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明堂,①望診部位。指鼻。《靈樞.五色》:「明堂者,鼻也。」

針灸模型或圖書表明腧穴的標誌點,人體經脈孔穴圖,舊稱明堂圖或明堂孔穴圖。《醫說》:「今醫家記針灸之穴,為偶人點志其處,名明堂。」

上星穴。《太平聖惠方》:「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是穴。」

④古代帝王宣政之堂。《素問.著至教論》:「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

望診部位。指鼻。《靈樞.五色》:「明堂者,鼻也。」

②針灸模型或圖書表明腧穴的標誌點,人體經脈孔穴圖,舊稱明堂圖或明堂孔穴圖。《醫說》:「今醫家記針灸之穴,為偶人點志其處,名明堂。」

上星穴。《太平聖惠方》:「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是穴。」

對②條的補充說明:

唐代是中國醫學大發展的時期,此時出現了對後世中醫針灸帶來深遠影響的兩部著作,一部是《明堂人形圖》,一部是在此書基礎上官修的《明堂針灸圖》,兩者後世含混的統稱《明堂》。

甄權《明堂人形圖》完成於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前,而官修《明堂針灸圖》則完成於唐貞觀二年(628年)或四年(630年)。

《明堂針灸圖》改變了刑法。

唐太宗時,官方主持修訂的《明堂針灸圖》是針灸學方面的集大成者。公元 630年,《明堂針灸圖》完成,送呈御覽。唐太宗仔細看了這本書,發現人體背部五臟經絡孔穴集中之處。聯想到唐律中笞刑要鞭打罪人的背,唐太宗決定,以後笞刑不得鞭笞罪犯的背部。

在中國古代刑法史上,隋唐時期的刑法不斷規範、不斷減輕,這同醫學,特別是針灸學有著密切的關係。

《明堂針灸書》的成書全歸功於官方主持修訂者李襲譽親身經歷的一次針灸「奇蹟」。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河南,命李襲譽「出鎮潞州」。當時一些醫生被朝廷聘為「徵士」,臨時隨軍但無官職,類似於今天的「志願者」。其中一個徵士叫甄權。甄權是隋末唐初著名的醫生,尤善針灸。

當時甄權正好完成了他的得意之作《明堂人形圖》,拿給李襲譽看,可惜的是,李襲譽對針灸全無認識。不過之後發生的一件事,令李襲譽對甄權的態度轉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彎。

深州刺史成君綽突然患病,脖子腫大、喉管閉塞,一粒米都咽不下去。這樣的情形持續了三天,有人將此事告知了李襲譽。李襲譽立刻命甄權診視。甄權 「針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頃,氣息即通,明日即飲嘬如故。」此後甄權的《明堂人形圖》聲名大噪,縉紳們競相描寫,一時流行。而李襲譽從此就將針灸奇效牢記心中。

貞觀初年,李襲譽官至少府監,有機會向皇帝稱述《明堂》之妙。皇帝下令由他牽頭,加上承務郎司馬德逸、太醫令謝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將甄權的《明堂人形圖》加以校訂,又將校訂後的版本交給甄權過目審定,最終形成了唐太宗手中的《明堂針灸圖》。有示意圖就是有「名堂」

《明堂人形圖》是一本有文有圖的針灸書,以圖為主;以之為基礎的官修《明堂針灸圖》也是圖文並茂。出現有「插圖」的針灸醫書,是唐代的一大發明。其實「明堂」一詞即包含了「挂圖」、「示意圖」的意思。敦煌文獻中的《明堂五臟論》說:「明堂二字,其義不輕。明者,命也;堂者,軀也。立形軀於世間,著明堂而醫療。」另一醫家楊上善也說過:「《太素》陳其宗者,《明堂》表其形也。」也就是說,明堂即專門為針灸而作的人體挂圖。

中國針灸醫籍中,有「明堂」的並不僅僅是《明堂人形圖》和《明堂針灸圖》始。《素問》中曾引用了《經脈流注孔穴圖經》和《中誥孔穴圖經》,從題目上看,很可能是有圖畫的,但沒有流傳下來。《黃帝內經》只有文字沒有穴位圖。現存的一些針灸經典如《針灸甲乙經》、《難經》、《黃帝內經》中也是如此。《明堂針灸圖》成書後122年,王燾的《外台秘要方》提及十二人圖,但是該圖的作者和年代均不詳,圖也沒有流傳下來。直到1936年9月,向達赴英國倫敦閱讀敦煌卷子,看見裂為數段的《炙法圖》,記入《倫敦所藏敦煌卷子經眼目錄》,編號為S.6168銅人針灸圖和S.6262銅人針灸圖。這幅圖的正中、頭部正上方,豎寫著「明堂」二字。經考證,《炙法圖》是唐代抄寫的古代醫卷,是繼長沙馬王堆針灸帛書、《內經》之後現存最早的炙法專著,也是最早的有圖有文的針灸圖譜。

難得的是,唐代還出現了彩色的針灸「明堂」。藥王孫思邈在甄權所繪製的《明堂》的基礎上,繪製了彩色的經絡穴位圖。「其十二經脈,五色作之;奇經八脈,以綠色為之。」很可惜的是,孫思邈所繪製的這套彩色圖沒有流傳下來。至於《明堂人形圖》和《明堂針灸圖》,也都早已亡佚了。如果不是孫思邈在其著作中保留了二者的文字,並回顧了後者的由來,可能我們今天已經不能明確地知道唐太宗觀看《明堂》並取消鞭笞背部的詳細經過了。

關於「明堂」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