菥蓂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菥蓂 | 中藥圖典 |
菥蓂 Xī Mínɡ |
|
---|---|
別名 | 敗醬草、遏藍菜、大薺、蔑菥、大蕺、馬辛、析目、榮目、馬駒、老薺、花葉薺、水薺、老鼓草、瓜子草、洋辣罐、蘇敗醬、郭璞注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主目赤腫痛;肺癰;腸癰;泄瀉;痢疾;白帶;產後瘀血腹痛;消化不良;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癰瘡腫毒 |
英文名 | Boor's Mustard Herb |
始載於 | 《神農本草經》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肝經、腎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 |
《全國中草藥彙編》:菥蓂
【拼音名】 Xī Mínɡ
【別名】 敗醬草、遏藍菜
【來源】 十字花科菥蓂屬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以全草及種子入藥。春夏採集全草,晒乾;夏秋采果枝,晒乾,打下種子。
【性味】 全草:苦、甘,平。
種子:辛、苦,微溫。
【功效與作用】 全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和中開胃。用於闌尾炎,肺膿瘍,癰癤腫毒,丹毒,子宮內膜炎,白帶,腎炎,肝硬化腹水,小兒消化不良。
種子:祛風除濕,和胃止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痛,急性結膜炎,胃痛,肝炎。
【用法用量】 全草0.3~1兩,種子3~4錢。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菥蓂
【出處】 《本經》
【拼音名】 Xī Mínɡ
【別名】 大薺(《爾雅》),蔑菥、大蕺、馬辛(《本經》),析目、榮目、馬駒(《吳普本草》),老薺(《爾雅》郭璞注),遏藍菜(《救荒本草》),花葉薺、水薺(《植物名實圖考》),老鼓草(《中國藥植志》),瓜子草(《中藥志》),洋辣罐(《遼寧經濟植物志》),蘇敗醬、敗醬草。
【來源】 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全草。5~6月間果實成熟時採收,晒乾。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體光滑無毛。莖直立,圓柱形,有分枝,表面粉綠色。單葉互生;根生葉有短柄,莖生葉無柄,基部抱莖;葉片橢圓形、倒卵形或披針形,長2.5~5厘米,寬1~2厘米,先端尖,基部箭形,邊緣具稀疏淺齒或粗齒,兩麵粉綠色,中脈在背面隆起,側脈不明顯。總狀花序腋生及頂生,長10~20厘米:花萼4片,卵形,長2~2.5毫米,寬1.5毫米,綠色,邊緣白色膜質;花瓣4片,十字形排列,倒卵圓形,長約3.5毫米,寬1毫米,先端圓鈍,基部漸狹,白色;雄蕊6,4強,花藥卵形,背著,2室,縱裂,花絲粗壯;雌蕊1,子房卵圓形而扁,先端微凹,綠色,2室。短角果扁平,卵圓狀,長8~13毫米,寬6~10毫米,具寬翅,先端深裂,熟時淡黃色,沿中央頂端向下開裂。種子小,卵圓形而扁。花期4~7月。果期5~8月。
本植物的種子(菥蓂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 生於山坡、草地、路旁或田畔。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產江蘇、浙江、湖南等地。
【性狀】 乾燥的帶果全草,莖呈圓柱形,表面灰黃色;質脆,易斷,中央有白色疏鬆的髓。葉大多碎落。頂端有總狀果序,果實扁橢圓形,邊緣有翅。
部分地區將本品作敗醬使用,參見"敗醬"條。
【藥理作用】 黑芥子甙本身無刺激性,一旦水解成芥子油後,刺激性很強,有殺菌作用。亦可用於痛風,以增加尿酸排泄。
【性味】 甘,平。
①《綱目》:"甘,平,無毒。"
②《福建中草藥》:"微苦,平。"
【功效與作用】 治腎炎,子宮內膜炎。
《綱目》:"和中益氣,利肝明目。"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附方】 ①治腎炎:菥蓂鮮全草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產後子宮內膜炎:菥蓂干全草五錢。水煎,調紅糖服。(《福建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菥蓂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 Xī Mínɡ
【英文名】 Boor's Mustard Herb
【別名】 大薺、蔑菥、大蕺、馬辛、析目、榮目、馬駒、老薺、郭璞注、遏藍菜、花葉薺、水薺、老鼓草、瓜子草、蘇敗醬。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laspi arvense L.
採收和儲藏:5-6月間果實成熟時採收,晒乾。
【原形態】 菥蓂 一年生草本,高9-60cm,無毛。莖直立,不分技或分枝,具棱。基生葉葉輛長1-3cm;葉片倒卵狀長圓形,長3-5cm,寬l-1.5cm,先端圓鈍或急尖,基部抱莖,兩側箭形,邊緣具疏齒。總狀花序頂生;花白色;萼片4,直立,卵形,先端圓鈍;花瓣長圓狀倒卵形,長2-4mm,先端圓鈍或微凹;雄蕊6,分離;雌蕊1,子房2室,柱頭頭狀,近2裂,花柱短或長。短角果近圓形或倒寬卵形,長8-16mm,扁平,周圍有寬翅,先端有深凹缺。種子5-10顆,卵形,長約1。5mm,稍扁平,棕褐色,表面有顆粒狀環紋。花果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平地路旁、溝邊或村落附近。
資源分布:分布幾乎遍及全國。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15-55cm。根細長圓錐形;表面灰黃色;質硬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莖圓柱形,直徑l-5mm;表面灰黃色或灰綠色,有細縱棱;質脆易折斷,折斷面中央有白色疏鬆的髓。葉多碎落。總狀花序生於整枝頂端及葉腋。短角果卵圓形而扁平,長0.8-1.5cm,寬0.5-1.3cm;表面灰黃色或灰綠色,中央略隆起,邊緣有寬翅,寬1.5-3mm,兩面中央各有1縱稜線,先端凹陷,基都有細果柄,長約1cm;假隔膜縱分成2室,每室有種子5-7粒,果實開裂後,留下一紡錘形的白色膜狀中隔。氣微,味淡。以果實完整、色黃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類方形薄壁細胞,外平周壁增厚,棱背處尤厚。皮層為5-10餘列薄壁細胞。中柱鞘纖維淺黃色,數個至十數個成群,壁微木化或非木化。韌皮部狹窄,木質部導管多角形,直徑10-55μm,淺黃色,常數個成群。維管束間為淺黃色的木化纖維所充滿,寬10-25列細胞。髓部寬闊,周圍5-10列細胞壁稍厚,木化,具圓形或長形單紋孔。
【化學成份】 全草含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內有黑芥子甙(sinigrin)。
【藥理作用】 黑芥子甙本身無刺激性,一旦水解成芥子油後,刺激性很強,有殺菌作用。亦可用於痛風,以增加尿酸排泄。
【鑒別】 理化鑒別 取本品果枝粉末1g,加石油醚(沸程30-60℃)5ml,冷漬24h,濾過。濾渣揮盡溶劑,加甲醇5ml,於70℃水溶中迴流30min,趁熱過濾。取濾液1-2滴於表面皿上,滴加3%碘一重氧化銷試液(重氮化鈉0.3g,溶解於01mol/L的碘試液10ml中即得)1-2滴,混勻,即有細小的氣泡產生。(檢查芥子甙)
【性味】 苦;甘;微寒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主目赤腫痛;肺癰;腸癰;泄瀉;痢疾;白帶;產後瘀血腹痛;消化不良;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鮮品加倍,鮮品加倍。
【附方】 ①治腎炎: 菥蓂鮮全草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②治產後子宮內膜炎: 菥蓂干全草五錢。水煎,調紅糖服。 (《福建中草藥》)
【各家論述】 《綱目》:和中益氣,利肝明目。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菥蓂」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