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上膈第六十八
醫學電子書 >> 《靈樞》 >> 上膈第六十八 |
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焠時乃出,余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逐而刺之,毋過三行,察其沉浮,以為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後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上膈第六十八參考白話譯文
【提要】本段主要從上膈證引申到下膈證,論述了膈食的病因、病理、證候表現和治療方法。
【注釋】[1]上膈古代病證名稱,是指因氣機鬱結在上脘所形成的食後即吐的病證。
[2]食啐時乃出啐,音醉,一周時。即飲食一晝夜後仍復吐出。
[3]視氣所行即通過按診觀察病氣發展的動向。
【白話解】黃帝問因為氣機鬱結在上,形成食後即吐的上膈證,我已經知道了。至於因蟲積在下所形成的下膈證,食後經過一天左右才吐出,我還不甚了解其中的道理,希望你詳盡地給我講講。岐伯答道因為不能很好地調節情志活動,飲食沒有節制,不能適應氣候的寒溫變化,使脾胃運化失常,寒濕流注腸道之中,腸道中的寄生蟲因寒冷而集結在一起,蟲聚積在下脘,腸胃擴張,衛氣不能正常營運,邪氣也稽留在這裡。進餐時,寄生蟲聞到氣味,便上行覓食,使下脘空虛,邪氣就乘虛侵入,稽留日久而形成癰腫。內部癰腫使得腸管狹窄而傳化不利,所以食後經過一天的時間,仍會吐出。如果癰腫發生在下脘裡邊,疼痛的部位較深,癰腫發生在下脘外面,疼痛的部位較淺,同時,在發生癰的部位皮膚發熱。
黃帝問怎樣用針刺治療呢?岐伯答道針刺的方法是,應當用手輕輕地按摩癰腫的部位,以觀察癰腫部位的大小和病氣發展的動向。先淺刺癰腫周邊,再逐漸深刺。如此反覆行針但不要超過三次。進針的深淺,要根據病位的深度來決定。針刺後須加用熨法,使熱氣直達體內。只要使陽氣日漸溫通,邪氣日趨衰退,內癰也就逐漸消潰了。在治療的同時,還要配合適當的護理,清心寡欲,使元氣得以恢復。然後可服用咸苦的藥物,以軟堅化積,使食物得以消化而向下傳輸。
行針第六十七 |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
關於「靈樞/上膈第六十八」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