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芝麻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野芝麻
Yě Zhī Mɑ
野芝麻
別名 野油麻、山麥胡、地蚤、續斷、白花菜、白花野芝麻、糯米飯草、吸吸草、包團草、泡花草、土蠶子、白花益母草、糯米鈑草、土天子、野藿香、山芝麻、山蘇子
功效作用 治肺熱咳血血淋白帶月經不調小兒虛熱跌打損傷,腫毒。
英文名 Herb of Barbate Deadnettle,Barbate Deadnettle
始載於 植物名實圖考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野芝麻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有長地下匍匐枝。各地常見野生,生蔭濕的路旁、山腳或林下。該種民間入藥,5-6月採收全草,陰乾或鮮用。花用於治子宮泌尿系統疾患白帶及行經困難,全草用於跌打損傷小兒疳積。《中華本草》將其功效分類為涼血止血藥;利尿通淋藥。野芝麻與家植黑芝麻名同而實異。野芝麻,功在涼血止血,清熱滲濕;黑芝麻,補精益血,潤燥滑腸。

野芝麻(圖1)

  

目錄

植物描述

物種名稱

中文名:野芝麻(植物名實圖考)

別名:地蚤(四川青川),野藿香(四川平武),山麥胡(四川南江),山蘇子(遼寧草河口)

學名Lamium barbatum Sieb. et Zucc.

英文名:Barbate Deadnettle    

科學分類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合瓣亞綱(Sympetalae)

管花目(Tubiflorae)

馬鞭草亞目(Verbenineae)

唇形科(Labiatae)

野芝麻屬(Lamium)  

形態特徵

多年生植物;根莖有長地下匍匐枝。莖高達1米,單生,直立,四棱形,具淺槽,中空,幾無毛。莖下部的葉卵圓形或心臟形,長4.5-8.5厘米,寬3.5-5厘米,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心形,莖上部的葉卵圓狀披針形,較莖下部的葉為長而狹,先端長尾狀漸尖,邊緣有微內彎的牙齒狀鋸齒,齒尖具胼胝體的小突尖,草質,兩面均被短硬毛,葉柄長達7厘米,莖上部的漸變短。輪傘花序4-14花,著生於莖端;苞片狹線形或絲狀,長2-3毫米,銳尖,具緣毛。花萼鐘形,長約1.5厘米,寬約4毫米,外面疏被伏毛,膜質,萼齒披針狀鑽形,長7-10毫米,具緣毛。花冠白或淺黃色,長約2厘米,冠筒基部直徑2毫米,稍上方呈囊狀膨大,筒口寬至6毫米,外面在上部被疏硬毛或近絨毛狀毛被,余部幾無毛,內面冠筒近基部有毛環,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倒卵圓形或長圓形,長約1.2厘米,先端圓形或微缺,邊緣具緣毛及長柔毛,下唇長約6毫米,3裂,中裂片倒腎形,先端深凹,基部急收縮,側裂片寬,淺圓裂片狀,長約0.5毫米,先端有針狀小齒。雄蕊花絲扁平,被微柔毛,彼此粘連,花藥深紫色,被柔毛。花柱絲狀,先端近相等的2淺裂。花盤杯狀。子房裂片長圓形,無毛。小堅果倒卵圓形,先端截形,基部漸狹,長約3毫米,直徑1.8毫米,淡褐色。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於海拔可達2600米的路邊、溪旁、田埂及荒坡上。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各省區,西北的陝西、甘肅,中南的湖北、湖南以及西南的四川、貴州;蘇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  

藥材描述

中藥名稱

藥名:野芝麻

別名:白花益母草續斷白花菜、白花野芝麻、糯米鈑草、吸吸草、包團草、泡花草、野油麻、土天子、山麥胡、野藿香、山芝麻、山蘇子。

英文名:Herb of Barbate Deadnettle,Barbate Deadnettle

拉丁藥名:Herba lamii barbati    

藥材基源

為唇形科植物野芝麻Lamium barbatum Sieb. et Zucc.的全草。  

藥性論述

性味歸經:味辛;甘;性平。

功效主治:涼血止血;活血止痛;利濕消腫。用於肺熱咳血血淋月經不調崩漏水腫;白帶;胃痛;小兒疳積;跌打損傷;腫毒。

各家論述:

1.《東北藥植志》:花,治白帶及月經困難。

2.《黑龍江中藥》:花,清血止血,治月經不調和月經前後腹痛

3.《浙江民間草藥》:梗,花,止咳血,清肺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電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青敷。  

藥方選錄

⑴治咯血咳嗽:吸吸草五錢至一兩,鹿銜草五錢。同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⑵治子宮頸炎小便不利,月經不調:野芝麻五錢。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⑶治小兒虛熱:野芝麻三錢,地骨皮三錢,石斜四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⑷治血淋:野芝麻炒後研末,每服三錢,熱米酒沖服。(江西《草藥手冊》)

⑸治閃挫扭傷:土蠶子鮮全草四兩)鮮佩蘭四兩,鮮桅子葉四兩。共搗爛外敷。(《常用中草藥配方》)

⑹治骨折:包團草、鐵線草接骨丹、接筋藤各等量,搗爛炒熱包傷處。(《貴州草藥》)

⑺治腫毒,毒蟲咬傷:野芝麻、山萵芭、萱草,共搗爛敷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化學成分

葉含粘液質、鞣質,揮髮油,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胡蘿卜素(carostene),皂甙。花含黃酮等成分,其中有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山柰酚-3-葡萄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槲皮黃甙(quercimeritrin),山柰酚-3-又糖甙(kaempferol-3-diglycoside),野芝麻甙(lamioside),芸香甙(rutoside),還含膽鹼(choline),粘液質,揮髮油,皂甙,抗壞血酸,組胺(histamine),酪胺(tyramine),焦性兒茶酚鞣質(catechol tannin)等。全株含水蘇鹼(stachydrine)。  

來源考證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野芝麻,臨江、九江山圃中極多。春時叢生,方莖四棱,棱青,莖微紫,對節生葉,深齒細紋,略似麻葉;木平末尖,面青背淡,微有澀毛,繞節開花,色白,皆上矗,長几半寸。上瓣下覆如勺,下瓣圓小雙歧,兩旁短缺,如禽張曰。中森扁須,隨上瓣彎垂,如舌抵上齶。星星黑點。花萼尖絲,如針攢簇。葉莖味淡微辛,作芝麻氣而更膩。湖南圃中尤多,蔓夷不盡,或即呼為白花益母草。

關於「野芝麻」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