏡下為子宮頸非特殊性炎症,可見子宮頸內膜上皮下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浸潤。子宮頸柱狀上皮及腺上皮常伴有不同程度鱗狀上皮化生。少數也可因感染病毒結核寄生蟲放線菌等引起特殊性炎症。

慢性子宮頸炎時子宮頸陰道部鱗狀上皮有時壞死脫落,形成表淺的缺損,稱真性糜爛,較少見。臨床上常見的宮頸糜爛(cervical erosion)實質上是宮頸先前損傷的上皮已被宮頸管內柱狀上皮外移取代了子宮頸陰道部的鱗狀上皮。由於單層柱狀上皮很薄,使上皮下血管容易顯露而呈紅色,看上去像糜爛,實際上為假性糜爛。多發生在育齡或卵巢功能旺盛的婦女,由於雌激素水平增高,使宮頸管內柱狀上皮增生越出宮頸外口。間質內常無明顯炎症現象,在產後或絕經後可自行消退。

慢性子宮頸炎時子宮頸腺的頸部易被增生的纖維組織所壓迫,或由於腺腔被粘液或化生的鱗狀上皮阻塞,使粘液瀦留,腺體擴大成囊狀,直徑一般在數毫米至1厘米,稱子宮頸腺囊腫,又稱納博特囊腫(Nabothian cyst)。

有些病例由於子宮頸粘膜、腺體和固有膜結締組織呈局限性增生而形成子宮頸息肉(cervical ployp)。直徑自數毫米到數厘米不等。呈粉白色或粉紅色,常有蒂。鏡下主要由腺體和結締組織構成。間質充血、水腫及多少不等的慢性炎性細胞浸潤。表面被覆單層柱狀上皮或鱗狀上皮。宮頸息肉良性瘤樣病變,惡變率很低,在1%以下。

參考

32 子宮頸疾病 | 子宮頸上皮不典型增生 32
關於「病理學/慢性子宮頸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