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靈樞》 >>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靈樞

靈樞目錄

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針道於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也。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於物而心生之乎?岐伯曰: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

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岐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拙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水清濁,行之逆順也。

黃帝曰: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各有數乎?岐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

黃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常人奈何?岐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豪刺,淺刺而疾拔針,日再可也。

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岐伯曰:血清氣濁(滑),疾瀉之則氣竭焉。黃帝曰:循拙決沖,奈何?岐伯曰: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也。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趾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附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黃帝曰:何以明之?岐伯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仍可明逆順之行也。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於日月,微於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參考白話譯文

【題解】逆順,指經脈循行走向及氣血的上下運行。肥瘦,指形體的肥壯與瘦小。由於本篇重點討論了經脈的走向規律、氣血滑澀以及形體的肥瘦壯幼,並以此作為施治的依據,故以"逆順肥瘦"名篇。

【原文】黃帝問於岐伯日余聞針道於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1]者也。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於物而心生之乎?岐伯日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2],乃後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黃帝日願聞自然奈何?岐伯日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直清濁,行之逆順也。

【提要】本段強調針刺治療應遵循自身的法則。

【注釋】[1]堅然此處形容病證頑固的樣子。

[2]法式檢押法式,方法方式;押,通"柙",音"俠"。檢押,指規則、規矩而言。

【白話解】黃帝問岐伯說我從您那裡已經了解到很多針刺規律。按照您所談的這些道理運用時,經常手到病除,從來沒有祛除不了的頑固病證。那您的知識是勤學好問得來的,還是通過仔細觀察事物後而思考得來的呢?岐伯說聖人認識事物的規律,要符合天地自然與社會人事的變化規律,而且一定要有明確的法則,這就形成人們應該遵循的方式、方法和規則,這樣才可以流傳於後世。所以猶如匠人不能脫離尺寸而隨意猜測物體的長短,放棄繩墨去尋求物體的平直,工人不能擱置圓規去製成圓形,放棄矩尺而製成方形。懂得了運用這些法則,就能了解事物本身固有的自然特性;靈活地運用這些法則,就能掌握事物正常和反常的變化規律。

黃帝說我想聽聽是如何適應事物的自然特性。岐伯說從深處決堤放水,不用很大的氣力就能把水放盡。只要循著地下的通道開決水道,水就很容易通行無阻。同樣對於人體來說,氣有滑澀的不同,血有清濁的區別,經脈運行有逆順的變化,所以應當掌握其特點,因勢利導地治療。

【原文】黃帝日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各有數乎?岐伯日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1],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黃帝日刺瘦人奈何?岐伯日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日刺常人奈何?岐伯日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黃帝日刺壯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日刺壯士真骨引,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啊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3]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日刺嬰兒奈何?岐伯日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豪刺,淺刺而疾拔針,日再可也。

黃帝日臨深決水,奈何?岐伯日血清氣濁,疾寫之,則氣竭焉。黃帝日循掘決沖,奈何?岐伯日血濁氣潘,疾寫之,則經可通也。

黃帝日脈行之逆順,奈何?岐伯日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從手走頭;足之,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提要】本段討論了由於人的年紀大小,形體強弱以及性情的不同,氣血的滑澀清濁各異,因此要採取不同的針刺方法。並講述了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

【注釋】[1]臨臨然此處用來形容口唇肥大的樣子。

[2]真骨指堅硬的骨骼

[3]重、勁重,指喜靜而不好動;勁,指輕勁好動而不喜靜。均言人的性格。

【白話解】黃帝說人有皮膚黑白、形體胖瘦、年齡長幼的不同,那在針刺的深淺和次數方面有一定的標準嗎?岐伯說身體強壯的壯年人,氣血充盛,皮膚堅固,感受外邪時,應採取深刺的方法,而且留針時間要長,這個方法適宜於肥壯的人。肩腋部寬闊,項部肌肉瘦薄,皮膚粗厚而色黑,口唇肥大的人,血液發黑而稠濁,氣行滯澀緩慢,性格好勝而勇於進取,慷慨樂施,針刺的方法應是刺得深而留針時間長,並增加針刺的次數。 "黃帝說針刺瘦人的方法又是怎樣的呢?岐伯說瘦人的皮膚薄而顏色淺淡,肌肉消瘦口唇薄,說話聲音小,這種人血液清稀而氣行滑利,氣容易散失,血容易消耗,針刺的方法應是淺刺而出針快。

黃帝說針刺一般人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岐伯說這要辨別他膚色的黑白,並據此分別進行調治。對於端正敦厚的人,因血氣調和,針刺時的方法不要違背一般常規的刺法

黃帝說針刺身體強壯、骨骼堅硬的人是怎樣的呢?岐伯說身體強壯的人、骨骼堅硬,肌肉結實,關節舒緩,骨節突出顯露。這樣的人如果是穩重不好動的,多屬氣行滯澀而血液稠濁,針刺的方法應當深刺而留針時間長,並增加針刺的次數;如果是輕勁好動的,氣行滑利而血液清稀,針刺的方法應當淺刺而迅速出針。

黃帝說針刺嬰兒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嬰兒的肌肉脆薄而血少氣弱,針刺的方法,應當選用毫針淺刺而快出,一天可以針刺兩次。

黃帝說運用針刺時如遇前面所說的"臨深決水"相類似的情況應當怎麼辦?岐伯說血液清稀而氣行滑利的人,如果採用疾瀉法,就會使其真氣耗竭。黃帝說那如遇前面所說的"循掘決沖"的那種情況,又應當怎麼辦?岐伯說血液稠濁而售仁泄泖曲亞陽本汜曲士壯儲馭哺由智南涌壇黃帝說經脈循行的逆順是怎樣的呢?岐伯說手三陰經都是從胸部上肢走向手指;手三陽經都是從手指向上經肩部走向頭部足三陽經都是從頭部經軀幹和下肢走向足部;足三陰經都是從足部經下肢走向腹部

【按語】本部分就以人的肥瘦壯幼以及性情為例,闡明了根據氣血強弱和清濁滑澀等不同生理特點而施治的方法,並以"臨深決水"、"循掘決沖"作為比喻來說明在治療疾病時必須順。乎天地自然、社會人事的變化規律,才能有好的療效。臨床治療上,對於血清氣滑者,不宜疾瀉,否則必致氣損血竭;對於血濁氣澀者,則宜疾瀉,否則難使其恢復陰陽協調,不僅指出了具體治病方法,還體現了《內經》中的"因人施治"的理論意義。

【原文】黃帝日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伯日不然,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膪中,伏行鼾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1]故別絡結則附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黃帝日何以明之?岐伯日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仍可明逆順之行也。

黃帝日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於日月,微於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提要】本段講述了沖脈的循行及其功能特點。

【注釋】[1]滲諸絡而溫肌肉本書《動輸》篇作"注諸絡以溫足脛",兩說皆可。

【白話解】黃帝說足三陰經既然都是上行到腹的,而惟獨足少陰經向下行,這是什麼緣故呢?岐伯說不像您說的那樣,那不是足少陰經而是沖脈。沖脈是五臟六腑經脈所匯聚的地方,五臟六腑都稟受沖脈氣血的濡養。沖脈上行的部分,在咽上部上面的後鼻道附近出於體表,然後滲入陽經,向其灌注精氣。沖脈下行的部分,注入足少陰腎經的大絡,在氣街出於體表,沿著大腿內側下行,進入膝胴窩中,伏行於脛骨之.內,再向下行到內踝後的跟骨上緣而分為兩支。向下行的分支,與足少陰經相併行,同時將精氣灌注於三陰經;其向前行的一支,從內踝後的深部出於跟骨結節上緣,向下沿著足背進入足大趾間,將精氣滲注到絡脈中而溫養肌肉。所以當與沖脈相連的絡脈瘀結不通時,足背上的脈搏跳動就會消失,這是由於經氣厥逆,從而發生局部的足脛寒冷。黃帝說;怎樣查明經脈氣血的順逆呢?岐伯說在檢查病人的時候,首先要用言語開導問清症状,然後切足背部脈搏來驗其是否跳動。如果不是經氣厥逆。足背的動脈就一定會搏動,這樣就可以明確經脈氣血循行逆順的情況了。

黃帝說這些問題真是難解答啊!聖人所歸納的這些規律,比日月的光輝還明亮,比毫釐之物還細微,若不是先生您,誰還能闡明這樣的道理呢。

【按語】本段對於沖脈循行部位的論述在《內經》諸篇當中是最完善的一篇,也是經絡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沖脈為奇經八脈之一,其經脈分布廣泛,對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內經》有關沖脈分布走行的記載,除本篇外,還散見於《素問•骨空論》、《素問•痿論》、《靈樞•五音五味》、《靈樞•動輸》。綜合諸篇可知沖脈上行至頭部,下行至足趾,前者散於胸,後者循背里,即可滲諸陽,又可灌諸陰,故稱為"五臟六腑之海"、"十二經之海"、"血海"。此外,本書《海論》等篇中稱胃、足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與本篇不同,可以認為這些命名是根據沖脈與胃的生理功能,從不同的角度而確定的 鹽茱茅舌。

32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 血絡論第三十九 32
關於「靈樞/逆順肥瘦第三十八」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