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維生素B複合體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維生素 >> 水溶性維生素 >> 維生素B複合體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目錄

維生素B複合體是一個大家族(維生素B族),至少包括十餘種維生素。其共同特點是:①在自然界常共同存在,最豐富的來源是酵母肝臟;②從低等的微生物到高等動物和人類都需要它們作為營養要素;③同其他維生素比較,B族維生素作為酶的輔基而發揮其調節物代謝作用,了解得更為清楚;④從化學結構上看,除個別例外,大都含氮;⑤從性質上看此類維生素大多易溶於水,對酸穩定,易被鹼破壞。

除上述共性外,各個維生素尚有其特點,為了敘述方便,現將B族中各個維生素按其化學特點和生理作用歸納為以下三組。

(一)硫胺素硫辛酸生物素泛酸

硫胺素(即維生素B1)因其結構中有含S的噻唑環與含氨基的嘧啶環故名,其純品大多以鹽酸鹽或硫酸鹽的形式存在。鹽酸硫胺素為白色結晶,有特殊香味,在水中溶解度較大,在鹼性溶液中加熱極易分解破壞,而在酸性溶液中雖加熱到120℃也不被破壞。氧化劑及還原劑均可使其失去作用,硫胺素經氧化後轉變為脫氫硫胺素(又稱硫色素thiochrome),它在紫外光下呈蘭色熒光,可以利用此特性來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維生素B1或進行定量測定。

Gra2k585.jpg


維生素B1易被小腸吸收,在肝臟中維生素B1被磷酸化成為焦磷酸硫胺素(TPP,又稱輔羧酶),它是體內催化a-酮酸氧化脫羧的輔酶,也是磷酸戊糖循環中轉酮基酶的輔酶(參看糖代謝)。當維生素B1缺乏時,由於TPP合成不足,丙酮酸的氧化脫羧發生障礙,導致糖的氧化利用受阻。在正常情況下,神經組織的能量來源主要靠糖的氧化供給,所以維生素B1缺乏首先影響神經組織的能量供應,並伴有丙酮酸及乳酸等在神經組織中的堆積,出現手足麻木四肢無力等多發性周圍神經炎症状。嚴重者引起心跳加快、心臟擴大心力衰竭,臨床上稱為腳氣病(beriberi),因此又稱維生素B1為抗腳氣病維生素。

維生素B1尚有抑制膽鹼酯酶(choline esterase)的作用,膽鹼酯酶能催化神經遞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水解,而乙醯膽鹼與神經傳導有關。因此,缺乏維生素B1時,由於膽鹼酯酶活性增強,乙醯膽鹼水解加速,使神經傳導受到影響,可造成胃腸蠕動緩慢、消化液分泌減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反之,給以維生素B1,則可增加食慾、促進消化。

硫辛酸學名6.8-二硫辛酸,其結構式如下:

Gra2kr94.jpg


硫辛酸分子內含雙S鍵,故常用 Gra2kopo.gif 表示之。

生物素的結構包括含硫的噻吩環、尿素戊酸三部分,如下式

Gra2km7i.jpg


泛酸系由β-丙氨酸羥基丁酸結合而構成,因其廣泛存在於動植物組織故名泛酸或遍多酸。

Gra2l1xh.gif


泛酸,N-(α,r-二羥,β,β-二甲基丁醯)β-丙氨酸

泛酸在機體組織內是與巰基乙胺、焦磷酸及3′-磷酸腺苷結合成為輔酶A而起作用的。輔酶A的結構如下,因其活性基為桽H故常用CoASH表示之。

Gra2kyzx.jpg


由上可見,硫胺素、硫辛酸、生物素和泛酸這四種維生素在化學結構上有著共同特點,前三者本身結構含S,後者本身雖不含S,但由它構成的輔酶A卻是含S的,這些維生素主要參與糖和脂肪的代謝,硫胺素和硫辛酸與氧化脫羧反應有關,生物素與羧化反應有關,而泛酸則通過構成輔酶A而參與醯基化反應。在這些維生素參與的代謝變化中,含S的活性基也顯示著特殊的功能。關於它們在代謝中的作用詳見糖代謝和脂代謝有關章節。

(二)維生素B2維生素PP和維生素B6

維生素B2是由核醇(ribitol)與異咯嗪(isoalloxazine)結合構成的,由於異咯嗪是一種黃色色素,所以維生素B2又稱為核黃素。維生素B2為桔黃色針狀結晶,溶於水呈綠色熒光,在鹼性溶液中受光照射時極易破壞,因此維生素B2應貯於褐色容器,避光保存。

維生素B2分子中的異咯嗪,其第1和第10位氮原子可反覆接受和放出氫,因而具有可逆的氧化還原特性,這一特點與它的主要生理功能相關。

Gra2l4eg.jpg


核黃素在體內經磷酸化作用可生成黃素單核苷酸(FMN)和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它們分別構成各種黃酶的輔酶參與體內生物氧化過程,其結構式和作用特點詳見第6章。

維生素B2缺乏時,主要表現為口角炎舌炎陰囊炎角膜血管增生鞏膜充血等。幼兒缺乏它則生長遲緩。但這些症状目前還難以用它參與黃酶的作用來解釋,其機理尚不清楚。

維生素PP即抗癩皮病因子,又名預防癩皮病因子(pellagrapreventing factor)它包括尼克酸(煙酸)和尼克醯胺(煙醯胺),均為吡啶衍生物

Gra2kdtv.gif

Gra2jxc6.gif

尼克酸和尼克醯胺的性質都較穩定,不易被酸、鹼及熱破壞。動物組織中大多以尼克醯胺的形式存在,尼克酸在人體內可從色氨酸代謝產生並可轉變成尼克醯胺。由色氨酸轉變為維生素PP的量有限,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所以仍需從食物中供給。一般飲食條件下,很少缺乏維生素PP,玉米中缺乏色氨酸和尼克酸,長期單食玉米則有可能發生維生素PP缺乏病-癩(糙)皮病(pellagra)。若將各種雜糖合理搭配,可防止此病的發生。

尼克醯胺是構成輔酶Ⅰ(NAD+)和輔酶Ⅱ(NADP+)的成分,這兩種輔酶結構中的尼克醯胺部分具有可逆地加氫和脫氫的特性,在生物氧化過程中起著遞氫體的作用(它們的結構和作用參看生物氧化一章)。

維生素PP缺乏時,主要表現為癩皮病,其特徵是體表暴露部分出現對稱性皮炎,此外還有消化不良,精神不安等症状,嚴重時可出現頑固性腹瀉精神失常。但是這些症状與維生素PP在代謝中所起的作用有何聯繫,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維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三種化合物,在體內它們可以相互轉變。

Gra2kaz3.gif


在機體組織內維生素B6多以其磷酸酯的形式存在,參與胺基酸的轉氨、某些胺基酸的脫羧以及半胱氨酸的脫巰基作用(參看第7章)。

動物缺乏維生素B6亦可發生與癩皮病類似的皮膚炎。在人類尚未發現單純的維生素B6缺乏症

維生素B2、維生素PP和維生素B6常共同存在,在營養上亦有共同特點,即當其缺乏都表現為皮膚炎症。然而從在代謝中的作用來看,前二者共同參與生物氧化過程,維生素B6則主要參與胺基酸的代謝。

(三)葉酸和維生素B12

葉酸由蝶酸(pteroicacid)和谷氨酸結合構成,在植物綠葉中含量豐富故名。在動物組織中以肝臟含葉酸最豐富。

Gra2k2ng.jpg


食物中的葉酸多以含5分子或7分子谷氨酸的結合型存在,在腸道中受消化酶的作用水解為游離型而被吸收。若缺乏此種消化酶則可因吸收障礙而致葉酸缺乏

葉酸在體內必須轉變成四氫葉酸(FH4或THFA)才有生理活性。小腸粘膜、肝及骨髓等組織含有葉酸還原酶,在NADPH和維生素C的參與下,可催化此種轉變。

Gra2kj73.jpg


Gra2k008.jpg


四氫葉酸參與體內「一碳基團」的轉移,是一碳基團轉移酶系統的輔酶。因此,四氫葉酸在體內嘌呤和嘧啶的合成上起重要作用。例如N5,N10-甲炔四氫葉酸(N5,N0=CHFH4)和N10-甲醯四氫葉酸(N10-CHO.FH4)可參與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其中甲炔基(=CH-)和甲醯基(-CHO)分別成為嘌呤鹼中第8位和第2位上兩個碳原子的來源。在尿嘧啶脫氧核苷酸(d-UMP)轉變成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d-TMP)的過程中,N5,10-甲烯四氫葉酸(N5,N10-CH2-FH4)可供給甲烯基(-CH2-)而形成胸腺嘧啶中的甲基(參看核酸代謝)。

由此可見,葉酸與核苷酸的合成有密切關係,當體內缺乏葉酸時,「一碳基團」的轉移發生障礙,核苷酸特別是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的合成減少,以致骨髓中幼紅細胞DNA的合成受到影響,細胞分裂增殖的速度明顯下降。此時血紅蛋白的合成雖也有所減弱,但影響較小。幼紅細胞可因分裂障礙而使細胞增大,形成巨幼紅細胞(megaloblast)。由這種巨幼紅細胞產生的成熟紅細胞,其平均體積也較正常大,可在周圍血液中見到,所以葉酸缺乏引起的貧血屬於巨幼細胞性大紅細胞性貧血(megaloblastic macrocytic anemia)。因白細胞分裂增殖同樣需要葉酸,故葉酸缺乏時,尚可見周圍血液中粒細胞減少,且粒細胞的體積也偏大,核分葉增多。

人類腸道細菌能合成葉酸,故一般不發生缺乏症,但當吸收不良、代謝失常或組織需要過多,以及長期使用腸道抑菌藥物或葉酸拮抗藥等狀況下,則可造成葉酸缺乏。葉酸拮抗藥種類很多,其中氨蝶呤(aminopterin)及氨甲蝶呤(methotrexate簡寫MTX)在結構上與葉酸相似,都是葉酸還原酶的強抑制劑,常用作抗癌藥。

Gra2kg8d.jpg


維生素B12結構複雜,因其分子中含有金屬鈷和許多醯氨基,故又稱為鈷胺素

維生素B12分子中的鈷(可以是一價、二價或三價的)能與-CN、-OH、-CH3或5′-脫氧腺苷等基團相連,分別稱為氰鈷胺、羥鈷胺、甲基鈷胺和5′-脫氧腺苷鈷胺,後者又稱為輔酶B12。其實,甲基鈷胺也是維生素B12的輔酶形式。維生素B12的兩種輔酶形式一一甲基鈷胺和5′-脫氧腺苷鈷胺在代謝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甲基鈷胺(CH3.B12)參與體內甲基移換反應和葉酸代謝,是N5-甲基四氫葉酶甲基移換酶的輔酶。此酶催化N5CH3.FH4和同型半胱氨酸之間不可逆的甲基移換反應,產生四氫葉酸和蛋氨酸

維生素B12的結構


圖3-3 維生素B12的結構

N5-CH3-FH3來源於N5,N10-CH2-FH4的還原(參看蛋白質代謝一章中「一碳基團」的代謝),此還原反應在體內也是不可逆的。由dUMP甲基化生成dTMP時,只能利用N6,N10-CH2-FH4供給甲基,而不能利用N5-CH3.FH4。因此,必須通過上述甲基移換反應使FH4「再生」,從而保證dTMP的不斷合成。

維生素B12和葉酸代謝以及與DNA合成的關係


圖3-4 維生素B12和葉酸代謝以及與DNA合成的關係

由上圖可見,甲基鈷胺的作用是促進葉酸的周轉利用,以利於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和DNA的合成,如果缺乏維生素B12,則葉酸陷入N5-CH3.FH4這個「陷井」而難以被機體再利用,猶如缺乏葉酸一樣,所以維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貧血,同缺乏葉酸一樣,也是巨幼細胞性大紅細胞貧血。

上述以CH3.B12作輔酶的甲基移換反應不僅促進FH4的再利用,而且還促進蛋氨酸的再利用(蛋氨酸→同型半胱氨酸→蛋氨酸,參看胺基酸的代謝)。蛋氨酸經活化後可作為甲基供體促進膽鹼磷脂的合成,有利於肝臟的代謝。所以臨床上把葉酸和維生素B12作為治療肝臟病的輔助藥物,除了考慮到它們的促核酸與蛋白質合成作用外,還考慮到它們有保護肝臟,防止發生脂肪肝的作用。

5′-脫氧腺苷鈷胺(5′-dA.B12)是甲基丙二醯輔酶A變位酶的輔酶,參與體內丙酸的代謝。

體內某些胺基酸、奇數碳脂肪酸和膽固醇分解代謝中可產生丙醯CoA。正常情況下,丙醯COA經羧化生成甲基丙二醯CoA,後者再受甲基丙二醯CoA變位酶和輔酶B12(即5′-dA.B12)的作用轉變為琥珀醯CoA,最後進入三羧酸循環而被氧化利用(參看糖代謝)。

Gra2kweo.jpg


當維生素B12缺乏時,由於這些代謝途徑受阻,將導致甲基丙二醯COA和丙醯COA的堆積,結果引起甲基丙二醯COA水解,產生甲基丙二酸由尿排出。所以維生素B12缺乏病人尿中出現甲基丙二酸,這可作為一個很靈敏的診斷指標。據分析,患者腦脊液中甲基丙二酸的濃度大於血漿中濃度,表明代謝障礙主要發生在神經組織。另外,同位素示蹤實驗發現,堆積的丙醯CoA摻入到病變的神經髓鞘,構成異常的奇數碳脂肪酸(15C和17C),這可能與神經髓鞘的退行性變有關。因為5′-dA-B12所參與的代謝途徑與葉酸無關,所以維生素B12缺乏患者除了造血系統的症状與葉酸缺乏相似外,尚有其獨特的神經症狀。維生素B12缺乏引起丙酸CoA代謝障礙可用下列圖解表示。

維生素B12缺乏對丙醯CoA-代謝的影響


圖3-5 維生素B12缺乏對丙醯CoA-代謝的影響

維生素B12廣泛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人體對它的需要量甚少(每日僅需2?微克),而體內貯存量很充裕,所以因攝入不足而致維生素B12缺乏者在臨床上比較少見。但是維生素B12的吸收與正常胃粘膜分泌的一種糖蛋白密切相關,這種糖蛋白叫做內因子(intrinsic factor簡寫IF)。維生素B12必須與內因子結合後才能被小腸吸收。這一方面是由於維生素B12的吸收部位在迴腸下段,只有維生素B12與內因子結合成IF-B12複合物才能被腸粘膜上的受體接納;另一方面二者的結合有相互保護的作用;內因子保護維生素B12不被腸道細菌所破壞;維生素B12保護內因子不被消化液中的酶所水解。某些疾病萎縮性胃炎、胃全切除的病人或者先天缺乏內因子,均可因維生素B12的吸收障礙而致維生素B12的缺乏。對這類病人只有採取注射的方式給予維生素B12才有效。

32 水溶性維生素 | 維素素C和P 32
關於「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維生素B複合體」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