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5cn.jpg

一、 如何鑒別真偽人蔘和不同品種的人蔘?

人蔘為中醫入藥的常用藥,其性溫、味苦、微甜。治重病、久病或大出血虛脫脾胃虛弱、性機能衰退等。具有強心、鎮靜、降血糖、抗疲勞、利尿等作用。由於加工炮製的方法和產地的不同,加工後人蔘的名稱、功效也不同。由於人蔘品種繁多,加上偽劣人蔘充斥市場,使人蔘的市場監督管理出現一定困難。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利益,有必要介紹一些真偽人蔘和不同品種人蔘的鑒別方法。人蔘為五加科植物它的乾燥根,主要分布於我國東北三省。生於茂密的林中,喜寒冷、濕潤,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疏鬆而肥沃的沙質壤土為宜。人蔘栽培5-6年後秋季採收, 洗淨晒乾,表面淡黃色稱生曬參;水燙、針刺後浸於糖液中再乾燥,顏色呈黃白色稱白參;剔除側根,蒸熟後乾燥,表面紅棕色者稱藥參。進口的人蔘,目前有朝鮮紅參和西洋參。人蔘以生長年久、漿足、蘆長、碗密、體豐滿、紋細、堅韌不易斷者為佳。根據不同品種可進行如下分類鑒定:生曬參:主根呈圓柱形或紡錘形,上端連接較細的根莖(蘆頭),有不定根和稀疏的碗狀莖痕(蘆碗)4-6個交互排列,下部分出2-4支根及少數側根,表面淡黃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及細皺紋,主根橫紋細密斷質成環。斷面黃白色,可見放射狀裂隙散有黃棕色小點,微具特異香氣,味微甘、苦。紅參:側根大多已除去,表面紅棕色半透明或微有光澤,質堅硬、折斷面紅棕色,較平坦,角質狀,味甘、微苦。 白參:體表泡松,淡黃色或黃白色,味甘。野山參:蘆頭羅長,四面密生蘆碗。主根上端有細而深的螺旋紋,中下部一般無紋。多見兩個主要支根,參須稀疏細長,其上有明顯的疣狀突起。朝鮮紅參:產於朝鮮,其原植物與國產人蔘相同,僅加工方法稍異。其粗頸蘆短多環節;表面紅棕色,上部顯「黃衣」,體周有明顯縱棱紋,質緊而重,斷面角質有菊花紋,氣香濃,味甘微苦。西洋參:產於美國北部和加拿大,與國產人蔘不同,性狀及效用也不同。其主根圓柱形或長紡錘形,無蘆頭,支根和鬚根,表面淡棕黃色或類白色,有密集細橫紋。質輕鬆,斷面平坦,淡黃色。味甘、微苦、性涼。 在有些地區,少數人為了牟取暴利,引種和銷售與人蔘外形類似的品種,加工後冒充「紅參」或 「生曬參」等來坑害消費者。常見的偽品有:茄科植物華山參的根:產於陝西華山等地。其加工後呈棕褐色,頂端有一至數個根莖,質硬脆,斷面有細密的放射狀紋理,味微苦,稍麻舌,有毒性。服用後常引起中毒豆科植物豇豆的根:呈圓椎形式或紡錘形,少分枝,略扁曲,無蘆碗。表面呈紅棕色,有橫向淺色皮孔和紋溝,無人蔘特有的橫紋,外表剝離時呈纖維性。橫斷面略呈1-2層棕色環。味淡有豆腥氣。商陸科植物商陸的根;呈圓柱形,少分枝,較飽滿肥大,紅棕色。上端殘留圓柱形莖,中空(可和人蔘特徵之一的蘆頭區別)。橫斷面有多層明顯淡棕色同心環紋。味微甜後苦,久嚼麻舌。生用有 毒。除了上述常見的偽品外,還有一些以次充好的劣品,只要人們按照人蔘的基本特徵(如有無蘆頭、蘆碗、細橫紋,斷面有無菊花紋等)來鑒定就不難識別。對人蔘的不同品種,真偽的鑒定,有利於廣大消費者對藥品市場進行監督,從而促進產品質量的提高和經營作風的改善,保證人民的用藥安全有效。

如何選擇人蔘?

人蔘從產地、生長期來看,野生的人蔘比栽培的參功效為好,參歲長的比短的療效強。一般認為野山人蔘、朝鮮參補力最強。一般認為野山人蔘、朝鮮參補力最強,紅參、白參、大力參、生曬參稍差一些,參條、參尾又次一等,參須、白糖參最弱。人蔘的良次除品種外,還取決於根部生長的情況,分量重、根節多、粗大,均勻、無蟲蛀的,才是好人蔘。朝鮮參、吉林紅參、日本紅參、紅參須偏熱。這些參適用於年高體弱的老年人,失血過多,以及手術後的人調補之用。吉林野山參、白人蔘、糖參等性平和,對偏陽虛陰虛者和元氣不足或虛弱的人均可服用。而生曬參、皮尾參、白參等則偏涼,適用於舌質偏紅、口乾咽燥、頭暈耳鳴便秘陰虛火旺體質者服食。

怎樣鑒別人蔘質量?

人蔘是很珍貴的一味藥材,市場上的人蔘種類很多,質量各異,學會一點鑒別知識是有必要的。 在人蔘中只有野山參是珍貴藥材,生長年限由幾十年到百餘年不等,價格昂貴。由於山參產量稀少,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所以應注意鑒別。要想鑒別好山參,必須掌握好以下要點:既要看清「五形」,又要識別「六體」。

1.五形是指須、蘆、皮、紋、體

(1)須:長條須,老而韌,清疏而長,其上綴有小米粒狀的小疙瘩稱之謂「珍珠點」。色白而嫩脆(俗稱水須)者,則不是純野山參。

(2)蘆:蘆較長,分為二節蘆、三節蘆、線蘆、雁脖蘆。 二節蘆——有馬牙蘆和圓蘆者。 三節蘆——有馬牙蘆、圓蘆和堆花蘆。 所謂馬牙蘆,是根莖上的莖痕明顯,形如馬牙狀,多在根莖上段。所謂圓蘆,是根莖上的莖痕因年久而長平,形如圓柱狀。所謂雁脖蘆,是根莖細長,稍彎曲,如雁脖狀。所謂線蘆,是因年限久遠,根莖上的蘆碗長平,根莖又細又長。

(3)皮:老皮,黃褐色,質地緊密有光澤。皮嫩而白者,則不是純山參。

(4)紋:在毛根上端肩膀頭處,有細密而深的螺絲狀橫紋。橫紋粗糙,浮淺而不連貫者則不是純山參。

(5)體:系指毛根(見六體)。

2.六體是指靈、笨、老、嫩、橫、順

(1)靈:指人蔘體態玲瓏,樣子好看,體腿明顯可分,腿多具兩個,且分叉角度大。按形態分為「菱角體」和「疙瘩體」。

(2)笨:指人蔘根形挺直,體態笨拙而不美觀,即使有兩腿,兩者粗細或長短也不勻稱。

(3)老:山參皮老,色黃褐,橫紋細密而結實。皮嫩色白者不是純山參。

(4)嫩:皮色嫩白,橫紋粗糙浮淺,鬚根嫩脆色白易折斷者,則不是純山參。

(5)橫:指人蔘根粗短,兩條腿多向旁伸展者,多為野山參。

(6)順:指人蔘根順理且直,單腿或雙腿併攏者,多不是野山參。

人蔘之區別運用與選購要點

人蔘自古即被譽為祛病延年,適應寒暑的「神草」,其味甘微苦,性微溫,弁鄐j補元氣,固脫生津,補益脾肺。《神農本草經》謂其能「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現代藥理研究亦證明:人蔘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提智力和體力勞動的效率,減少疲勞,增強腎上腺皮質弁遄F能增強機體對疾病抵抗力,延長細胞壽命、防止基因突變、具有較好的防、抗癌作用;能使心肌收縮力加強,有類似強心皂苷作用;能增強性腺弁遄A有促性激素作用,加速性成熟過程;能降低血糖,與胰島素有協同作用;能改善消化弁遄A增強食慾;能刺激造血器官,使造血機能旺盛,增強機體免疫力,確是上好的中醫藥保健品。人由於產地,生長狀況及炮製方法不同,人蔘的分類達十餘種之多,諸多人蔘中效力最強,質量最佳的是野山參,其力雄氣足,性味平和,不偏不燥,有救陰回陽之神力,適用於暴病、久病、陰竭陽亡及婦人氣虛血崩危候,但因本品藥源奇缺,價格昂貴,故用之甚少,目前臨床中常用及藥店易購得的主要有圓參中的生曬參、紅參、糖參、皮尾參、參須五種,滋介如下:

1.生曬參:

系採集新鮮圓參中體短,漿足,質佳者,於日光下曬1日,再用硫磺熏過晒乾而成,因本品加工過程中未損及原汁,質量較佳,性味平和,不溫不燥,補氣益津乏力均較雄厚,故臨床中最為常用。 

2.紅參:

系採集鮮之圓參,經籠蒸等加工後晒乾或烘乾而成,其色棕紅,微透明,故名。本品性屬偏溫,補氣之中尚有溫健剛燥之性,最善振奮陽氣,臨床中多用於陽氣暴脫,或氣虛而兼見陽虛症状者,一些素體偏寒而喜熱藥者,以服此品為佳。

3.糖參(白參):

系選擇粗壯之圓參,刷洗乾淨,經炸熟,排汁,浸糖,烤乾等工序所制而成,本品較生曬參藥力弱,性味更為平和;癌腫、高血壓食欲不振等病患者以服此品為宜。 

4.皮尾參:

系將幼小移山參,趁鮮洗刷乾淨,日光下曬一日,再用硫磺熏晒乾入藥者,本品益氣之力微弱,而養陰生津之力較勝,糖尿病熱病傷津等患者以服此品為宜。 

5.人蔘須:

為人蔘之細小鬚根加工而成,分紅參須與白參須二種,本品奶O雖呈最弱,但對氣虧津虛之症或病後大虛,虛不受補及小心無力盜汗等症,仍以此品為宜。

人蔘雖好,服用亦應有所講究,濫服多用亦會損傷身體,體壯無病者自不必亂服,另如感冒發熱、陰虛火旺、咳血吐血急性肝炎肝陽上亢之高血壓、女性月經期、健康兒童尤其是少年女性均不宜服用。並且人蔘服用方式應掌握小量,多次為原則,除非危重證需以大劑量救治,一般每次量以2~8g為宜,且每日量亦不宜超過20g,老年人,慢病患者更應以少量,長期服用為佳。一些慢性病患者服用人蔘時還應配合辨證用藥更好,如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可以人蔘合田七山楂等藥,則不僅能起到補益作用,同時對降低血脂,擴張冠狀動脈血管有顯著療效,另如人蔘配五味子治老慢支哮喘;合丹參治糖尿病併發症心悸等,均有較好的標本治兼作用。

選購時生曬參以主根較圓,皺紋細深,體輕、質硬而脆,斷面淡黃帶白,呈粉性,有菊花紋,皮灰黃色,質充實完整少分支者為佳。紅參以主根粗壯,飽滿,無抽皺溝紋,棕紅色,半透明,質硬而脆,折斷面平坦,角質,氣香者為上品;糖參以主根上部有橫紋,蘆須較長,皮較細,全體可見針刺的點狀纖痕,斷面色白,有菊花紋者為佳。平時在服用人蔘時如出現頭暈,心悸,失眠等中毒症状,即應停止服用,隔段時間自會慢慢恢復,如出現抽搐,驚跳,心率明顯減慢,呼吸困難等嚴重中毒症状,即應到醫檢查治療,或以甘草、糖水代茶喝解毒

人蔘的貯藏

有關人蔘及其它中藥材的貯藏知識,在中國的古書中已有論述。唐代的《千金要方中寫到:"凡藥皆不欲數之日晒曝,多見風日,氣力即薄歇,宜熟知之。諸藥未即用者,候天大晴時,於烈日中曝之,令大幹,以新瓦器貯之,泥頭密封,須用開取,即急封之,勿令中風濕之氣,雖經年亦如新也。"明朝陳嘉謨在他的《本草蒙荃》中即提到:"凡藥貯藏,宜常提防,倘陰乾、曝干、烘乾,未盡去濕,則蛀蝕霉垢朽爛,不免匆缺。見雨久著火頻烘,遇晴明向日旋曝。粗糙懸架上,細膩貯壇中",同時還介紹了有關人蔘貯藏的方法,人蔘須細辛共藏。

一、人蔘的貯藏特徵及影響人蔘貯藏的外界因素

(-)人蔘的貯藏特徵

     在人蔘中的水分、皂甙、脂肪、澱粉、糖類、蛋白質生物鹼和揮髮油等成分,均不夠穩定,容易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而起各種變化。人蔘中的安全含水量為 13%。如果少分過大,人蔘中的澱粉、蛋白質、糖類就容易分解和發熱,造成發霉和變質。如果人蔘的含水量過低,就會失去其應有的重量和色澤,而出現乾枯等現象。人蔘中含有植物脂肪,在外界條件影響下,可能產生酸敗和分解。人蔘中澱粉含量較高,易著火或受蟲、鼠侵害。人蔘含有本身特有的香氣,與別的藥材同貯易串味,或貯藏不當,使特有氣味喪失或變味。

(二)影響人蔘貯藏的因素

1、溫度

在人蔘貯藏過程中,溫度對其藥用及商品價值的保持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在常溫下(15~20℃),隨溫度的升高,各種物理化學及生化等的變化將加劇。溫度的升高,會促其水分的蒸發,從而降低了人蔘的含水量。溫度的升高有利於微生物的活動,從而加速參的發病腐爛。溫度升高,還會促使人蔘揮髮油成分的損失。溫度的驟變,會導致空氣相對濕度的變化,使人蔘忽干忽濕,對人蔘貯存十分不利。

2、濕度

濕度是影響人蔘質量的又一重要因素。空氣濕度隨季節和溫度而改變。濕度的變化影響到人蔘的含水量、化學成分及表現特徵,並且關係到微生物的活動。人蔘在貯藏過程中,相對濕度愈高就愈易吸潮;反之,相對濕度愈低,則愈易於縮。建議人蔘貯藏相(濕度為 60%-70%。相對濕度與溫度密切相關,因此,在進行人蔘貯藏的溫、濕度管理時,要考察溫、濕度的相互關係。

3、空氣

藥材在貯藏過程中,大部分情況下總是與空氣接觸的。O2能與人蔘中的一些物質,如脂肪酸、揮髮油、皂甙等,發生化學反應,使人蔘變質。臭氧含量雖低,但它是一種強氧化劑,對人蔘的變質也有促進作用。N2與Ar2一般不與人蔘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

4、日光

太陽輻射中的紅外光線有熱效應,可使人蔘溫度升高,加速各種理化變化。紫外光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在晴天時可使人蔘短期通風、透光,但不可長期曝晒,否則會發生變質。

二、人蔘的貯藏方法

(-)普通貯藏法

人蔘的普通貯藏法是,少量用木盒,每盒2~4kg;大量則用木箱,每箱15-25kg。木盒或木箱底部墊上一層棉花,棉花上面覆以白紙,木箱壁上墊上棉花和白紙,這樣可以在搬運時,不損壞人蔘。木箱及襯墊材料均需無異味,以防污染參體。將裝箱的人蔘,最好貯於冷藏庫中,通過低溫的抑制作用,使人蔘減少或免受病蟲害。如沒有冷藏庫,也應盡量將其放在陰涼的地方。對裝箱或裝盒的人蔘,除要調節溫度外,還要注意調節濕度。可用豬血密封參箱,也可在夏季加石灰,或添加矽膠等吸濕劑,但要掌握投放量,量過大,吸水過多,參體失水過多,會加大人蔘的損耗率。貯藏過程中還應注意霉變的發生,應經常檢查有無受潮及霉變、蟲蛀現象。

(二)氣調貯藏法

氣調貯藏,不僅是人蔘保鮮的重要方法,也是干參貯藏的重要手段。其原理是,在密閉的貯藏環境中充入N2、CO2等惰性氣體,降低O2的濃度,使害蟲缺氧窒息而死亡,達到控制一切害蟲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活動,保證庫內貯存物處於良好狀態的目的。此法經濟、實用、無污染,在許多中藥材上試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先將倉庫準備好,然後在下面墊上麻袋、油布或蘆席,以防潮氣影響商品質量,再放上薄膜,薄膜上鋪一層麻袋。將人蔘擺放到麻袋上,擺放整齊,盡量不出稜角,以免弄破薄膜。用熱合機將薄膜黏合,黏合時要留抽氣口。抽氣時要連接一真空表,當真空度達到 2.13kPa以下時,就可以充入 N2。充氣量一般為體積的 75%~ 85%。充完氣以後要定期檢查,如果CO2數量增多,可能是害蟲和微生物在套內活動;如果O2增加,則說明塑料套子漏氣,外界有空氣進入。同時要定期給套子補充N2。充CO2的操作與充N2基本相同。

(三)吸氧劑法

將吸氧劑和人蔘或人蔘製品密封在塑料袋中,吸氧劑就可以吸收密閉環境中的氧氣,使氧的含量降低到0.1%左右,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阻止人蔘及其製品的蟲蛀及霉變。用此法保存價格較貴的飲片,保質期可達18個月以上。鑒於吸氧劑法操作簡單,保質效果佳,此法可能在人蔘及其製品的保藏中起重要作用。

鹿茸及其鑒別

◆ 花鹿茸:又名黃毛茸、花茸。為梅花鹿的幼角。

鋸茸:全體呈圓拄形,多具1~2分枝。具1分枝者,習稱「二杠」,其主枝習稱「大挺」,挺高14~20厘米,鋸口直徑約3厘米,離鋸口約3厘米處分枝,分枝長10~15厘米,直徑較主枝略細。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布有紅黃色或棕黃色緻密的茸毛,上端較密,下部較稀,分岔間具一條灰色筋脈,皮茸緊貼。體輕,鋸口潔白,有細蜂窩,外圍無骨質。氣微腥,味微威。具2分枝者,習稱「三岔」,大挺長24~30厘米,直徑較細,多不圓,略呈彎弓形,微向後偏,先端略尖,下部多有縱稜線(稱「起筋」)及突起的疙瘩(稱「骨豆」或「釘」),皮紅黃色,毛稀而較粗。二茬茸和頭茬茸相似,但挺長而不圓,或下粗上細,下部有縱棱筋,毛較粗糙,體較重,無腥氣,

砍茸:即帶有腦骨的茸,亦分杠、三岔等規格,與鋸茸同。腦骨前端平齊,後端有一對弧形的骨,習稱「虎牙」。腦骨潔白無殘肉,外附腦皮,皮上密生茸毛。花鹿茸均以粗大、挺圓、頂端豐滿、質嫩。毛細、皮色紅棕、油潤光亮者為佳。挺細瘦、下部起筋、毛粗糙、體重者質次。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北京等地;其他地區亦有少量生產。

◆馬鹿茸:又名青毛茸。為馬鹿的幼角。形狀比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較多,側枝一個者習稱

      「單門」,二個稱「蓮花」,三個稱「三岔」,四個稱「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蓮花、三岔、四 岔為主。東北產的單門,大挺長28~27厘米,直徑3厘米許。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黃色,細而光亮,質嫩,斷面外皮較厚,灰黑色,中央米黃色,有較細的蜂窩眼,微有腥氣,味微咸,蓮花大挺長16~33厘米,下部有稜線,而質不老,斷面蜂眼稍大,三岔質較老,皮色深,四岔毛粗而稀,挺下部具稜線及疙瘩,分岔頂端多顯露光頭,習稱「捻頭」。砍茸腦骨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兩茸間距離較花鹿茸為寬。西北產的多為砍茸,長30~100厘米。挺多不圓,預端圓扁不一,表面有梭,多抽皺乾癟,分岔較長且彎曲。毛灰色或黑灰色而粗長,鋸面色較深,上端紫紅色,中段以下灰紅色,下部灰白色,常見骨質。有腥臭氣,味咸。馬鹿茸均以茸體飽滿、體輕。下部無稜線。斷而蜂窩狀、組織緻密、米黃色者為佳。茸體乾癟、毛粗不全、體較重、下部起筋、斷麵灰紅色看質次。茸體大部分毛已脫掉,顯灰臼色,或下部隆起疙瘩狀,內部灰白色,體重已成骨化者不可作鹿茸人藥。主產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等地。產東北的稱「東馬茸」,又名「關馬茸」,品質較優。產西北的稱「西馬茸」,品質較次。

◆鹿茸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動物水鹿、白唇鹿、白鹿等的幼角亦作鹿茸使用。商品在四川稱春茸(水鹿茸)、岩茸(白唇鹿茸)、草茸(白鹿茸),但均屬野生,產量很少。據《中華藥海》記載:

◆初生茸:呈圓柱形或圓錐形,略彎曲,無分岔,長約15-30厘米,直徑約2-3厘米,皮紅棕色或棕色,密生黃棕色或淺灰色細毛,茸基底部鋸口略圓形,黃白色或帶血污色,外圍顯骨質鏵。中部呈海綿樣孔隙,基部外壁略有骨釘,氣微腥,味微咸。

◆二杠茸:大挺圓柱形,直立長15-18厘米,直徑3-4厘米,頂端鈍圓飽薄,向內方稍彎曲,習稱彎頭或稍有皺縮,眉叉亦呈圓柱形,斜向前伸,長9-15厘米,直徑2.5-3.5厘米,全形略如拇指食指,作八字樣分開,皮紅棕色或黃棕色,密生黃棕色或淡灰色細毛茸,鋸口卵圓形,黃白色或淡黃色,外圍有較薄的骨質,中部密布海綿狀細孔,體輕如朽木,氣味同上。

◆三岔茸:大挺略呈方形彎曲,長20-30厘米,已分生第二枝,大挺及側枝先端略尖而無彎頭,下部分壁有縱稜線及微突丐的疙瘩,習稱起筋骨釘,皮紅棕色,毛茸較稀而稍粗,外用骨質較厚,其餘與二杠相同。再生茸:形與二杠相似,唯大挺不圓或下粗上細,無彎頭,皮灰棕色,毛茸較稀而粗或生有較長的針毛,鋸口外用骨質厚,外壁已有縱稜線,質堅重,其餘與二杠略同。

◆砍茸:即帶頭蓋骨的二杠或三岔,茸形及氣味與二杠或三岔相同。顯微鑒定:粉末:淡黃色。表皮角質層表面呈顆粒狀,茸毛脫落後的毛窩呈圓洞狀。毛茸中部直徑13-50μm,表面由扁平細胞(鱗片)呈覆瓦狀排列的毛小皮包圍,細胞的游離緣指向毛尖,皮質有棕色色素,髓質斷續或無。毛根常與毛囊相連,基部膨大作撕裂狀。骨碎片表面有縱紋及點狀孔隙,骨陷窩呈類圓形或類梭形,邊緣骨小管呈放射狀溝紋。橫斷面可見大的圓形孔洞,邊緣凹凸不平。未骨化骨組織表面多具不規則的塊狀突起物。角化梭形細胞多散在。

鹿茸片:通常呈賀形或橢圓形,直徑為1~4厘米,片極薄。外皮為紅棕色。鋸口面為黃白至棕黃色,外圍有一明顯環狀骨質或無、色較深,裡面具蜂窩狀細孔,中間漸寬或呈空洞狀,有的呈棕褐色。體輕,質硬而脆。氣微腥、味咸。一般來說,鹿茸片以體輕,斷面蜂窩狀,組織緻密者為上乘品。古人對鹿茸片積累了豐富的鑒別經驗。如在《增訂偽藥條辨》一書中所載:「茸之頂尖,最首層之白如蠟,油潤如脂,名之曰蠟片;次層白中兼黃,純系血液貫注其中,故名之曰血片;最次層片有蜂窩,色紫黑透孔,名曰風片,俗雲木通片,如木通之空通也。最次則骨毗連,同角相仿,名曰骨片,效力最薄矣。」由此可見其鑒別之精說,辨析之明了。在現代藥材商品市場上,常把鹿茸的切片,近頂處切下的,叫做「血片」。血片厚約1毫米,呈蜜脂色,微紅潤,片面光滑。把在鹿茸下段切下的稱做「粉片」。粉片厚約1.5毫米,呈灰白色,起粉,片面光,有細孔,周皮紫黑色,有腥氣。「沙片」則臨近骨端,片面粗糙,有蜂窩狀細孔。血片功效甚佳,價格昂貴,粉片次之,價格也較便宜,沙片又次之。「骨片」最近骨端,質量比沙片為差。

◆近代藥物學家通過藥物化學分析發現,鹿茸的頂部浸出液的生物活性最高,鹿茸的淺表組織細胞也是愈近頂部愈呈幼稚像,及至髓部頂端充滿大而長的紡錘形細胞。鹿茸的基底部生物活性最低,而中間部的化學成分及含量,基本上可以代表整個鹿茸的平均值。

鹿茸的質量鑒別

市場上銷售的鹿茸大都是人工飼養鹿的鹿茸,其質量鑒別方法如下:

切片比較

① 正品。外皮平滑,呈紅棕色或棕色,上部毛密柔順,布有紅黃色或棕黃色茸毛,橫切面黃白色,有蜂窩狀,細孔明顯,氣微腥,味咸。

② 劣品。外皮稍皺縮,呈暗黃棕色,毛疏散呈間綠色,橫切面為雪白色,細孔相對較小,不甚明顯,無腥味,味淡。

2、試驗鑒別

① 取樣品粉末0.1g,加水4 ml,置於水浴中加熱15分鐘,取出水浴,放置冷卻,過濾,取濾液1ml,加20%的茆三酮溶液3滴,搖勻,加熱煮沸數分鐘,正品顯藍紫色,劣品不顯色。

② 取上述過濾液1ml,加入10%的氫氧化鈉溶液2滴,搖勻,再滴加0.5% 的硫酸銅溶液,正品顯藍紫色,劣品不顯色。

鹿茸真假優劣鑒別

◆ 鹿茸為常用中藥,其正品多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雄性未骨化密生茸毛之幼角。由於資源漸危,價格昂貴,常有同科屬動物角代用、同科不同屬動物角混用、仿製品冒用、。增重謀利等現象,造成質量嚴重下降。另外,現行質量標準不夠健全。為此,筆者闡述已見,僅供參考。

◆ 同科屬動物角代用

《四川少中藥材標準》 1987年版收載的鹿茸原動物為鹿科鹿屬動物白鹿、白唇鹿和水鹿。還有報導,將豚鹿、海南坡鹿、北京鹿等腐之角代鹿茸用。這些鹿角親緣關係相近,未成形的幼角、段塊或飲片不易鑒別,僅能從毛色、斷面特徵等方面作初步判別,無法定種,即使全形藥材,無一定的水平及資料也不易定種。考慮到資源、地方使用習慣等方面,可考慮代用,擴大藥用資源。

◆ 同科不同屬動物角混用

除上述同科屬動物角外,尚有同科不同屬動物角,如駝鹿、馴鹿、狍茸、鹿茸(赤鹿)、(小麂)、鹿茸(麋鹿)等角混作鹿茸,這些角與鹿茸親緣關係稍遠,全形角區別較大,但幼角切成飲片後也不易鑒別,需考慮用顯微及理化等方法鑒別之。能否代鹿茸入藥,需做更多研究比較工作。

◆ 仿製品冒用

1、精製鹿茸片主要有三種情形製成的仿製片。一種是鹿茸粉(包括一些加工處理剩下的碎片塊粉碎物)加適當的輔料粘結加工切片而成,有鹿茸的成分和效用;另一種是鹿角粉加工成的,該種鹿茸怎實為鹿角片,不可作鹿茸片用;還有一種是生產鹿茸精等製劑提取過的廢渣加工而成,有效成分已被提去,無效用,不可作鹿茸片藥用。該三種鹿茸均為加工品,邊圈無皮毛,中央無骨松質孔骨,性狀上明顯存在加工痕迹。配體和理化鑒別,主要是TLC法和UV法分析。可確定上述三種情形及與真正鹿茸片。

2、膠質仿製品各種膠質物灌注到某些動物尾皮、四肢皮、羊角等包裹套中製成,或直接用模型壓製成型,一般為整枝的原藥材。這種偽品的形狀不自然,視其斷面可見膠質樣,無孔洞。一般用加熱法即使膠質熱溶,熱熔冷凝法可鑒別出各種膠質,也可結合顯微理化鑒別定性。

3、水泥或瀝青等製品與膠質仿製品製法相同,需用顯微、理化(TLC法和UV法)鑒別之。

4、起其它仿製品我們發現多批血茸片系用白芍赤芍、人蔘等植物性物質製成,切片後塗膠,有的外圈包裹著帶毛皮。也可用加熱煮沸法鑒別之,熱溶脫膠後可見植物性組織特徵,外圈皮散出。

◆ 增重謀利

質優血茸價格高,有的藥販即借增重法謀利。常見的方法是浸泡到鹽水、糖水、膠水液體中,讓其充分吸入,略干即欲出售,恁增加的重量賺錢。鑒別時應注意觀查表面特徵、舌舔味是否正常,等等。

總之,鹿茸的質量問題較多,導致鹿茸精(口服液、注射液)等製品的質量嚴重下降,市售品多數不符合規定,引伸到鹿角、鹿角膠及霜質差,產生諸多鹿類藥品的質量問題。然而,現行的鹿茸、鹿角及其製品質量標準不夠健全,有些質量問題無法查處,有些質量方面無法控制。建議今後進一步完善質量標準,定性方面盡量設置理化鑒別項目,如TLC法和UV法,定量方面也可通過測定紫外吸收度、50%醇提物、醚提物、無機物及胺基酸含量等來控制質量、劃分等級,以進一步保證鹿茸的質量。

關於「參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