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學/視網膜電流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眼科學》 >> 眼科檢查法 >> 眼的特殊檢查 >> 視覺電生理檢查法 >> 視網膜電流圖
眼科學

眼科學目錄

視網膜受到迅速改變的光刺激後,從感光上皮到兩極細胞及無足細胞等能產生一系列的電反應。視網膜電流圖就是這些不同電位的複合波。正常視網膜電流圖有賴於視網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外網狀層、雙極細胞、水平細胞、無足細胞、Müller細胞及視網膜脈絡膜血循環等的正常功能。這些因素中的一種或多種受累都可導致ERG異常,所以視網膜電流圖主要是反映視網膜外層的情況。小的損傷,如黃斑區的病變,因為受累的感光上皮為數很少,ERG不出現反應;視神經萎縮,因受累的部位主要是在神經節 細胞,ERG正常,亦不出現反應。

將一電極放置在角膜上,另一電極放置於最靠近眼球後部的眶緣部分,當視網膜受到光刺激時,通過適當的放大裝置將視網膜電位變化記錄下來,即為視網膜電流圖。近年由於記錄技術的進步,在ERG原有主要成分基礎上,又先後發現了一些新的成分。圖2--30是現代ERG成份示意圖,按其出現的次序分別稱為早感受器電位(ERP)、明視a波(as)、暗視a波(as)、明視b波(bp)、暗視b波(bs)、c波和d波。

ERG成分示意圖


圖2-30 ERG成分示意圖

ERG:主要來源於視錐細胞外段的質膜與質膜相連接的盤膜上。

a波:是一負波,它主要由光感受器電位構成。潛伏期短的a波稱ap,主要來自視錐細胞的電活動,代表視錐細胞的功能。潛伏期長的a波稱as,它主要來自視桿細胞的電活動,代表視桿細胞的功能。

b波:b波是繼a波之後的一個正相波,它起源於視網膜雙極細胞層和Müller細胞。

c波:是ERg 成分中潛伏期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正相波。現在認為它主要起源於視網膜色素上皮。

d波:是ERG的一種撤光反應。

ERG的病理改變,可表現在ERG中各峰值的延遲、ERG成分的缺損、ERG各峰幅度的病理性改變(增大或減少),根據Karpe 的研究,ERG的病理性改變可為六型,如圖2--31 所示。

常見的病理性ERG


圖2-31 常見的病理性ERG

1.過低型:主要指b波的振幅低於正常值的30%以上。

2.負b 波:b波降支低於基線,正常眼亦可出現。

3.負波型:a波相對較大、較寬,b波振幅很小或消失,見於視網膜內層病變。

4.c波型:a、b波很小或消失,c波特別高大。

5.無波型:ERG各種成分消失於基線上。

6.過高型:b波的振幅超過正常的30%。

臨床應用:

視網膜電流圖在臨床上常用於視網膜循環障礙疾病、遺傳性視網膜變性(如視網膜色素變性等)、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脫離眼外傷(如視網膜鐵質沉著症以及交感性眼炎等),夜盲青光眼白內障色盲等疾病的診斷。

參看

32 眼電圖 | 視誘發電位 32
關於「眼科學/視網膜電流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