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果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文冠果
Wén Guàn Guǒ
文冠果
別名 文冠木、文官果、土木瓜、木瓜、溫旦革子、文冠花、文光果、崖木瓜
功效作用 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主風濕熱痹;筋骨疼痛
英文名 Wood of Shinyleaf Yellowhorn
始載於 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毒性 無毒
歸經 肝經
藥性
藥味
Bkfml.jpg

名稱:文冠果

拉丁學名: 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

別名: 文冠木、文官果、土木瓜、木瓜、溫旦革子

科屬:無患子科 (Sapindaceae)文冠果屬 (Xanthoceras)

經濟價值:文冠果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優良木本食用油料樹種。文冠果種子含油率為30%-36%,種仁含油率為55%—67%。其中不飽和脂肪酸中的油酸佔52.8%-53.3%,亞油酸佔37.8%—39.4%,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文冠果油在常溫下為淡黃色、透明,無雜質,氣味芳香,芥酸含量低(2.7%—7.9%),能長時間貯藏,可制多種維生素,提取蛋白質胺基酸;對高血壓血管硬化、疽石症、風濕症神經遺尿症消炎止痛等均有一定療效。文冠果油含碘值125.8、雙烯值0.45,屬半幹性油,亦是製造油漆、機械油、潤滑油和肥皂的上等原料。果皮可以提取糠醛,種皮可制活性炭,花味甘可食,葉子經加工可作飲料,油渣經加工可作精飼料等。同時文冠果又是改善生態環境、綠化、美化國土的一種優良樹種。

形態:落葉小喬木灌木,高可達8m。樹皮灰褐色,粗糙條裂;小枝幼時紫褐色,有毛,後脫落。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花雜性,整齊,白色,基部有由黃變紅之斑暈;蒴果橢圓形,徑4-6cm,具有木質厚壁。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區別特點:頂端頁多為三裂,似文冠。故命名為文冠果。

產地及習性:文冠果是我國特有的樹種,原產我國北部乾旱寒冷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些舊喇嘛廟內,至今仍有樹齡較大的老文冠果樹。喜光,也耐半蔭;耐嚴寒和乾旱,不耐澇;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沙荒、石礫地、粘土及輕鹽鹼土上均能生長,但以肥沃、深厚、疏鬆、濕潤而同期良好的土壤生長好。深根性。主根發達,萌櫱力強。

繁殖:播種繁殖為主。也可分株、壓條和根插。

【觀賞價值及園林用途】:本種花序大而花朵密,春天百花滿序,花序可維持20天,並有紫花品種,是優良的觀賞兼重要的木本油料樹種,在園林配置於草坪、路邊、山坡、假山旁邊或建筑前都很合適。也適于山地、水庫周圍風景區大面積綠化造林,能起到綠化、湖泊的作用。

【別名】文冠木、文官果、土木瓜、木瓜、溫旦革子、中國橄欖

應用:其種子含油量達50%-70%,歷史上人們採集文冠果種子榨油供點佛燈之用,以後逐漸轉為食用。本種花序大而花朵密,春天白花滿樹,花期可持續20多天,是難得的觀花小喬木,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抗性很強,是荒山綠化的首選樹種;木材堅實緻密,紋理美,是製作傢具及器具的好材料。  

文冠果.藥用

【來源】無患子科文官果屬植物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以木材及枝葉供藥用。春夏采莖枝,剝去外皮,將木材晒乾備用;取鮮枝葉粉碎,熬膏用。

性味歸經】甘,平。

【功能主治】祛風濕。用於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 1~3錢。水煎服,或熬膏服,每次錢,日二次,亦可取膏敷患處。

【備註】文冠果種子在東北地區有用治小兒夜尿者。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文冠果的市場形勢

我國北方部分地區將成熟果實與蜂蜜共同熬制後腌藏,製成風味獨特的一種「蜜餞」,兌水後充當一種過年時飲用待客的風味飲料。

在中國當代歷史上,文冠果有一段特殊的歷史。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文冠果和木槿曾經被定為「欽定植物」,其他的花木就只能遭到摧殘了。木槿花可以食用和藥用,而文冠果皮厚,本身並不好吃,在醫學上用得也比較少,那麼為什麼會被定為「欽定植物」呢?原來文冠果又名「文官果」,寓意「文官掌權」,而當時的「四人幫」成員皆為所謂的文官,自然受到了江青的青睞。

在國家林業局公布的我國適宜發展生物質能源的樹種中,木本植物文冠果被確定為我國北方惟一適宜發展的生物質能源樹種。文冠果是我國特有的樹種,原產我國北部乾旱寒冷地區,是一種抗旱、抗寒、耐瘠薄、移栽成活率高的綠化先鋒樹種,該樹全身是寶,開發潛力很大,種仁營養成分極為豐富,且具有獨特優點:適應性強、抗逆能力卓越;產量高,生產能力優異;升值途徑多,開發潛力巨大;市場銷路好,經濟效益高等。

當前,生物產業正逐漸成為全球主導產業,而我國也正處於生物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以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等生物質能源作為石油的替代品將成為推進能源革命的必由之路。「十五」期間,中國林科院組織對我國主要燃油木本植物進行推廣,文冠果提取柴油已獲得成功,利用文冠果提取、轉化的生物柴油可完全稱得上是真正的綠色潔淨能源。

根據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2007年全國已經試點推廣種植了能源林100萬畝,至2020年全國將種植能源林2億畝,生產生物柴油600萬噸,將逐步改變我國的能源結構,減少對石油的信賴。因此,文冠果作為我國北方最重要的能源林樹種,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文冠果.中藥材

【出處】出自《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Wén Guàn Guǒ

【英文名】Wood of Shinyleaf Yellowhorn

【別名】文冠花、崖木瓜、文光果、文冠木。

【來源】藥材基源:為無患子科植物文冠果的莖或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采莖幹,剝去外皮取木材,晒乾。或取鮮枝葉,切碎熬膏。

【原形態】文冠果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m。小枝粗狀,褐紅色,無毛。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連柄長15-30cm;小葉9-17,膜質或紙質,披針形或近卵形,兩側稍不對稱,長2.5-6cm,寬1.2-2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銳利鋸齒,頂生小葉通常3深裂,上面無毛或中脈上有疏毛,下面嫩時被絨毛和成束的星狀毛。花序先葉抽出或與葉同時抽出,花雜性,雄花和兩性花同株,兩性花的花序頂生,雄花序腋生,長12-20cm,總花便基部常有殘存芽鱗;花梗長1.2-2cm;苞片長0.5-1cm;萼片5,長6-7mm,兩面被灰色絨毛;花瓣5,白色,基部紫紅色或黃色,脈紋顯著,長約2cm,寬7-10mm,爪之兩側有鬚毛;花盤的用狀附屬體橙黃色;雄蕊8,花絲無毛;子房三室,被灰色絨毛;花柱頂生,柱頭乳頭狀。蒴果近球形或闊橢圓形,有三棱角,室背開裂為三果瓣,長達6cm。種子扁球狀,長達1.8cm,黑色而有光澤。花期春季,果期秋初。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野生於丘陵山坡等處,各地也常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和華北及陝西、甘肅、寧夏、安徽、河南等地。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光,耐半陰,亦耐寒,抗旱,但不耐澇。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很強。

栽培技術 用種子、嫁接、根插或分株繁殖。①種子繁殖:果實成熟後,隨即播種,次春發芽。若將種子沙藏,次春播種前15d,在室外背風向陽處,另挖斜底坑,將沙藏於移至坑內,傾斜面向太陽,罩以塑料薄膜,利用陽光進行高溫催芽,當種子20%裂嘴時播種。也可在播種前1星期用45℃溫水浸種,自然冷卻後2-3d撈出,裝入筐簍或蒲包,蓋上濕布,放在20-50℃的溫室催芽,當種子2/3裂嘴時播種,一般4月中、下旬進行,條播或點播,種臍要平放,覆土2-3cm。②嫁接繁殖:採用帶木質部的大片芽接、劈接、插接或嫩消芽接等,以帶木質部的大片芽接效果較好。③根插繁殖:利用春季起苗時的殘根,剪成10-15cm長的根段,按行株距30cm×10(-15cm)插於苗床,頂端低於土面2-3cm,灌透水。④分株繁殖:有些灌木形植株,易生根櫱苗,可進行分株繁殖。

田間管理 幼苗出土後,澆水量要適宜。苗木生長期,追肥2-3次,並鬆土除草。嫁接苗和根插苗容易產生根櫱芽,應及時抹除,以免消耗養方。接芽生長到15cm時,應設支柱,以防風吹折斷新梢。

【性狀】性狀鑒別 莖幹木部呈不規則的塊狀,表面紅棕色或黃褐色,橫斷面紅棕色,有同心性環紋,縱剖面有細皺紋。枝條多為細圓柱形,表面黃白色或黃綠色,斷面有年輪環紋,外側黃白色,內部紅棕色。質堅硬。氣微,味甘、澀、苦。以質堅實、身干、色勻、無皮、色紅棕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幹橫切面:韌皮部纖維成束,斷續排列成環帶,韌皮薄壁細胞內可見草酸鈣方晶,偶見簇晶及淺黃色內含物。形成層呈波狀環。木質部佔主要部分,木化顯著,導管類圓形,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部分導管中充滿棕紅色、棕黃色和淺黃色的內含物;木纖維壁厚;木射線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方晶,有時尚可見含黃棕色物質;木射線寬1-3列細胞(從木部切線向切面觀察,更清晰)。

粉末特徵:莖幹粉末紅棕色,枝條粉末棕黃色或黃白色。木纖維多數,無色或淡黃色,胞腔明顯,胞壁具斜紋孔,有的纖維束周圍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纖維。木部薄壁細胞長方形或類圓形,淡黃色,壁稍薄,紋孔明顯散在或數個相連。導管為具緣紋孔,偶見梯紋及網紋。草酸鈣簇晶直徑10-20μm。散在存在於細胞間;草酸鈣方晶長7-15μm。尚可見不規則的黃棕色或紅棕色的片狀物。

化學成份】

文冠果的表皮莖枝含2a,3β-二氫楊梅樹皮素(2a,3β-dihydromyricetin),2a,3β-二氫槲皮素(2a,3β-dihydro-quercetin),2β,3β-表兒茶精(2β,3β-epicatechin),2β,3β-表沒食子兒茶精(2β,3β-epigallocatechin)。心材含楊梅樹皮素(myricetin),消旋白蘞素(ampelopsin),左旋表兒茶精(epicatechin),左旋表沒食子兒茶精(epigallocate chin),槲皮素(quercetin)。種子油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二十碳-11,14-二烯酸(eicosa-11,14-dieno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acid)、芥酸(sinapic acid),山萮酸(behenic acid),二十四碳-15-烯酸(tetracos-15-enoic acid)等。

果含多種成分:(1)皂甙類 21β,22a-二當歸醯氧基-3β,15a,16a,28-四羥基-12-齊墩果烯(21β,22a-diangeloyloxy-3β,15a,16a,28-tetrahydroxyolean-12-ene)、21β-(3,4-二-O-當歸歸醯-β-D-吡喃岩藻糖氧基)-3β,16a,22a,24,28-五羥基-12-齊墩果烯[21β-(3,4-di-O-angeloyl-β-D-fucopyranosyloxy)-3β,16a,24,28-pentahydroxyolean-12-ene],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秦皮素(fraxetin),秦皮甙(fraxin),21-O-(3,4-二-O-當歸醯)-β-D-吡喃岩藻糖基-茶皂醇B[21-O-(3,4-di-O-angeloyl)-β-D-fu-copyranosyl-theasapogenol B],21-O-(4-O-乙基-3-當歸醯基)-β-D-吡喃岩藻糖基-茶皂醇B[21-O-(4-O-acetyl-3-O-angeloyl)-β-D-fu-copyranosyl-theasapogenol B],21-O-(4-O-乙醯基-3-O當歸醯基-β-D-吡喃岩藻糖基-22-乙醯基原七葉樹甙元[21-O-(4-O-acetyl-3-O-angeloyl)-β-D-fucopyranosyl-22-O-acetyl protoaescige-nin],原七葉樹甙元(protoaescigenin),16-O-乙酸基-21-O-(3',4'-二-O-當歸醯基)-β-D-吡喃岩藻糖基原七葉樹甙元[16-O-acetyl-21-O-(3',4'-di-O-angeloyl)-β-D-fucopyranosylprotoaescige-nin],22-O-乙醯基-21-O-(3』,4'一二-O-當歸醯基)-β-D-吡喃岩藻糖基原七葉樹甙元-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糖甙[22-O-acetyl-21-O-(3',4'-di-O-angeloyl)-β-D-fucopyranosylprotoaescige-nin-3-O-β-D-glucuropyranoside],22-O-乙醯基-21-O-(4-O-乙醯基-3-O-當歸醯基)-β-D-吡喃岩藻糖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原七葉樹甙元[22-O-acetyl-21-O-(4-O-acetyl-3-angeloyl)-β-D-fucopyranosyl-3-(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protoaescigenin],22-O-乙酸基-21-O-(3,4-二-O-當歸醯基)-β-D-吡喃岩藻糖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原七葉樹甙元[22-O-acetyl-21-O-(3,4-di-O-angeloy)-β-D-fucopyranosy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protoaescigenin],28-O-乙酸基-21-O-(4-O-乙醯基-3-O-當歸醯基)-β-D-吡喃岩藻糖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原七葉樹甙{28ˇO-acetyl-21-O-(4-O-acetyl-3-O-angeloyl)-β-D-fu-copyranosy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protoaescigenin},28-O-乙醯基-21-O-(3,4-二-O-當歸醯基)-β-D-吡喃岩藻糖基-3-[β-O-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原七葉樹甙元{128-O-acetyl-21-O-(3,4-di-Oangeloyl)-β-D-fucopyranosy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protoaescigenin}。

(2)甾醇類a-菠菜甾醇(a-spinasterol),△7-豆甾烯醇(△7-stigmastenol),△5.22-豆甾二烯醇(△5.22-stigmastenol),(△7-燕麥甾醇(△7-aven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膽甾醇(cholesterol)。

(3)三萜醇類β-香樹脂酸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蒲公英賽酸乙酸酯(taraxerol acetate),甘遂-7,24-二烯酸乙酸酯(tirucalla-7,24-dienol acetate),環方土米烯酸乙酸酯(cyclofontumienolacetate),4a-甲基果爾果萜醇乙酸酯(4a-methylgorgostanolacetate),丁醯鯨魚醇乙酸酯(butyrospermol acetate)。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文冠果乾燥粗粉10g,用乙醇迴流提取,濃縮提取液至20ml備用。①取提取液1ml,置試管內加入鎂粉少許,再緩緩滴入濃鹽酸2-3滴,溶液顯紫紅色。(檢查黃酮)②取提取液1ml,滴加三氯化鐵乙醇溶液數滴,溶液顯暗綠色。(檢查鞣質)(2)薄層色譜取上述提取液15ml,置蒸發皿中揮干溶媒,加適量水並連同不溶物一同轉入分液漏斗中,用乙醚萃取,濃縮己醚液,供點樣用。以槲皮素作對照。點於矽膠GF板上。以苯-氯仿-乙酸乙脂-乙酸(5:1:4:1)為展開劑,展距:13cm,兩次展開。在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均呈暗棕色斑點、樣品與對照品在相同位置處顯相同的熒光斑點。

【炮製】剝去外皮,取木材晒乾;或取鮮枝、葉切碎,熬膏用。

【性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主風濕熱痹;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熬膏,第次g。外用:適量,熬膏敷。

【摘錄】《中華本草》

關於「文冠果」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