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咽
醫學電子書 >> 《人體解剖學》 >> 頸部 >> 咽 |
人體解剖學 |
|
一、咽的形態和位置(圖6-27、28)
咽pharynx是上寬下窄、前後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上起顱底,下達第六頸椎下緣水平續於食管。位於鼻腔、口腔和喉的後方,所以咽幾乎無前壁,分別經鼻後孔、咽峽和喉口與鼻腔、口腔、喉腔相通,是食物和空氣的共同通道。咽的後壁緊貼上6個頸椎椎體和椎前肌。兩側有頸部的大血管。
二、咽的分部(圖6-27、28)
根據咽腔向前方的通道,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即鼻咽部、口咽部及喉咽部。
1.鼻咽部nasal part of pharynx
上起顱底,下至軟齶平面,是鼻腔後部的直接延續,向前經鼻後孔通向鼻腔,咽頂呈拱狀,稱咽穹。後部粘膜內有豐富的淋巴組織,稱咽扁桃體,在嬰幼兒較發達,10歲後完全退化,有時嬰兒可出現異常增大,叫增殖腺。
約在下鼻甲後方1厘米處,咽側壁上有咽鼓管咽口,經咽鼓管通向中耳鼓室。在咽鼓管口的前、上、後方,明顯隆起,稱咽鼓管圓枕。圓枕後方與咽後壁之間有一縱行的隱窩,為咽隱窩,是鼻咽癌的好發部位之一,咽隱窩向上距破裂孔約1厘米,鼻咽癌的癌細胞可經破裂孔向顱內轉移。
位於咽鼓管口周圍的淋巴組織稱為咽鼓管扁桃體。
2.口咽部oral part ofpharynx
為位於軟齶和會厭上緣平面之間的咽腔,借咽峽通向口腔。當張口並將舌背向下壓時,可經口腔觀察到咽峽和咽後壁粘膜的色澤。舌根的後方為會厭,二者之間有三條縱行皺襞,外側襞與正中襞之間有一對凹陷,稱會厭谷,異物易在此處滯留。
齶帆兩側各有兩對弧形向下的粘膜皺襞,前方的一對叫齶舌弓,其粘膜深面為齶舌肌。後方的一對叫齶咽弓,粘膜的深面為齶咽肌。前、後兩弓之間的三角形凹陷,為扁桃體窩、容納齶扁桃體。
齶扁桃體(圖6-29)是一對淋巴器官,有防禦功能,呈卵圓形,位於扁桃體窩內。齶扁桃體內側面被覆粘膜,並有10-20個深陷的小凹陷,稱扁桃體小窩。齶扁桃體上部實質內有一深的縫隙,稱扁桃體上窩(扁桃體內裂隙)。扁桃體內面對向口腔、它的外側面和前、後面均包被以薄層結締組織膜,稱扁桃體囊,囊借疏鬆結締組織連於咽壁的內側,故扁桃體及其被囊易於被剝離,齶扁桃體在出生後4-6個月內開始發育,至4-10歲最為發達,14-15歲以後又逐漸縮小。

圖6-27 鼻腔、口腔、咽和喉的正中矢狀切面
齶扁桃體的血液供應豐富,上、下、前、後方分別有齶降動脈、面動脈、舌背動脈、和咽升動脈的扁桃體支供血。以上各動脈均屬頸外動脈的分支,扁桃體摘除手術如大出血無法制止時,可結紮頸外動脈止血。
咽扁桃體、雙側咽鼓管扁桃體,雙側齶扁桃體和舌扁桃體共同形成一環形的咽淋巴環。.圍繞在口、鼻腔與咽腔的通道周圍,具有重要的防禦作用和免疫功能。
3.喉咽部 laryngeal part of pharynx
從會厭平面至第六頸椎水平,向下續於食管,位於喉口和喉的後面,是咽腔最狹窄的部分,喉口的兩側,有一對深窩,稱為梨狀隱窩。是異物易滯留的部位。隱窩外側壁的粘膜上,有一條由外上向內下斜行的小皺臂,內有喉上神經內支,在粘膜深面經過。

圖6-28 咽的後面觀
三、咽壁的構造(圖6-30、31)
咽壁自內向外,由粘膜、粘膜下層、肌層和外膜構成,咽的粘膜和鼻腔、口腔、喉腔的粘膜都相連續。鼻咽部的上皮為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口咽部和喉咽部的粘膜均為復層扁平上皮,但無角化層,粘膜內有大量的腺體、淋巴小結和彌散的淋巴組織,尤其在咽扁桃體處更為多見。肌層由環形的咽上、中、下縮肌,自上而下呈疊狀排列。它們從前向後包繞,止於後壁的正中縫。咽縮肌收縮可將食團推入食管。縱形肌有莖突咽肌和齶咽肌。莖突咽肌起自顳骨莖突,在咽上縮肌和咽中縮肌之間進入咽壁。齶咽肌在齶咽弓深面,自齶垂直向下,縱行肌在咽縮肌的內面分散,形成咽壁縱行肌層,縱行肌收縮可使咽上提,協助吞咽和封閉喉口。
分布到咽動脈主要是直接或間接發自頸外動脈的小支:咽升動脈、齶升動脈、齶降動脈的分支及翼管動脈。咽的靜脈主要在咽外膜內形成咽靜脈叢,一部分匯入翼叢,一部分匯入椎靜脈叢,其餘各支合成咽靜脈注入頸內靜脈或其屬支甲狀腺上靜脈和舌靜脈。咽的淋巴主要注入咽後淋巴結和頸深淋巴結。咽的神經來自舌咽神經、迷走神經的咽支及交感干的頸上神經節咽支,在咽外壁內形成咽叢。

圖6-29 齶扁桃體冠狀面

圖6-30 咽部肌(後面觀)

圖6-31 咽部肌(側面觀)
五、齶肌(圖6-32、33)
1.齶咽肌palatopharyngeus
位於齶咽弓內,起自喉咽部後壁的咽纖維膜和甲狀軟骨板後緣、向內上止於齶腱膜,其中有一部分纖維向上止於咽鼓管軟骨,稱咽鼓管肌。齶咽肌的作用是緊張齶咽弓,使其向中線靠擾,縮小咽峽。兩側同時收縮,可向後下方牽引軟齶,迫使軟齶後緣接觸咽後壁。另外,還可擴大咽鼓管。
2.齶舌肌palatoglossus
位於齶舌弓內,起自舌側緣,肌纖維與舌橫肌相混,向上止於齶腱膜,收縮時下拉軟齶,縮小咽峽。
3.齶帆張肌 tensorvelipalatini
為一薄三角肌片,起自蝶骨角棘、翼突根部、翼突窩、咽鼓管軟骨部和膜部,纖維向下集聚成小腱,繞翼突鉤略呈直角,折向正中線編入齶腱膜,此肌收縮使齶帆緊張,牽引咽鼓管向外下方,從而擴大咽鼓管。
4.齶帆提肌levator veli palatini
在齶帆張肌的後內側,起於咽鼓管軟骨部下面及鄰近的顳骨岩部下面,纖維向下並斜向前內方,止於齶腱膜,作用為上提齶帆。
5.齶垂肌 musculusuvulae
位於齶垂內,起於鼻後棘和齶腱膜,止於齶垂尖端,此肌收縮時,使齶垂向後上方,並使其縮短。
軟齶肌除齶帆張肌由下頜神經支配外,其餘軟齶肌,均由迷走神經咽支支配。

圖6-32 齶肌

圖6-33 齶 肌
參看
![]() ![]() |
|
|
關於「人體解剖學/咽」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