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官能第七十三
醫學電子書 >> 《靈樞》 >> 官能第七十三 |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正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
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
明於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臟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上下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
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觀百姓,審於虛實,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靈,遇歲之虛,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
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麤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髣佛。
邪氣之中人也,洒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
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其神。
雷公問於黃帝曰:針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黃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願聞官能奈何?黃帝曰: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師無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此之謂也。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復生如故也。
官能第七十三注釋
①以為一紀:古人以理清使之不亂叫做紀;以為一紀,就是通過整理,使之系統。
②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膈的上下有不同的臟器,應該知道病氣所在,以進一步知曉具體什麼臟器的病變。
③歲之虛:指歲氣不足出現的反常氣候,如春天不溫暖,冬天不寒冷等。
④用針之要,無忘其神:指用針的關鍵在於調養神氣、推動生機,以扶正祛邪。
官能第七十三參考白話譯文
黃帝對岐伯道:我聽你講解九針的學問已經很多了,是難以計數的,這些內容經過我詳細的推究和考證,已經把它概括為一個系統的綱要。我現在親自讀一下,你聽了其中的理論後,有不對的就告訴我,並加以修正,使它得以流傳後世而不被遺忘,如果遇到合適的人,就傳授給他,不合適的人就不必和他說。岐伯恭敬地一拜後說:讓我來恭聽這些高深的道理吧。
黃帝說:針刺治病的原理在於,必須知道病症邪氣所在的部位,辨別分清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的多少、脈氣在全身運行的逆順情況,血氣出入交會的腧穴,才能根據病情作出適當的治療。應懂得如何排解結聚,了解補虛泄實的手法,以及各經經氣上下交通的腧穴,更要明確氣海、血海、髓海和水谷之海這四海的路線。觀察寒熱、羸弱疲睏等症的虛實情況。治療時要針對各經滎輸的不同部位而選取相應的穴位,並要謹慎地調理氣機,確知經脈循行的線路以及左右支絡相交的地方。患有寒熱交爭的病,就要調和陰陽;患有虛實難辨的病,就要診斷明確使其通調平定;如患左右不協調的病,就要用繆刺的方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要明確經脈循行的順逆,一般來說,順的易治,逆的難治;陰陽調和之時,也就是病癒之時。審察清楚了疾病的標本、寒熱,確定了邪氣所在的部位,每次針刺治療時就不會發生錯誤。再掌握了九針的不同性能,那麼針刺這門學問就掌握得較全面了。
明白了井、滎、輸、經、合五腧穴的主治功能,在這些穴位上施以除疾補瀉泄的針法及行針時體位的屈伸出入和針的出入,都是有規律可循的。人體的陰陽兩個方面,是與五行相合的。五臟六腑,配屬於陰陽五行,也各有其所藏的功能。而四時八節的風,都有陰陽之分,各自侵犯人體的一定部位和臟腑,都會表現在面部的一定部位,顯現出不同的色澤。五臟六腑的病變,可通過觀察其疼痛的部位,再結合面部左右上下所顯現的顏色,就可知道疾病的寒濕屬性和病在何經。審察皮膚的寒溫滑澀,就能了解被何邪所苦了。膈以上為心肺所居處,膈以下為肝脾腎所居處,所以審察膈的上下,就可知道病氣的所在。首先要掌握經脈運行的道路,再選擇針刺的幾個穴位。用針宜少,進針要慢,刺入到一定深度後。應作長時間留針,使正氣徐徐入內。如果高熱在人體上部,就當推熱下行,使下和於陰,熱邪由下而上,就引導邪氣排除體外,同時又要注意,先病者應當先治,寒邪在外的,應當留針而用補法;寒邪入於中的,應當取合穴以泄之;有的寒邪不適宜用針,應改用灸法加以治療;上氣不足的,應當用導引推補的方法,引舉其氣以補其上;下氣不足的,應當用留針隨氣的方法,以充實其下;陰陽都虛的,當用灸法治療;寒氣厥而上逆,陽氣大虛,或骨側的肌肉陷下,或寒冷已過兩膝,就應當灸足陽明胃經的三里穴;陰絡所過之處,寒邪侵入而留滯在裡面的,或寒邪由絡脈深入到內臟的,當用針推散其寒邪;如果經脈下陷,就應當用灸法治療;若脈絡堅實凝聚,也要用艾灸治療;如果不知道病痛的確切部位,就灸陽蹺脈的中脈穴和陰蹺脈的照海穴,男子取陽蹺,女子取陰蹺;如果男子取陰蹺,女子取陽蹺,這就犯了治療上的錯誤。知道了上述道理,針灸的理論就學完備了。
學習用針治病,必須掌握方法和準則。上要觀察天氣陰晴的變化,下要注意四時、節氣的變化,以避免四時不正的邪氣侵入人體。要告誡廣大民眾:虛風實風都可傷人,平時應注意觀察,加強預防,才不至被邪氣所侵襲。遇到風雨災害,或遭受不正常氣候的傷害時,假如醫生不懂得這些知識,救治又不得力,就會使病情加重。所以只有了解了天時的宜忌,才能談論針治的意義,要繼承古人的成就,並在現代的醫療實踐中加以檢驗,只有仔細觀察微妙難見的變化,才可以通達變化的無窮的疾病。平庸的醫生是不會注意這些方面的,而精良的醫生卻很珍視它。如果診察不到細微的形跡變化,那麼疾病就顯得神秘莫測,難以把握了。
邪氣傷害了人體,便會出現惡寒戰慄,形體振動的症状;正邪(人在勞動出汗後,腠理開泄,此時偶爾遭受的風邪,稱為正邪——譯註)人體受傷害,先只是在氣色上稍微有一些變化,身體上並沒有什麼特殊感覺,此時邪氣似有似無,若存若亡,症状也不明顯,病人的確切病情也不易知道。所以高明的醫生能根據脈氣的變化,在疾病的初期就進行治療;醫術低下的醫生,則往往要等到疾病已經形成,才知道如何進行治療,這樣就容易造成病人的形體衰敗。
所以醫生在用針時,必須要知道脈氣運行的所在部位,再守候其出入的門戶,並應知道怎樣來調理氣機,哪裡該補,哪裡該泄,手法上是應快還是應慢及應當取的穴位。如用泄法,則須採用圓活痢覃的手法,直刺病處而轉針,使正氣得以運行。操作時進針要快,出針要慢,以引邪氣外出,進針時,針尖的方向要迎著經氣的運行方向,出針時要搖大針孔,邪氣才會很快地外泄。如用補法,則須採用端正從容的手法,首先在皮膚上導引揉按,令病人舒緩,看準穴位,然後用左手按引其穴位,使周圍平展,右手推循著皮膚,輕輕地捻轉,慢慢地將針刺入,刺入時針身必須端正,刺針的人要安心靜神,堅持不懈地等候氣至,氣至後要稍微留針,待經氣通暢後則應快速出針,隨即在穴位的皮膚上揉按,使針孔迅速閉合,這樣真氣就能存於內而不外泄了。總之,用針的關鍵,在於不要忘記調養精氣。
雷公問黃帝道:「針論」說:如遇到合適的人就傳授給他,不是合適的人就不必跟他說。那麼,你怎樣來判斷誰是適當的人選呢?黃帝說:根據每一個人的特點,在實際工作中觀察他的品德和能力,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合適的人選。
雷公說:我想知道怎樣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才能而分別使用呢?黃帝說:眼睛明亮的人,可以讓他分辨各種色澤;聽覺敏銳的人,可以讓他辨別聲音;言語痢覃,善於講話的人,可以讓他傳達言論;語言徐緩,行動安靜,心細手巧的人,可以讓他使用針灸,調理氣血的順逆,觀察陰陽的盛衰,以及兼理各種治療工作;手勢輕緩,舉止柔和,性情平和的人,可以讓他做按摩導引,用運行氣血的方法來治病;生性嫉妒,口舌惡毒而且語言輕薄的人,可以讓他唾癰腫,咒邪病。若是爪甲粗惡,手勢狠毒,做事常常損壞器具的人,可以讓他揉按積聚,抑制痹痛。這樣依據每個人的才能,發揮他們的特長,各種治療方法才能得以施行,他們才能聲名遠揚。否則,傳人不當,就不會成功,老師的聲名也會被埋沒。所以說,遇到合適的人才能教他,不合適的人就不能教,也就是這個道理。試人的手是否狠毒,可叫他按烏龜,把烏龜放在器具下面,將他的手按在器具上面,手毒的人按五十天,烏龜就會死;而手柔順的人,即使過了五十天烏龜也還是活著的。
通天第七十二 |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
關於「靈樞/官能第七十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