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子宮頸癌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女性生殖系統疾病 >> 子宮頸疾病 >> 子宮頸癌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子宮頸癌(carcinoma of cervix)是女性生殖系統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年齡以40~60歲最多,平均年齡50歲。由於防癌工作的開展,很多子宮頸癌能在早期被發現,因此晚期癌遠較過去為少。五年生存率明顯提高。目前對宮頸癌的臨床和病理工作也都著重於對早期癌的發現。其研究方向也更著重於對亞臨床宮頸癌的診斷。

宮頸癌的病因尚無定論,一般認為與早婚、多產、性生活紊亂、宮頸裂傷包皮垢感染等因素有關。近年來對病毒病因研究較多,許多作者通過免疫熒光法在宮頸癌細胞中找到HSV-2型抗原,並從宮頸癌活組織中已分離出HSV-2型病毒DNA。也有人用多聚酶鏈反應(PCR)及原位核酸分子雜交技術在宮頸癌組織中證實有HPv DNA,說明HPV感染,尤其是HPV16、18、31型與宮頸癌的發病有關。但現有資料尚未能證實病毒是直接致癌的。其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子宮頸癌的組織發生來源主要有三,即宮頸陰道部或移行帶的鱗狀上皮、柱狀上皮下的儲備細胞及子宮頸管粘膜柱狀上皮。

子宮頸癌的組織類型主要有鱗狀細胞癌腺癌兩種。

(一)子宮頸鱗癌

子宮頸鱗癌在子宮頸癌中最為常見,其發生率約佔子宮頸惡性腫瘤的90%以上。根據癌發展的過程,可分早期浸潤癌浸潤癌。

1.早期浸潤癌或微浸潤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是指上皮內癌突破基底膜固有膜浸潤,浸潤深度不超過基底膜下3~5mm,在固有膜中形成一些不規則的癌細胞條索或小團塊。一般肉眼不能判斷,只能在顯微鏡下證明有早期浸潤。早期浸潤癌可來源於原位癌的進展或由其它上皮異常甚或完全正常的鱗狀上皮增生直接發展形成。

2.浸潤癌(incasive carcinoma)指癌組織突破基底膜,明顯浸潤到間質內,浸潤深度超過基底膜下5mm,並伴有臨床症状者。肉眼觀,主要表現為內生浸潤型(圖13-4)、潰瘍狀或外生乳頭狀、菜花狀。鏡下,按其分化程度可分為三型:①高分化鱗癌,約佔20%,癌細胞主要為多角形,似鱗狀上皮的棘細胞,有角化及癌珠形成,核分裂像不多,對放射線不敏感。②中分化鱗癌,約佔60%,多為大細胞型,癌細胞為橢圓形或大梭形,無明顯癌珠,核分裂像和細胞異型性較明顯,對放射線較敏感。③低分化鱗癌,約佔20%,多為小細胞型,細胞呈小梭形,似基底細胞,異型性及核分裂像都很明顯,對放射線最敏感,但預後較差。

子宮頸癌(內生浸潤型)


圖13-4 子宮頸癌(內生浸潤型)

切面見癌組織灰白色,呈結節狀在子宮頸管內浸潤生長

(二)子宮頸腺癌

子宮頸腺癌較鱗癌少見,其發生率約佔宮頸浸潤癌的5%左右,近年來報導宮頸腺癌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約佔宮頸浸潤癌的8%~12.7%,平均發病年齡56歲,較鱗癌患者的平均年齡大5歲。在20歲以下青年女性的宮頸癌中,則以腺癌為多。有人認為口服避孕藥與宮頸腺癌發病率升高有關,但尚不能定論。其組織發生主要來源於宮頸表面及腺體的柱狀上皮,少數起源於柱狀上皮下的儲備細胞。大體類型與鱗癌基本相同。鏡下,呈一般腺癌的結構。有些病例表面為高分化類型,往往需多次活檢才能證實。有時可表現為乳頭狀腺癌透明細胞癌、棘腺癌和腺鱗癌等。宮頸腺癌對放射線不敏感,易早期發生轉移,應儘早爭取手術治療,預後較宮頸鱗癌差。

子宮頸癌的擴展和轉移

子宮頸癌的主要擴展途徑為直接蔓延和經淋巴道轉移,血行轉移較少。癌組織可直接蔓延或循淋巴管浸潤而侵犯鄰接組織。向下可侵犯陰道,向上可蔓延至宮體,向兩側可以延及宮旁及盆壁組織,可因腫瘤壓迫輸尿管而引起腎盂積水。晚期可侵犯膀胱直腸。淋巴道轉移是宮頸癌最重要和最多見的轉移途徑。一般是通過宮頸旁淋巴管先轉移至閉孔、髂內、髂外等淋巴結,而後再轉移至髂總、深腹股溝或骶前淋巴結(圖13-5)。晚期患者可轉移至鎖骨上淋巴結。血行轉移在宮頸癌很少見,其最多見的部位是肺、骨及肝。

子宮頸癌淋巴道轉移示意圖


圖13-5 子宮頸癌淋巴道轉移示意圖

參考

32 子宮頸原位癌 | 子宮體疾病 32
關於「病理學/子宮頸癌」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