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莿根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無莿根 | 中藥圖典 |
無莿根 Wú Cì Gēn |
|
---|---|
別名 | 赤枝山葡萄、牛牽絲、紅血龍、山甜茶、白菇茶、辣梨茶、獅子藤、蝦須藤、過山龍、骨疼搜、紅腦藤、藤茶、鐵甲將軍、母豬精藤、田浦茶、背帶藤 |
功效作用 | 祛風化濕;清熱解毒。主夏季感冒;風濕痹痛;癰疽腫毒;濕瘡濕疹 |
英文名 | Canton Ampelopsis Root, Root of Canton Ampelopsis |
始載於 | 《全展選編·內科》 |
毒性 | |
歸經 | 心經、脾經 |
藥性 | 涼 |
藥味 | 辛、苦 |
《中藥大辭典》:無莿根
【出處】 《全展選編.內科》
【拼音名】 Wú Cì Gēn
【原形態】 粵蛇葡萄,又名:赤枝山葡萄、牛牽絲、紅血龍、田浦茶。
木質蘑本,全體無毛;卷鬚粗壯。1回羽狀複葉,有小葉3~5個,或為近2回羽狀複葉(即最下一對小葉再各分為3小葉);小葉近革質,卵形或矩圓形,大小不一,長2~8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鈍,有時闊楔形,邊緣有不明顯的鈍齒。3~4回歧聚傘花序;花長約2毫米;花柄與花等長;萼邊緣不分裂;花瓣5,頂端鈍;花柱錐尖。果倒卵狀扁球形,直徑5~6毫米,熟時紫黑色。
【生境分布】 分布安徽、湖南、江西、浙江、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功效與作用】 消炎解毒。治骨髓炎,急性淋巴結炎,急性乳腺炎,膿皰瘡,濕疹,丹毒,癤腫,嗜鹽菌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1.5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附方】 治嗜鹽菌食物中毒(上腹部絞痛,腹瀉,大便如洗肉水樣):生無莿根一兩半,生薑五錢。加水二碗煎,一次或分次服。小孩、老人及症輕者酌減。(《全展選編.內科》)
【臨床應用】 曾用於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感染性疾病共4000餘例,治癒3013例,治癒率約70%,且未見不良反應。現將治療病種分述如下:
①治療骨髓炎、骨結核
骨髓炎12例,用藥15~20天,痊癒7例,顯效5例;骨結核7例,用藥30~60天,痊癒3例,顯效4例。
②治療急性淋巴結炎
共35例,其中急性頸淋巴結炎31例,急性腹股溝淋巴結炎4例,經治3~6天,痊癒31例,顯效4例。
③治療急性化膿性乳腺炎
10例經治3~5天,痊癒8例,顯效2例。
④治療皮膚病及一般外科癤腫
計治療膿皰瘡、濕疹、蜂窩組織炎、丹毒、癤腫、膿腫共2028例,用藥2~10天,痊癒1504例,顯效152例,無效372例。
⑤治療外科感染
計1364例,經治3~6天,結果痊癒率達71.8%,顯效率15.1%,無效13.1%。
⑥治療急性喉頭炎及扁桃體炎
急性喉頭炎137例,經治2~6天,痊癒86%,顯效8.6%。急性扁桃體炎37例,治療1~4天,痊癒32例,顯效5例。
共84例,經治5~9天,痊癒34例,顯效45例,無效5例。
急性支氣管肺炎65例,治療1~2天,痊癒18例,顯效42例,無效5例;急性支氣管炎254例,用藥3~6天,痊癒26.3%,顯效73.7%。
⑨治療急性腎炎
38例經治6~10天,痊癒12例,顯效26例。
⑩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45例經治4~9天,痊癒30例,顯效15例。
此外,對深肌炎、深肌膿瘍、急性牙槽膿腫,流產合併感染、外科術後預防感染,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給藥方法:常用煎劑、注射劑及片劑。煎劑:成人每次用干品粵蛇葡萄1.5~2兩和少許豬骨加水過藥面,煎後加少量食鹽及米酒沖服,每天1劑。注射劑:將粵蛇葡萄製成1:2的注射液,成人每次肌注3~4毫升,每日2次。片劑:每片約含生藥1克,成人每次~8片,每日~4次。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無莿根
【出處】 出自《全展選編.內科》
【拼音名】 Wú Cì Gēn
【英文名】 Canton Ampelopsis Root, Root of Canton Ampelopsis
【別名】 赤枝山葡萄、牛牽絲、紅血龍、山甜茶、白菇茶、辣梨茶、獅子藤、蝦須藤、過山龍、骨疼搜、紅腦藤、藤茶、鐵甲將軍、母豬精藤、田浦茶、背帶藤。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廣東蛇葡萄的根或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pelopsis cantoniensis (Hook.et Arn.)Planch. [Cissus cantosniensis Hook.et Arn.]
採收和儲藏:全株在夏、秋季採收,洗淨,除去雜質,切碎,晒乾。秋後挖取根部,洗淨,切片,晒乾。
【原形態】 廣東蛇葡萄 木質藤本,全株無毛。莖柔弱,多少被白粉,枝纖細,有條紋;卷鬚粗壯。一回羽狀複葉互生;小葉3-5,或為近二回羽狀複葉(即最下1對小葉再各分為三小葉);小葉近革質,卵形或卵狀長圓形,最大的長5-8cm,小的長不及2.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鈍或圓形,有時闊楔形,邊緣有不明顯的鈍齒,下面常被白粉。花兩性,三至四回歧聚傘花序與葉對生或生於小枝頂端,多花;總花梗長4-6cm;花長約2mm;花萼淺杯狀,邊緣不分裂;花瓣5;雄蕊短,與花瓣同數;花盤明顯;花柱短,圓柱狀。漿果倒卵狀球形,直徑5-6mm,熟時深紫色或紫黑色。花期4-7月,果期5-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1500m的山區灌叢或密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而濕潤的氣候,在稍蔭蔽而潮濕的環境中生長健壯,以含腐殖質豐富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或打插繁殖。種子繁殖:秋季果皮變黑時,採收粒大飽滿的果實,搓去果皮,將種子晒乾。翌年春暖時撒播於苗床上,覆蓋細土2cm,澆水,保持苗床濕潤,苗高15-20cm時,按行株距100cm×100cm開穴,每穴栽2-3株。
扦插繁殖:在春暖時,植株萌發前,選擇二年生枝條,截成15cm長,斜插上中。待生根長葉後即可定植。
田間管理 定植成活後,雜草滋生時,及時中耕除草,追施人畜糞尿。冬季施過磷酸鈣與土雜肥。當藤蔓生長至30cm時,搭架,引藤蔓攀援,使植株通風透光。冬季剪去過密的弱枝和枯枝。
【化學成份】 全株與葉均含楊梅樹皮素(myricetin),二氫楊梅樹皮素(dihydromyricetin)。
【性味】 辛;苦;涼
【功效與作用】 祛風化濕;清熱解毒。主夏季感冒;風濕痹痛;癰疽腫毒;濕瘡濕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搗爛或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廣西藥植名錄》:根:消腫毒。全株:清暑熱。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無莿根」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