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兒科學》 >> 腎臟病證 >>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
中醫兒科學 |
|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慢性營養缺乏性疾病。臨床以多汗,夜啼,煩躁,枕禿,肌肉鬆弛,囟門遲閉,甚至雞胸肋翻,下肢彎曲等為特徵。是目前我國兒科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根據本病的臨床特徵,散見於中醫學汗證、五遲、五軟、雞胸、腎疳等疾病。本病常發生於冬春兩季,多見於3歲以下小兒,尤以6-12個月嬰兒發病率較高。發病率北方較南方高,工業性城市較農村高。本病預後一般良好,但罹患其他疾病,常使病程遷延。或因病情較重,治療失宜,病後可留下某些骨骼畸形。
我國古代早在{諸病源候論》一書中,已提出了背僂、多汗、齒遲、發稀等與本病相似的證候,並提出了.數見風日」的預防措施。《小兒藥證直訣》中已有本病胸骨與脊柱畸形的證候記載,稱「龜胸」、「龜背」。《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中則提出氣血虛虧可導致「筋骨軟弱步難移,牙齒不生髮疏薄,身坐不穩語言遲」等症状。
[病因病機]
發病原因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餵養失宜,脾腎虛虧所致。
胎養失宜懷孕期間孕婦的飲食起居,精神調攝,無不影響胎兒的營養與發育。孕婦起居不常,營養失調,或疾病影響,都可造成胎兒失養,先天腎氣不足。
乳食失調母乳缺乏、人工餵養,未及時添加輔食,或食品的質和量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致使營養失衡,脾腎虛虧,發生本病。
日照不足長期不直接接觸陽光,可引起氣血虛弱,影響脾腎功能。影響日照不足的因素,常與戶外活動少,空氣中多煙霧,或陽光被玻璃所擋有關。
本病病機由於脾腎虛虧。蓋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源。脾腎不足,可影響其他臟腑,故病變之初,不僅出現脾腎虛弱,還可出現心肝火旺、肺衛不固等證候。腎主骨髓,病之後期,症情較重,常見腎虛髓虧,骨氣不充,骨質疏鬆,成骨遲緩,甚至骨骼畸形。由於佝僂病患兒體質虛弱,肺脾氣虛,抗病能力低下,感受風邪後,常易蘊郁肺絡,肺氣閉塞而引起肺炎喘嗽;或因乳食不節,脾失健運,導致泄瀉。
[臨床診斷]
1.多見於嬰幼兒,好發於冬春季節。
2.發病初期有煩躁夜啼,精神淡漠,納呆,多汗,枕禿,囟門遲閉,牙齒遲出等。
3.病至激期,除初期表現,還可見桌球頭(顱骨軟化)、方顱、肋骨串珠、肋緣外翻、肋膈溝、手鐲、雞胸、漏斗胸、「O」型或「r型腿、脊柱後突或側彎等。
4.化驗血鈣正常或稍低,血磷明顯降低,鈣磷乘積小於30,血清鹼性磷酸酶增高。腕部X線攝片,可見於骺端有毛刷狀或杯口狀改變,也可見骨質疏鬆,皮質變薄。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輕重症見煩躁,多汗,枕禿,納呆,囟門開大,未見骨骼變化者為輕;症見精神淡漠,汗出如淋,肌肉鬆弛,顱骨軟化,或方顱,前囟遲閉,嚴重雞胸,下肢彎曲,脊柱畸形者為重。
2.辨病位病在脾,肌肉鬆弛,形體虛胖,納呆便稀;病在腎,頭顱骨軟,頭方囟大,齒生遲緩,雞胸龜背,下肢彎曲,肋骨外翻;病在心,精神煩躁,夜啼不安,語言遲鈍;病在肺,毛髮稀軟,面白多汗,容易感冒;病在肝,坐遲立遲,行走無力,兩目乾澀,性情急躁,時有驚惕,甚至抽搐。
二、治療原則
治療原則為健脾益氣,補腎填精。病之早期,證屬脾肺氣虛者,治以健脾補肺;證屬脾虛肝旺者,治以健脾平肝。證情較重者,多為腎精虧損,治以補腎填精為主。
三、分證論治
1.肺脾氣虛
證候:形體虛胖,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多汗,發稀易落,肌肉鬆弛,大便不實,納食減少,囟門增大,易反覆感冒,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分析:脾虛氣弱,則虛胖,神疲,乏力;脾主肌肉,脾虛化源不足,不能營養肌肉,則肌肉鬆軟無力;脾主運化,運化失健,則納食減少,大便不實。發為血之餘,氣血不足則發稀易落。肺主皮毛,肺虛表衛不固,則多汗,易反覆感冒。
治法:健脾補肺。
方藥:人蔘五味子東加減。常用藥:人蔘補益元氣,白朮、茯苓健脾助運,麥冬養陰生津,五味子收斂耗散之肺氣,且能斂陰止汗,甘草輔人蔘以益氣和中,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盜汗自汗,加浮小麥、龍骨、牡蠣固澀斂汗;大便不實,加山藥、扁豆、蒼朮益氣健脾助運;夜寐哭吵,加夜交藤、合歡皮養心安神;易反覆感冒者,加黃芪、防風補氣固表。
2.脾虛肝旺
證候:頭部多汗,面色少華,發稀枕禿,納呆食少,坐立、行走無力,夜啼不寧,時有驚惕,甚至抽搐,囟門遲閉,齒生較晚,舌淡,苔薄,脈細弦。
分析:脾虛氣弱,故多汗,,乏力,納呆;脾虛化源乏力,氣血不足則發稀枕禿。肝失陰血濡養,肝木偏旺,則夜啼不寧,容易驚惕,甚至抽搐;肝主筋,肝氣不足,則坐立、行走無力。體虛發育遲緩,漸次由脾及腎,故囟門遲閉,齒生亦晚。舌淡,苔薄,脈細弦均為脾虛肝旺之象。
治法:健脾平肝。
方藥:益脾鎮驚散加減。常用藥:人蔘補益元氣,白朮、茯苓健脾助運,龍齒、硃砂安神鎮像,鉤藤平肝熄風,燈心草清降心火,甘草調和諸藥。
體虛多汗,加五味子、龍骨、牡蠣生津固澀止汗;睡中驚惕,加石決明、珍珠母熄風鎮驚;夜間哭吵,加木通、竹葉清心降火;反覆抽搐者,加龍骨、牡蠣、蜈蚣潛陽熄風鎮痙。
3.腎精虧損
證候:面白虛煩,多汗肢軟,精神淡漠,智識不聰,出牙、坐立、行走遲緩,頭顱方大,雞胸龜背,肋骨串珠,肋緣外翻,下肢彎曲,或見漏斗胸等,舌淡,苔少,脈細無力。
分析:腎主骨髓,脾主肌肉,症重由脾及腎,腎氣虧損則方顱,雞胸,漏斗胸,下肢彎曲。脾虛氣弱,化源乏力,則面白,多汗,肢軟。腎主腦髓,.久病腎虛,則智力不健。
治法:補腎填精。
方藥:補天大造丸加減。常用藥:紫河車補腎填精,人蔘、黃芪補益元氣,白朮、茯苓、山藥益氣健脾,鹿角、枸杞子補益肝腎,當歸、熟地黃、白芍、龜板滋養陰血,棗仁、遠志養血寧心安神。
汗多,加龍骨、牡蠣、癟桃干固澀止汗;納呆食少,加砂仁、焦山楂、雞內金醒脾開胃,消食助運;智識不聰者,加鬱金、石菖蒲解郁開竅。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玉屏風口服液每服5-10n,L,1日3次。用於肺脾氣虛證。
2.龍牡壯骨沖劑每服1/2-1包,1日3次。用於肺脾氣虛及脾虛肝旺證。
3.六味地黃丸每服2-4g,1日3次。用於腎精虧損證。
二、單方驗方
1.紫河車1具,煅牡蠣、黃芪各30g,蜈蚣10條,青鹽10g。焙乾研為細粉,分小包。每次包,溫開水沖服,每日2次,連服1個月。
2.黃芪、菟絲子、蒼朮、麥芽各10g,牡蠣30so1掃1劑,水煎服。用於肺脾氣虛證。
3.龜板、鱉甲、雞內金、鹿角、烏賊骨各等分,研為細末。每服1g,1日2次。用於腎精虧損證。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加強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增強小兒體質。並積極防治慢性病。
2.提倡母乳餵養,及時增添輔食。多食含維生素D及鈣磷較豐富的食物。
3.每天服維生素D400TU預防。
二、護理
1.患兒不要久坐、久站,防止發生骨骼變形。不系褲帶,穿背帶褲,防止肋骨外翻。
2.幫助患兒作俯臥抬頭動作,每天2-3次,防止雞胸形成。
3.直接照射陽光,同時注意防止受涼。
[文獻摘要]
《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小兒有血氣未實者,膚腠則疏,若厚衣溫臥,腑臟生熱,蒸發腠理,津液泄越,故令頭身喜汗也。……齒是骨之所終,而為髓之所養也,小兒有稟氣不足者,髓即不能充於齒骨,故齒久不生。……足少陰為腎之經,其血氣華於發。若血氣不足,則不能潤悅於發,故發黃也。」
《小兒藥證直訣.龜胸龜背》:「肺熱脹滿,攻於胸膈,即成龜胸,又乳母多五辛亦成。兒生下客風人脊,逐於骨髓,即成龜背。」
《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兒五遲之證,多因父母氣血虛弱,先天有虧,致兒生下筋骨軟弱,行步艱難,齒不速長,坐不能穩,要皆腎氣不足之故。」
[現代研究]
胡淑德,閻田玉,凌曉明。佝僂病患兒中西藥治療對血清25—(OH)03水平的對照觀察.中醫雜誌193;34(5):295
對佝僂病患兒中西藥治療前後血清25—(0H)D3水平進行對照觀察,中藥以益兒Ⅲ號(黃芪12g,党參9S,黃精10g,公丁香0.5g)治療,西藥採用口服鈣劑及肌注維生素D3治療。結果:中藥組19例中,治療1個月痊癒8例,2個月治癒7例,3個月治癒4例;西藥組19例中,治療1個月痊癒10例,2個月治癒6例,3個月治癒3例,兩組臨床療效基本一致。兩組治療前25—(OH)D)均降低,治療後25—(佃)D)均明顯升高(P<0.01),但西藥組升高幅度明顯高於中藥組。
張國恩,趙之璋,許慶友,等.中醫藥治療小兒佝僂病臨床研究.河北中醫1993;15(1):21用健骨沖劑(黃芪、茯苓、枸杞子、丁香、牡蠣、雞內金等)治療60例,2個療程(8周)後,治癒28例,好轉30例,無效2例。認為中藥治療本病既要健脾益氣,振奮腎氣,恢復調整機體的自身功能,又應將藥物中所含的鈣及其他微量元素補充於人體,增強體質。
參看
五遲、五軟 | 小兒推拿療法 |
關於「中醫兒科/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