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腎小管性酸中毒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混合型RTA,是兼上述兩型Ⅰ、Ⅱ型RTA的臨床特徵並存。有人將本型分為混合型和Ⅲ型RTA兩種。認為混合型兼有Ⅰ、Ⅱ型RTA兩者之臨床特徵,被稱為Ⅱ型RTA的亞型。

目錄

混合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混合型RTA是兼上述兩型Ⅰ、Ⅱ型RTA的臨床特徵並存,故發病原因也兼有Ⅰ、Ⅱ型RTA的特徵。

1.原發性疾病 散發的和遺傳的。

2.繼發性遺傳性疾病 骨質石化症,神經性耳聾碳酸酐酶B缺乏或功能減低,丙酮羥化酶缺乏,遺傳性果糖耐量下降,胱氨酸沉積症、Lowe症候群Wilson病等。

3.藥物和中毒 兩性黴素B、鋰、甲苯

4.鈣代謝異常 原發性鈣沉積腎病,特發性高鈣血症維生素D過量或中毒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5.全身免疫性疾病和高丙種球蛋白疾病 特發性高丙種球蛋白血症多發性骨髓瘤系統性紅斑狼瘡舍格倫症候群甲狀腺炎肝硬化、原發性膽管硬化慢性活動性肝炎

6.間質性腎疾病 梗阻性腎病腎移植排斥反應、鐮狀細胞血紅蛋白病海綿腎止痛劑腎病。

7.原發性疾病 散發的,遺傳性的。

8.繼發性遺傳性疾病 遺傳性果糖含量下降、碳酸酐酶B缺乏及功能減低、

9.藥物和毒物 重金屬(鉛、鎘、汞、銅),碳酸酐酶抑制劑,服用過期四環素

10.其他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多發性骨髓瘤、舍格倫症候群、澱粉樣變、腎病症候群、腎移植排斥反應、高維生素D血症、慢性活動性肝炎。

  ()發病機制

  混合型RTA發病機制應與Ⅰ、Ⅱ型RTA相似。

  1. H+主動轉運致管腔速度降低

  (1)梯度缺陷:H+轉運對管腔H+(管腔-細胞或管腔-小管周圍H+梯度)的抑制作用異常敏感,其主動轉運速度降低。

  (2) H+分泌缺陷:即使解除H+濃度的抑制後,H+由細胞向管腔轉運仍低於正常,分泌能力降低。

  2. H+從管腔到細胞(或到間質)彌散速度增加

  (1) H+反流增加:小管上皮細胞面膜緊密連接H+通透性增加,使H+由管腔向細胞內反流。

  (2)依賴電壓的H+轉運缺陷:因管腔Na+吸收減少或Cl-重吸收增加,降低了管腔的負電荷,降低了H+的分泌或增加了H+的反流。

  3.重吸收HCO3-的能力下降 正常人HCO3-85%近曲小管被重吸收,近曲小管酸化功能受損害時,重吸收HCO3-的能力下降,過多的HCO3-從尿中排出,這種碳酸氫鹽的耗失,使血中HCO3-含量下降,形成酸中毒和鹼性尿。

混合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的症状

混合型RTA典型者臨床表現有:

1.常有酸中毒 典型病例有高氯酸血症,尿pH能降至5.5以下。或有糖尿、磷尿、胺基酸尿等。

2.低血鉀的臨床表現 繼發性醛固酮增多促進K+的排泄代謝性酸中毒與低鈉、低鉀血症可有生長發育遲緩、噁心嘔吐等酸性中毒以及軟弱、疲乏肌無力便秘低鈉血症和低鉀血症表現。

3.泌尿繫結石

4.骨病 其骨病的發生較Ⅰ型RTA患者多見,兒童表現為維生素D缺乏病,成人為骨硬化症。

5.繼發性甲旁亢 部分患者尿磷排泄下降,出現血磷下降和繼發性甲旁亢。

混合型腎小管酸中毒與 Ⅰ型RTA相近者其診斷依據為有引起Ⅰ型RTA的病因者。有高氯性酸中毒。尿銨>40mmol/d,氯化銨負荷試驗尿pH>5.5,碳酸氫鈉負荷試驗,(U-B)PCO2<4.0kPa,可診斷本病。

與Ⅲ型RTA相近者為Ⅱ型RTA,其診斷依據為:有高氯性酸中毒,除外非腎原性疾病所致者。不明原因的低鉀血症、低磷血症尿糖陽性、尿磷升高、胺基酸尿,尿pH>6.O;酸、鹼負荷試驗陽性者可診斷本病。

混合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的診斷

混合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的檢查化驗

  1.血液化驗 主要表現血K+Ca2 +Na+PO43-偏低,血Cl-增高,血漿HCO3-減少,CO2結合力降低血氯升高,血HCO3-降低,血鉀正常或降低。

  2.尿液化驗 尿中無細胞成分,HCO3-排泄分數多<5%,尿NH4+<500mmol/d24h尿K+Ca2 +Na+PO43--排出增多。尿pH>5.5,尿鉀排泄量增加。

  3.負荷試驗

  (1)氯化銨試驗:對可疑和不完全性RTA常用試驗;給受試者氯化銨0.1g/(kg.d),分3次口服,連續3天。第3天每小時留尿1次,測尿pH及血HCO3-,當血HCO3-降至20mmol/L以下時而尿pH>5.5,有診斷價值。有肝病者改用氯化鈣1mmol/(kg.d),方法與陽性結果的判定同氯化銨負荷試驗。

  (2)尿銨測定:正常人尿銨排泄量約為40mmol/dRTA尿銨排泄量<40mmol/d

  (3)尿PCO2測定:5%碳酸氫鈉靜脈滴注, 使血pH維持在0.5h以上;當尿pH>pH時,尿PCO2>PCO2 2.66kPa或更多則有診斷意義。即一旦尿液呈鹼性,無論血HCO3-濃度是否恢復正常,如尿PCO2>9.3kPa可認為集合管H+分泌能力無異常。

  (4)尿胱氨酸檢查:近曲小管疾患時常存在胱氨酸尿,如陽性則有助於診斷(氰化物硝基氫氰酸鹽試驗:取尿液5ml濃氨水1滴,5%的氰化鈉3滴,呈紫紅色反應為陽性)。在酸負荷試驗中,如尿pH<5.5或更低,則診斷RTA的亞型。

  (5)鹼負荷試驗:

  口服碳酸氫鈉法:從1mmol/(kg.d)開始,逐天加量至10mmol/(kg.d)酸中毒被糾正後,測血、尿HCO3-濃度與腎小球濾過率,計算尿HCO3-的百分率:尿中HCO3-=尿HCO3- (mmol/L)×尿量(ml/min)/血漿HCO3- (mmol/L)×GFR。正常人尿HCO3-為零;Ⅱ型、混合型RTA>15%RTA<3%5%

靜脈滴入碳酸氫鈉法:以4ml/min的速度滴入5%NaHC03,持續2h。注入前測患者血pHPCO2HCO3-濃度和尿pHHCO3-濃度;以後分別在注入3090min後測血pHPCO2HCO3-;60120min測尿pHHCO3-,在患者血HCO3-恢復正常時,尿中HCO3-排泄量>腎小球濾過量的15%,提示近曲小管HCO3-吸收障礙。尿HCO3-排泄分數=(尿HCO3-/血漿HCO3-/(尿肌酐/血肌酐)。血漿HCO3-濃度正常時,RTA HCO3-排泄分數>15%RTA<5%。此法可鑒別型、RTA

  4.影像學檢查 KUB平片或IVP片中可發現魚籽樣腎結石。並可了解骨病情況。

  5.超聲波檢查 可了解腎臟有無鈣化結石

混合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的鑒別診斷

本病需與Ⅰ型、Ⅱ型RTA腎小球疾病所致代謝性酸中毒鑒別,後者常有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氮質血症臨床表現。也需與氮質瀦留所致酸中毒的其他疾病和其他類型腎小管性酸中毒鑒別。如遠端腎小管性酸中毒有時與尿毒症酸中毒可混淆,但尿毒症的代謝性酸中毒有氮質血症和血磷增高,鑒別不難。

由於遺傳性特發性高鈣尿症所致的腎鈣化症,可引起遠端腎小管性酸中毒,亦需與原發性者鑒別。此時的結石可為磷酸鈣結石,但無低鉀血症和代謝性酸中毒。不完全性RTA,最易和特發性高鈣血症分不清,此時,可作氯化銨負荷試驗。其他疾病引起的繼發性遠端腎小管性酸中毒則各有其臨床特點。

混合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的併發症

代謝性酸中毒低鉀血症、軟骨病,生長發育遲緩,維生素D缺乏病骨軟化症,部分發生腎結石腎鈣化,晚期發展成尿毒症,少數有神經性耳聾等。

混合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對Ⅲ型腎小管酸中毒,尚無有效預防措施。而繼發性疾病的預防應從治療基礎疾病入手,控制其發展致腎小管性酸中毒

混合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混合型腎小管酸中毒及Ⅲ型腎小管酸中毒的治療應參照Ⅰ、Ⅱ型。但Ⅲ型鹼性藥用量應更大,碳酸氫鈉劑量每天5~10mmol/kg。與Ⅰ型RTA相似者治療同Ⅰ型。

1.病因治療 Ⅰ型RTA患者多有病因可尋,如能針對病因治療,其鉀和酸分泌障礙可得以糾正。

2.鹼性藥物的應用 Ⅰ型RTA鹼性藥物的劑量應偏小,劑量偏大可引起抽搐。因肝臟能將枸櫞酸鈉轉化為碳酸氫鈉,故常給以復方枸櫞酸合劑即Shohl溶液(枸櫞酸140g,枸櫞酸鈉98g,加水至1000ml)50~100ml/d,分3次口服。

3.鉀紊亂的治療 低鉀者常用枸櫞酸鉀合劑,即枸櫞酸鈉300g,枸櫞酸鉀200g,加水1800ml;60ml/d,分3次口服。補鉀亦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大。禁用氯化鉀

4.鈣及維生素D的應用 維生素D的用量偏大,每天注射維生素D2或D3 30萬U。當血鈣>2.5mmol/L或血清鹼性磷酸酶恢復正常時則停用,以避免高鈣血症;應用維生素D時必須與鹼性藥物同用。與Ⅱ型RTA相似者治療同Ⅱ型腎小管酸中毒。

如有明顯繼發性原因如治療藥物或金屬中毒多發性骨髓瘤腎病症候群腎小管間質性疾病等,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同時按Ⅱ型RTA的治療原則進行相應治療。

(二)預後

混合型腎小管酸中毒及Ⅲ型腎小管酸中毒如早期診斷及治療,沒有發生腎鈣化症者,預後一般良好。及時補鹼,可延緩出現腎鈣化症和腎結石;有些病人可以自發性緩解;有些腎鈣化症的病人,尤其是加雜尿路感染時,可發展為慢性腎衰而死亡。

混合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的護理

對已病患者要積極治療,防止病情進展,爭取預後良好。

參看

關於「混合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