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證
A+醫學百科 >> 風證 |
風證(Disorder due to Wind),外感風邪或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虛風內生所致的證。包括外風證和內風證。
歷代對風的論述頗多。早在《內經》中就有「風論」專篇,對風邪的性質、致病特點和病理變化,甚至預防等,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詳細論述了太陽中風的證治,《金匱要略》又提到風邪中絡、中經、中腑、中臟的臨床表現。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將中風分為偏枯、風痱、風懿、風痹四類,使中風病分類更為具體。金元時期的劉河間、李東垣都曾明確指出中風病並非均由外感風邪所致,也可由勞逸不當,情志所擾等因素引起。明代張景岳在此基礎上將由內而生的風定為「非風」,以資同外風鑒別。同期戴原禮、王肯堂將外感風邪而病者稱為真中風,由內而生者稱為類中風。清代葉天士結合臨床經驗,創立了「鎮肝熄風」這一內風的治療大法,從而使風證在症、因、脈、治各個方面都有了明確的概念和劃分。近代張山雷的《中風斠詮》中在詳論了中風病因病機、臨床表現的同時,還制定了內風宜熄不宜祛,宜靜不宜動的治療原則。
目錄 |
外風證
因感受外來之風邪引起,臨床以發熱、惡風、鼻塞、汗出、脈浮緩為主症。在正常情況下,自然界的風氣並不使人致病,但若風氣過盛,或人體衛氣虛弱,正不御邪,風氣即可入侵人體而致病。外來風邪致病有以下特點:①易侵犯人體上部,以頭面、肩頸及肺部的症状為多見。因風為陽邪,其性輕揚,具有升發、開泄、向上的特點,而上部也為人之陽部,所以易為陽邪所犯。②病位無定處。如風邪為主引起的「行痹」,關節疼痛的部位不固定、遊走竄痛。風疹發病急,疹塊時隱時現,漫無定處,表現出風性善行數變的特性。③易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化,易與其他外邪結合致病。如冬季風與寒合為風寒;春季風與熱合為風熱;長夏與濕相合為風濕等。所謂「風為百病之長」,旨在說明風邪易於致病,六淫中的其他病邪常常依附於風邪而侵犯人體。外風證主要包括以下類型。
風寒證
風邪與寒邪合而侵襲人體,臨床以發熱惡寒,頭身疼痛,骨節疼痛等為表現特點的證。該證多發於冬季,常見於感冒、痹證及西醫的上呼吸道感染、風濕性關節炎、面神經麻痹、肩關節周圍炎等疾患。風寒襲表,首先犯肺,肺氣失宣,上竅不利,則見鼻塞流涕,咳嗽噴嚏,喉癢;因衛陽被遏,又可兼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痰稀質薄,無汗等症。治宜辛溫解表,以荊防敗毒飲、蔥豉湯為代表方;若風寒侵入肌膚、經絡,致使氣血不和,經氣不利,可見一側顏面肌肉麻痹而口眼斜,或肢體關節疼痛,屈伸困難,治宜搜風逐寒,以小活絡丹為主方。
風熱證
風邪與熱邪合而侵襲人體,臨床以發熱,微惡風寒,咽痛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多見於感冒、咳嗽及西醫的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風熱上受,首先犯肺,且風熱為陽邪,致使肺氣不得宣降,津液耗損,故出現發熱,微惡風寒,咽痛,咳嗽,咯黃痰,口乾渴,舌稍紅,苔薄黃,脈浮數等症。治宜辛涼解表,主要方劑為桑菊飲、銀翹散、白虎湯等。
風濕證
風邪與濕邪合而侵犯人體,臨床以頭重如裹,肢體困重,胸悶,關節酸痛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常見於痹證及風濕性關節炎等病。如冒雨涉水,久居潮濕之處,或平素濕盛,又感風寒,均可引起本證。風邪挾濕,易侵及人體經絡、關節和肌肉。濕性重濁、凝滯,易使氣血瘀阻,經氣鬱閉,故在上可見頭痛如裹,全身則見四肢酸楚、疼痛重著,肌肉骨骼疼痛劇烈,甚則轉側不能,或兼有胸脘滿悶等症。治宜祛風利濕、溫經活絡,以防風湯和三痹湯為主方。
內風證
因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出現具有動搖不定,變化迅速等風性特徵的證。內風多由陰血虧虛,陽熱亢盛引起,如久病、大病,耗傷陰血或熱邪熾盛,灼傷陰血,陰虛不能制陽,陽亢於上而生風。陰血虧虛所生的風與肝關係密切,因肝屬木為陰臟,主藏血、主升發疏泄,生理上具有體陰而用陽的特點。當陰血虧虛,水不涵木,則陽熱亢盛,而為內風,出現眩暈、震顫、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状,這些症状都具有動搖不定的特點,因此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素問.至真要大論》)。根據病因病機的不同,內風證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以下類型。
熱極生風
臨床表現為高熱煩渴,神志昏迷,四肢抽搐,舌紅苔黃,脈弦數等。常見於溫病極期、溫疫及西醫的流行性腦炎、高熱驚厥、小兒肺炎等病。治宜清熱、涼肝、熄風,以羚羊鉤藤湯為代表方。
肝陽化風
臨床表現為頭痛眩暈,肢體震顫,麻木,言語不利,步履不穩,舌絳,脈弦細,甚則突然跌倒,不醒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等。生理狀態下,由於陰血的滋養和制約,肝陽不致過於亢盛。但若久病致肝腎陰虛,或肝鬱化火,營陰內耗,使陰不制陽,則肝陽亢而化風,此為本虛標實證,常見於眩暈、中風及西醫的高血壓、腦血管疾病。治宜育陰潛陽、平肝熄風,代表方為鎮肝熄風湯。
血虛生風
臨床表現為面色無華,頭搖肢動,手足震顫,舌淡少苔,脈弦細,常伴有雙目乾澀,視物模糊,眩暈耳鳴,失眠等。因失血過多,或熱病耗傷陰血,血虛不能上榮頭面、目睛、筋脈而動風。治宜養血熄風,可用四物湯、加減復脈湯等。
外風與內風,從治病因素到治療方法,均不相同,然其間也存有一定的聯繫。外風可以引動內風,內風也可兼挾外風,因此施治時也須內外兼顧。
關於「風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