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楓荷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半楓荷
Bàn Fēnɡ Hé
半楓荷
別名 翻白葉樹、紅半楓荷、大葉半楓荷、白背楓、陰陽葉、鐵巴掌、半梧桐、番張麻、米紙
功效作用 祛風除濕舒筋活血。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腰肌勞損,慢性腰腿痛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扭挫傷;外用治刀上出血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半楓荷,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中國特有種,具有楓香屬Liguidambar和蕈樹屬Altingia兩屬間的綜合性狀,對研究金縷梅系統發育有科學價值。現殘存於中國南部和東南山區,受人為破壞嚴重,加之天然更新不易,保存植株極少。木材材質優良,旋刨性良好,可作旋刨製品。

目錄

簡介

現狀:稀有種。半楓荷是1962年發現的新屬的模式種。現殘存於中國南部和東南部山區。因天然林分受人為干擾嚴重,分布範圍越來越窄,保存的植株也較稀少。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約17米,胸徑達60厘米,樹皮灰色,稍粗糙;芽體長卵形,略有短柔

半楓荷

毛;當年枝千後暗褐色,無毛;老枝灰色,有皮孔。葉簇生於枝頂,革質,異型,不分裂的葉片卵狀橢圓形,長8-13厘米,寬3.5-6厘米;先端漸尖,尾部長1-1.5厘米;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稍不等側,上面深綠色,發亮,下面淺綠色,無毛,或為掌狀3裂,中央裂片長3-5厘米,兩側裂片卵狀三角形,長2-2.5厘米,斜行向上,有時為單側叉狀分裂;邊緣有具腺鋸齒;掌狀脈3條,兩側的較纖細,在不分裂的葉上常離基5-8毫米,中央的主脈還有側二脈4-5對,與網狀小脈在上面很明顯,在下面突起,葉柄長3-4厘米,較粗壯,上部槽,無毛。雄花的短穗狀花序常數個排成總狀,長6厘米,花被金缺,雄蕊多數,花絲極短,花藥先端凹人,長1.2毫米。雌花的頭狀花序單生,萼齒針形,長2-5毫米,有短柔毛,花柱長6-8毫米,先端捲曲,有柔毛,花序柄長4.5厘米,無毛。頭狀果序直徑2.5厘米,有蒴果22-28個,宿存萼齒比花柱短。  

生長習性

產地多屬亞熱帶低山至中山,向南楔入熱帶,分布點的年均溫在18℃以上,極端低溫可達-5℃,年降水量1200-1300毫米,半楓荷喜生於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濕潤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如貴陽黔靈山為典型的酸性黃壤,三都、荔波、榕江、赤水等地的半楓荷生長在PH值為5-6的酸性紅黃

半楓荷

壤或紫色土地上。花期2-3月,果實秋季成熟。

半楓荷為中性樹種,幼年期較耐蔭;天然更新力差,萌生能力也較弱,在貴州多散生於海拔700-12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常與蕈樹(Altingiachinensis)、絲栗栲(Castanopsisfargesii)、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楊梅(Myricarubra)、細枝柃(Euryaloquiana)、油茶(Cameulaoleifera)、中華里白(Hicriopterischinensis)等混生,有時也生於馬尾松(Pinus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疏林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江西南部、廣西北部、貴州南部,廣東(海南島在內)。半楓荷為中國特有種,其分

半楓荷

布中心在華南或華東地區的福建東南部永春、西南部龍岩、漳平、南靖和中部南平;江西東南部石城、瑞金和南部龍南、金南、尋烏、安遠;湖南南部宜章,廣東東北部灌陽、賀縣、龍勝、臨桂、永福、大苗;貴州的赤水官渡、貴陽黔靈山、榕江沙平溝、雷公山、三都壩街、荔波茂蘭、月亮山等山區。由於森林植被嚴重破壞,殘存的種群落數量已極為稀少,多為零星生長的單株,同時其樹皮及根可供藥用而遭剝皮之災,如三都壩街一帶的半楓荷,其樹皮已被刮剝近干頂,實屬名存實亡。  

組織培養

採用單因子比較和均勻設計法,分別研究了影響半楓荷Altingiachingii愈傷組織

半楓荷

導和生長的各種因素。試驗結果表明:葉片愈傷組織誘導率高於莖段;愈傷組織誘導的最適基本培養基為MS,生長的最適培養基為MS+6-BA2mg/L+NAA1mg/L+蔗糖3%;黑暗培養對愈傷組織生長極為有利。  

化學成分

目的從金縷半楓荷Semiliquidambarcathayensis根莖抗炎有效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離鑒定化合物。方法通過巴豆油鼠耳刺激藥理實驗確定金縷半楓荷抗炎有效部位,利用矽膠柱層析等手段分離單體化合物,藉助質譜和核磁(包括HMQC,HMBC)等光譜學測定確定化合物結構。結果從該植物中分離鑒定了9個化合物:齊墩果酸、3-羰基齊墩果酸、2α,3β-二羥基齊墩果酸、2α,3β,23-三羥基齊墩果酸、鞣酸-3,3'二甲醚、鞣酸-3,3',4-三甲醚、鞣酸-3,3'-二甲醚-4-O-β-D-木糖苷、β-谷甾醇

半楓荷

硬脂酸。結論首次從金縷半楓荷中分離得到上述化合物。  

瀕危及保護

保護價值

半楓荷是金縷梅科新發現的寡種屬植物,為中國特產。具有楓香屬Liquidambar和蕈樹屬Altingia兩屬間的綜合性狀,對研究金縷梅科系統發育有學術價值,木材材質優良,旋刨性良好,可作旋刨製品。  

保護措施

半楓荷分布星散,植株稀少,除自然保護區加強保護、嚴禁砍伐外,產區各植物園、樹木園應引種保存,各林場可營造人工林。  

栽培方法

目前未作人工引種馴化研究,常用裂開脫出種子,干藏成熟後採回置於陽光下爆曬,即可使蒴果裂開脫出種子,干藏至翌年春季播種,可適當予以遮蔭,一般播後半個月即可發芽,發芽率達65%,在此期間注意保持苗床疏鬆濕潤,但也不能積水、隨著幼苗的生長發育,適當降低遮蔭程度,幼苗出土約2-3個月即可進行分床移植以促進幼苗充分生長,苗高達40厘米即可選擇適宜的環境造林。

半楓荷

用種子繁殖。霜降前後採回果實,曬於陽光下,促使蒴果開裂,種子即可脫出。干藏至第二年春季播種,發芽率60%,播後15天內發芽,搭蓋蔭柵,3個月內分床移栽,苗高30-40厘米即可造林。  

半楓荷根

【功效】:半楓荷根(《嶺南採藥錄》)

【來源】為梧桐科植物翻白葉樹的根。

【植物形態】翻白葉樹,喬木,高可達20米。小枝被紅色或黃色茸毛。葉異型,革質;幼樹或萌發枝上的葉盾形,長約20厘米,掌狀3-5深裂;成長樹上的葉長圓形或卵狀長闕形,長7-15厘米,寬3.5-8厘米,先端漸尖,或短尖,基部鈍形、截形或斜心形,上面無毛,下面密被黃褐色茸毛;葉柄長1-2厘米;托葉線狀長圓形。花膿生、單生成2-4朵聚生;小苞片2-4,全緣;萼片5,狹披針形,長2-2.5厘米,寬2-3毫米;花瓣5,白色;雄蕊15,每3個合成1束,與5個退化雄蕊互生;子房5室,被毛。蒴果木質,狹卵形,長4-5厘米,密被銹色星狀柔毛。花期8月。生於砂質土山坡、平原、丘陵地疏林或密林中。分布廣東、廣西、福建、台灣。

本植物的葉(半楓荷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全年可采,切片,晒乾。

【藥材】乾燥根常切為厚約3毫米的飲片,栓皮淺棕色,木心淺紅棕色。質略松,易碎。產廣東、廣西。半楓荷品種很多,尚有金縷梅科的金縷半楓荷,五加科的變葉樹參(白半楓荷),樟科的檫木(楓荷桂),桑科的白桂木(紅半楓荷),功效基本相同。

半楓荷

性味】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微溫。

【功用主治-半楓荷根的功效】祛風除濕,活血消腫。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手足酸麻無力跌打損傷

①《嶺南採藥錄》:善祛風濕,凡腳氣、腳弱、痹痛,以之浸酒服。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瘀積,產後風癱。

③《廣西藥植名錄》:治氣管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浸酒。

民間則用半楓荷的根或葉煎湯,作全身或局部湯浴。經長期廣泛實踐,證實療效顯著。民間廣泛用於:風寒所致身痛,手足麻木,半身不遂,腰腿疼痛,疲勞跌損及皮膚瘙癢等症。  

半楓荷葉

【功效】:半楓荷葉(《廣西中草藥》)

【來源】為梧桐科植物翻白葉樹的葉。植物形態詳半楓荷根條。

【功用主治-半楓荷葉的功效】治外傷出血:半楓荷鮮葉搗爛敷患處;或焙乾研末撒患處。

藥用半楓荷的種類很多,涉及6科8屬的植物,是形態特徵或臨床功效相似的一類植物。該類植物的藥用部位廣泛,包括:根、莖、枝、葉以及樹皮和花蜜,都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消腫的獨特功效,是有很好發展前景的新型藥用植物資源。文章對藥用半楓荷植物的植物學特徵、地理分布、經濟價值及研究現狀與進展進行了綜述。為藥用半楓荷植物資源的可持續開發的提供理論基礎並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  

半楓荷酒

【配方】半楓荷、五加皮、陰香皮,首烏千斤拔當歸各1500

半楓荷

克,枯紅皮.熟川烏牛膝各1000克,50-60度糖波酒(榨蔗糖的糖液蒸出的酒)50千克。

【製法】將前9味切片置瓷缸內,加入糖波酒,密蓋,浸泡2-3周(夏季可減少幾天,冬季可增加幾天),過濾去渣,即得。

【功用】祛風濕、強筋骨、止疼痛。

【主治】類風濕性脊椎炎、腰肌勞損及關節扭傷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15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自《廣西衛生》,驗之臨床,多效。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半楓荷散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0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4組各50例。半楓荷散組以半楓荷散(由半楓荷根、荊芥防風乳香胡椒根組成)治療;扶他林膏組以扶他林膏治療;復方南星止痛膏組以復方南星止痛膏治療;理療組以YSHD-Ⅰ型紅外線治療燈治療。結果:愈顯率、總有效率治療組分別為68%、90%,復方南星止痛膏組分別為44%、82%,扶他林膏組分別

半楓荷

為42%、70%,理療組分別為38%、78%。半楓荷散組與復方南星止痛膏組、理療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與扶他林膏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結論:半楓荷散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顯著。  

半楓荷屬

特徵

常綠喬木;葉草質,互生,具柄,葉片異型,通常卵形或橢圓形,有離基三出脈,葉片上部為叉狀3裂,或單側叉狀分裂,葉緣有鋸齒,齒尖有腺狀突;托葉線形,早落。花單性,雌雄同株,頭狀花序或短穗狀花序;雄性短穗狀花序常多個排成總狀,生於校頂,每一花序有苞片3-4片,萼片與花瓣均不存在,雄蕊多數,花藥倒四角錐形,2室,花絲極短;雌性頭狀花序單生於校頂葉腋,有苞片2-3片

半楓荷

,有長花序柄;雌花多數,萼筒與子房合生,萼齒短小,線形,宿存,有時不存在,花瓣缺,不具退化雄蕊,子房下位,2室,花柱2,偏斜,常捲曲,柱頭有小乳頭狀突起,胚珠多數,中軸胎座。頭狀果序;蒴果木質,沿隔膜裂開為2片,每片2淺裂;種子有棱。花期2-3月,果期4-9月。少種屬。  

本屬生境

生於常綠闊葉林中、灌叢中或山坡路旁。土壤pH值5.0-6.0。海拔320-1000米。  

本屬分布

廣東:乳源、大埔、東山、信宜、樂昌、梅縣、英德、連山、溫塘山。廣西:臨桂、灌陽、大瑤山、賀縣,龍勝、大苗山、永福、上思。海南:保亭、瓊中、陵水、樂東。福建:漳平、永春、龍岩、南靖、南平、沙縣。湖南:宜章、資興。浙江:景寧、泰順。貴州:雷山、榕江、荔波、冊亨、赤水、貴陽。江西:石城、瑞金、龍南、全南、尋烏、安遠。  

本科概述

該科27屬,約140種,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中國有17屬76種,主要分布於西南部經中部至台灣。其中5屬為特有屬。  

相關傳說

貴州黔東南州,這裡常年霧氣瀰漫,冬季陰冷,有「天無三日晴」之說。但當地患骨關節疾病的人卻極少。原來當地的深山老林中生長著一種神奇樹,叫半楓荷,它的葉子,一半形似楓葉,另一半似荷葉,因此被稱作「半楓荷」。而它的藥效奇特。

這個神奇的植物用於骨關節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孟獲當時是苗族的苗王,建興三年,苗王孟獲大起蠻兵十萬,犯境侵略。諸葛亮親帶五十萬大軍到益州的建寧(當今的黔東南州一帶)討伐孟獲。

因為山高路遠加上氣候潮濕多雨,很多士兵患上了嚴重的骨關節病,患病的士兵渾身酸痛無力、關節腫痛、手足麻木、軍醫一時束手無策,軍中人心惶惶,諸葛亮憂心如焚;一段時間後諸葛亮發現有幾個士兵的症状變好,細問之下,原來他們疼痛難耐,渾身酸痛,就在紮營不遠的雷公山上一眼溫泉浸泡,泡完後感覺這種渾身酸痛、關節腫脹、手足麻木的症状也消失了;在他們的帶領下,諸葛亮找到了這眼溫泉,這一眼溫泉怎麼能讓眾多的患病士兵浸泡呢?諸葛亮看了看周圍發現長滿了一種奇怪的樹木,它的葉子,一半形似楓葉,另一半似荷葉形狀,有很多葉子都掉在水裡,散發出一陣陣異香,諸葛亮心中一動,讓軍醫采了一些回去,用水煮後給患病的士兵泡澡,結果很快痊癒,軍心大振。這種神奇的植物為諸葛亮七擒孟獲立下了大的功勞,諸葛亮為這種植物取名為」半楓荷」。

關於「半楓荷」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