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心與小腸病辨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診斷學》 >> 辨證 >> 臟腑辨證 >> 心與小腸病辨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診斷學目錄

心居胸中,心包絡圍護於外,為心主的宮城。其經脈下絡小腸,兩者相為表裡,心主血脈,又主神明開竅於舌。小腸分清泌濁,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證有虛實虛證多由久病傷正,稟賦不足,思慮傷心等因素,導致心氣心陽受損,心陰、心血虧耗;實證多由痰阻、火擾、寒凝、瘀滯、氣鬱等引起。

心的病變主要表現為血脈運行失常及精神意識思維改變等方面。便如,心悸心痛失眠神昏精神錯亂脈結代或促等症常是心的病變。小腸的病變主要反映在清濁不分,轉輸障礙等方面,如小便失常,大便溏泄等。

(-)心氣虛心陽虛心陽暴脫證

心氣虛證,是指心臟功能減退所表現的證候。凡稟賦不足,年老體衰。久病或勞心過度均可引起此證。

心陽虛證,是指心臟陽氣虛衰所表現的證候。凡心氣虛甚,寒邪傷陽,汗下太過等均可引起此證。

心陽暴脫證,是指陰陽相離,心陽驟越所表現的證候。凡病情危重,危症險症均可出現此證。

臨床表現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活動後加重,面色談白或晃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脈虛,為心氣虛,若兼見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脈微細,為心陽虛。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則是心陽暴脫的危象。

【證候分析】心氣虛證,以心臟及全身機能活動衰弱為辨證要點;心陽虛證,以在心氣虛證的基礎上出現虛寒症状為辨證要點;心陽暴脫證,以在心陽虛的基礎上出現虛脫亡陽症狀為辨證要點。心氣虛衰,心中空虛惕惕而動則心悸怔忡。心氣不足,胸中宗氣運轉無力則胸悶氣短。勞累耗氣,故稍事活動後症請加重。氣虛衛外不固則自汗。氣虛血運無力不能上榮則面色淡白或晃白,舌淡苔白;血行失其鼓動則脈虛無力。若病情進一步發展,氣虛及陽,陽虛不能溫煦肢體,故兼見畏寒肢冷;心陽不振,胸中陽氣痹阻,故見心痛;舌淡胖苔白滑,是陽虛寒盛之徵;陽虛無力推動血行,脈道失充,則脈象微細。若心陽衰敗而暴脫,陽氣衰亡不能衛外則冷汗淋漓;不能溫煦肢體故四肢厥冷。心陽衰,宗氣驟泄,故呼吸微弱。陽氣外亡,無力推動血行致絡脈瘀滯,血液不能外榮肌膚,所以面色蒼白,口唇青紫。心神失養渙散,則致神志模糊,甚則昏迷。

小結 心氣虛、心陽虛、心陽暴脫三證的鑒別:

相同點: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活動後加重,自汗。

不同點:

①心氣虛:面色淡白或晃白,舌淡苔白,脈虛。

②心陽虛:畏寒肢冷,心痛,面色晃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脈微細。

③心陽暴脫: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

(二)心血虛心陰虛證

心血虛證,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養心臟所表現的徵候。心陰虛證,是指心陰不足,不能濡養心臟所表現的徵候。二者常則久病耗損陰血,或失血過多,或陰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氣火內郁,暗耗陰血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心悸怔仲,失眠多夢,為心血虛與心陰虛的共有症。若兼見眩暈健忘,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口唇色淡,舌色淡白,脈象細弱等症,為心血虛。若見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兩顴發紅,舌紅少津脈細數,為心陰虛。

【證候分析】心血虛證以心的常見症状與血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心陰虛證以心的常見症状與陰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血屬陰,心陰心血不足,則心失所養,致心動不安,出現心悸征忡;神失濡養,致心神不寧,出現失眠多夢。血與陰又同中有異,故血虛則不能濡養腦髓,而見眩暈健忘;不能上榮則見面白無華,唇舌色淡,不能充盈脈道則脈象細弱。陰虛則陽亢,虛熱內生,故五心煩熱,午後潮熱;寐則陽氣入陰,營液受蒸則外流而為盜汗;虛熱上炎則兩顴發紅,舌紅少津;脈細主陰虛,數主有熱,為陰虛內熱的脈象。

(三)心火亢盛

心火亢盛證,是指心火熾盛所表現的證候。凡五志六淫化火,或因勞倦,或進食辛辣厚味,均能引起此證。

【臨床表現】心中煩怒,夜寐不安,面赤口渴,溲黃便干,舌尖紅絳,或生舌瘡脈數有力。甚則狂躁譫語,或見吐血衄血,或見肌膚瘡瘍紅腫熱痛。

【證候分析】本證以心及舌、脈等有關組織出現實火內熾的症状為辨證要點。心火內熾,心神被擾,則心中煩熱,夜寐不安,甚則狂躁譫語。面赤口渴,溲黃便干,脈數有力,均為里熱徵象。心開竅於舌,心火亢盛,循經上炎故舌尖紅絳或生舌瘡。心火熾盛血熱妄行,見吐血衄血。火毒壅滯脈絡,局部氣血不暢則見肌膚瘡瘍,紅腫熱痛。

(四)心脈痹阻證

心脈痹阻證,是指心臟脈絡在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下導致痹阻不通所反映的徵候。常由年高體弱或病久正虛以致瘀阻、痰凝、寒滯、氣鬱而發作。

【臨床表現】心悸怔仲,心胸憋悶疼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若痛如針刺,並見舌紫暗有紫斑、紫點,脈細澀或結代,為瘀阻心脈。若為悶痛,並見體胖痰多身重睏倦,舌苔白膩,脈沉滑,為痰阻心脈。若劇痛暴作,並見畏寒肢冷,得溫痛緩,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為寒凝之象。若疼痛而脹,且發作時與情志有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為氣滯之證。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胸部憋悶疼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為辨證要點。本證多因正氣先虛,陽氣不足,心失溫養故見心悸怔忡。由於陽氣不足,血液運行無力,容易繼發瘀血內阻,痰濁停聚,陰寒凝滯,氣機阻滯等病理變化以致心脈痹阻,氣血不得暢通而發生心胸憋悶疼痛,手少陰心經循臂內,出腋下,故疼痛牽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

小結 心血淤阻證的病因鑒別如下:

共同症状:心悸怔仲,心胸憋悶疼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

不同症状:

淤血內阻:

疼痛特點:痛如針刺。

症状:舌紫暗有紫斑、紫點,脈細澀。

② 痰濁停聚:

疼痛特點:悶痛特甚。

症状:體胖痰多,身重睏倦,舌苔膩,脈沉滑

③ 陰寒凝滯:

疼痛特點:突發劇痛,得溫痛減。

症状: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

④ 氣機郁滯:

疼痛特點:脹痛,發作與精神因素有關。

症状: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五)痰迷心竅

痰迷心竅證,是指痰濁蒙閉心竅表現的證候。多因濕濁釀痰,或情志不遂,氣鬱生痰而引起。

【臨床表現】面色晦滯,悶作惡,意識模糊,語言不清,喉有痰聲,甚則昏不知人,舌苔白膩,脈滑。或精神抑鬱,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語,舉止失常。或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鳴,兩目上視手足抽搐,口中如作豬羊叫聲。

【證候分析】本證以神志不清,喉有痰聲,舌苔白膩為辨證要點。外感濕濁之邪,濕濁郁遏中焦,清陽不升濁氣上泛,故見面色晦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脘悶作惡;濕邪留戀不化,醞釀成痰,痰隨氣升則喉中痰鳴;上迷心竅,神識受蒙則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甚則人事不省。舌苔白膩,脈滑是痰濁內盛之象。精神抑鬱,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語,舉止失常多由肝氣鬱結,氣鬱生痰,痰濁上蒙心竅所致,屬於癲證。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鳴,兩目上視,手足抽搐,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為臟腑功能失調,痰濁內伏心經,時或痰涎上涌而致,屬於癇證

(六)痰火擾心證

痰火擾心證,是指痰火擾亂心神所出現的證候。多因五志化火,灼液成痰,痰火內盛或外感邪熱,挾痰內陷心包所致。

【臨床表現】發熱氣粗,面紅目赤,痰黃稠,喉間痰鳴,躁狂譫語,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見失眠心煩痰多胸悶頭暈目眩,或見語言錯亂,哭笑無常,不避親疏,狂躁妄動,打人毀物,力逾常人。

【證候分析】本證外感內傷皆可見到,其中外感熱病高熱,痰盛,神志不清為辨證要點;內傷雜病中,輕者以失眠心煩,重者以神志狂亂成為辨證要點。外感熱病中,邪熱蒸騰充斥肌膚故見高熱;火勢上炎,則面紅目赤,呼吸氣粗;邪熱灼津為痰,故痰黃稠,喉間痰鳴;痰火擾心,心神昏亂,故躁狂譫語;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痰火內盛之象。內傷病中,因痰火擾心而見失眠心煩;痰阻氣道則見胸悶痰多,清陽被遏故見頭暈目眩。若神志狂亂,氣機逆亂,則發為狂證,出現語言錯亂,哭笑無常,不避親疏,狂躁妄動,打人毀物,力逾常人等症状。

(七)小腸實熱

小腸實熱證,是指小腸里熱熾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心熱下移所致。

【臨床表現】心煩口渴,口舌生瘡,小使赤澀,尿道灼痛尿血舌紅苔黃,脈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心火熱熾及小便赤澀灼痛為辨證要點。心與小腸相表裡,小腸有分清泌濁的功能,使水液入於膀胱。心熱下移小腸,故小便赤澀,尿道灼痛;熱甚灼傷陰絡則可見尿血;心火內熾,熱擾心神,則心煩;津為熱灼則口渴;心火上炎則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脈數為里熱之徵。

小腸的常見病證除小腸實熱證外,尚有小腸虛寒和小腸氣痛,分別歸屬於「脾陽虛」和「寒滯肝脈」中討論。

32 肝與膽病辨證 | 脾與胃病辨證 32
關於「中醫診斷學/心與小腸病辨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