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屑性間質肺炎
A+醫學百科 >> 疾病百科 >> 炎症 >> 脫屑性間質肺炎 |
脫屑性間質肺炎(desquamative interstitial pneumonia,DIP)是較少見的一種特發性瀰漫性間質性肺炎,幾年前從IPF中分離出來,但1999年ATS和ERS在IPF的鑒別診斷中賦予其新的內容。因為DIP在組織病理學上、臨床上、治療和預後等方面與RBILD有很多相似之處,特別是發病主要因素都與長期吸煙有密切關係,支氣管壁和肺泡腔上的炎性細胞都含有大量的棕色素巨噬細胞,因此1998年Katzenstein和Myers將其歸為一類,即DIP/RBILD。但1999年ATS和ERS新的分類又將其各自獨立。
目錄 |
脫屑性間質肺炎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DIP的病因至今不明,與RBILD一樣,發病與長期吸煙有密切關係,文獻報導,發病者有85%~90%有長期吸煙史。但因素複雜,文獻報導與各種無機粉塵吸入和燃燒的塑料氣味吸入也有關。藥物引起的DIP也有報導,Bone報導2例由於長期服用呋喃坦丁,經組織病理學證實引起本病,停藥後給予腎上腺糖皮激素而治癒。有的學者在DIP患者的肺泡壁細胞核內發現大量的包涵體,推測本病病因與病毒感染有關。部分病人發病前確有呼吸道感染史,但缺乏更多的病毒引起的證據。目前認為,病毒可能只是一種激發因素。也有人認為,特發性DIP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為其肺泡腔、肺泡壁和間質的細胞浸潤,主要是淋巴細胞和漿細胞,這些細胞與免疫關係密切,這只是一種推測,但缺乏有證據的資料。現在多數學者認為此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吸煙則是其重要的發病因素。
(二)發病機制
DIP的病理與RBILD很相似,不同之處是在RBILD組織病理學改變的基礎上,肺泡腔內還聚集了大量的棕色素巨噬細胞。1984年國內學者曾將DIP的典型病理歸納為以下9條:①Ⅱ型肺泡細胞增生肥大;②肺泡腔內聚集大量含棕色素的巨噬細胞;③肺泡結構基本正常;④周圍間質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⑤無肺泡壁壞死和透明膜形成;⑥肺泡腔內無明顯的纖維素滲出;⑦無石棉小體或其他晶形粉塵物質存在;⑧早、中期很少看到肺泡閉鎖;⑨晚期亦可出現間質纖維化,甚至個別出現蜂窩肺,但比IPF明顯為輕。這些病理改變與IPF迥然不同,因此將其從IPF中分離出來是合理的。
脫屑性間質肺炎的症状
DIP患者絕大多數有長期吸煙史。因此男∶女約為2∶1。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亞急性或相對隱匿性發病。持續性或陣發性乾咳,活動後氣短、發紺為主要症状,30%~50%有不同程度的進行性呼吸困難。主要常在兩肺底聞及爆裂囉音,約50%有杵狀指。
根據患者有吸煙史及臨床表現有進行性呼吸困難、乾咳等症状和胸部X線肺部呈三角形陰影即可確診。
脫屑性間質肺炎的診斷
脫屑性間質肺炎的檢查化驗
血常規檢查紅細胞、血紅蛋白多增高,血沉正常。肺功能檢查DIP患者,肺功能呈現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DLCO降低,輕至中度低氧血症,P(A-aDO2)增大,早期PaCO2降低。
X線胸片有特徵性變化,約75%的病人具有十分相似的肺部陰影,主要表現為一個三角形陰影,自肺門沿心臟向兩肺基底伸展,三角形的底在側面,尖在心膈角處,陰影模糊呈磨玻璃狀,自肺門向下放射的紋理明顯增粗,為擴張的肺血管影。陰影在心緣部增濃,肺外圍變淺和減少。這種典型陰影有時可持續4~6年不變,有的則在數月內發生變化或逐漸吸收。25%的病人可表現為瀰漫性模糊的斑點狀肺陰影,或除了有肺基底三角形陰影外,同時還有自肺門向上肺野呈放射性線條狀和點片狀模糊陰影。總觀肺野,呈現一種「臟肺」(dirty -lung)面貌。HRCT上有50%~70%呈磨玻璃表現,也可有灶性、片狀陰影。主要病變分布在下肺和中肺野。50%~60%有不同程度的纖維化,但遠比IPF為輕,也很少有蜂窩肺。部分病例出現胸膜下肺大泡,易並發自發性氣胸。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以淋巴細胞、肺泡巨噬細胞和漿細胞為主的炎性改變。
脫屑性間質肺炎的鑒別診斷
須與特發性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瀰漫性淋巴組織樣間質肺炎以及呼吸性細支氣管炎間質性肺病相鑒別。
脫屑性間質肺炎的併發症
脫屑性間質肺炎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吸煙患者應立即戒煙,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脫屑性間質肺炎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本病可採用以下方法治療:①戒煙,有助於病變的恢復;②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前4周潑尼松0.5mg/(kg.d)口服;之後改為0.25mg/(kg.d);③中藥川芎嗪20~30mg/(kg.d)稀釋後靜滴,療程2~3周,間歇後可重複;④對症治療,如吸氧、止咳等治療措施。
(二)預後
本病預後比IPF明顯為好,經系統治療,有60%~70%肺病變會不同程度吸收,甚至痊癒。約70%的病人可存活10年以上。
參看
|
關於「脫屑性間質肺炎」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