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白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樗白皮
Chū Bái Pí
樗白皮
別名 樗皮、臭椿皮、苦椿皮
功效作用 除熱,燥濕,澀腸,止血,殺蟲。治久痢久瀉腸風便血崩漏帶下遺精白濁蛔蟲
英文名 Tree-of-heaven Ailanthus Bark,Tree of heaven Ailanthus
始載於 藥性論
毒性 小毒
歸經 胃經大腸經
藥性
藥味

樗白皮的功效介紹】:

樗白皮 (《藥性論》)

異名】樗皮(《日華子本草》),臭椿皮(《滇南本草》),苦椿皮(《陝西中藥志》)。

【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幹部的內皮

【植物形態】臭椿(《群芳譜》),又名:臭(《食療本草》),山椿、虎目(《本草拾遺》),虎眼樹(《四聲本草》),鬼目(《本草圖經》),大眼桐(《綱目》),樗樹、白椿。

落葉喬木,高達20米。

樹皮平滑有直紋;新枝赤褐色,初有細毛,後稍脫落。

單數羽狀複葉,互生,長45~60厘米;小葉13~25,有短柄,披針狀卵形,長7~12厘米,寬2~4.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斜截形稍圓,近基部外具2大鋸齒,齒背面有油腺1枚,上面深綠色,下麵灰綠色,破裂後有奇臭。

圓錐花序頂生,長10~20厘米;花小,綠色,雜性,萼短5裂,花瓣5:雄花雄蕊10,不具退化雌蕊;兩性花及雌花雄蕊較短;子房由5心皮組成,花柱聯合,柱頭5裂。

翅果長橢圓形,淡黃綠色。

花期4~5月。

果熱期8~9月。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本植物的葉(樗葉)、翅果(鳳眼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春季採收,挖取樹根,颳去外面粗皮,以木棒輕輕捶之,使皮部與木部松離,然後剝取內皮,仰面晒乾;或剝取干皮。

【藥材】①樗根白皮(《近效方》),又名:樗根皮(《本草拾遺》)。

乾燥根皮,形狀不規則,多呈扁平的塊片狀,或稍向內卷而成瓦片狀或捲筒狀,其大小、長短、厚薄均相差很大,長3~10厘米或更長,寬1~5厘米,厚5~10毫米。

外表面黃棕色或稍淺,粗糙,皮孔明顯,縱向延長,突起而微反卷,有時外面栓皮剩落,而露出黃白色皮層;內表面淡黃色至淡棕黃色,較平坦,密布排列較整齊的點狀突起或點線狀縱突起,有時破裂成小孔狀。

質堅脆,折斷面不平坦,外側現顆粒狀,內側微顯纖維性,棕黃色。

具油腥臭氣,折斷後較強烈,味甚苦而持久。

②樗木皮(《本草拾遺》) 乾燥的干皮,較根皮厚而呈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等,厚約1.5~2厘米。

外皮暗灰色至灰黑色,極粗糙不平,有裂紋,有時颳去栓皮,露出淡棕黃色皮層。

其它與根皮相同。

根皮及干皮均以內厚、塊大、黃白色、不帶外皮者佳,一般習用根皮。

全國大部分地區多有生產。

樗(臭椿)、椿(香椿)為兩種不同科屬的植物,但在歷代《本草》中每見合併敘述,商品亦多將樗皮、椿皮統稱椿白皮椿根皮,蓋因二者功用大體相同之故。

目前使用較廣者為樗白皮,僅在四川、陝西、湖北、貴州等地單獨使用椿白皮,或椿皮、樗皮兼用。

參見椿白皮條。

化學成分】根皮含苦楝素鞣質、赭朴吩等。

樹皮含臭椿苦酮、臭椿苦內酯、乙醯臭椿苦內酯、苦木素、新苦木素等。

種子含油約35%及2,6-二甲氧基醌、臭椿苦酮、臭椿內酯、查杷任酮、苦木素等。

葉含異懈皮甙、維生素C等。

【炮製】樗白皮:除去栓皮,清水浸泡,撈出,潤透,及時切絲或切成方塊,晒乾。

炒樗白皮:先將麩皮撒入鍋內加熱,至煙起時,再將樗皮倒入拌炒至兩面焦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

(每樗皮100斤,用麩皮10斤)

性味】苦澀,寒。

①《本草拾遺》:味苦,有小毒。

②《本草衍義補遺》:性涼。

③《本草從新》:苦,寒,澀。

【歸經】入胃、大腸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脾三經。

②《要藥分劑》:入胃、大腸二經。

③《本草再新》:入肺、胃二經。

【功用主治-樗白皮的功效】除熱,燥濕,澀腸,止血,殺蟲。

治久痢,久瀉,腸風便血崩漏,帶下,遺精,白濁,蛔蟲

①《藥性論》:治赤白痢,腸滑,痔疾瀉血不住。

②《食療本草》:主疳痢,殺蛔蟲。

③《本草拾遺》:主赤白久痢,疳蟲,去疥匿,主下血。

④《日華子本草》:止瀉及腸風,能縮小便。

⑤《本草衍義補遺》:能澀血。

朱震亨:治赤白濁,赤白帶,濕氣下痢,精滑夢遺,燥下濕,去肺胃陳積之痰。

⑦《醫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濕,行氣濕熱

⑧《本草再新》:去肺胃之痰火。

⑨《現代實用中藥》:內服治婦人子宮出血產後出血子宮炎腸炎、赤痢、腸出血膀胱尿道炎症、淋病等,有消炎、制泌、止血之功;又治神經痛肝臟脾臟等之疾患。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研末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熬膏塗。

【宜忌】《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不可用,崩帶屬腎家真陰虛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

凡滯下積氣未盡者亦不宜遽用。

【選方】①治痢疾:椿白皮(樗白皮)一兩,爵床三錢,鳳尾草五錢。

煎服。

(江西《中草藥學》) ②治慢性痢疾:椿白皮(樗白皮)四兩。

焙乾研粉,每次錢,每日二次,開水沖服。

(《陝西中草藥》) ③治腸風下血不止,兼醫血痢:樗根皮,不以多少,用水淨洗銼碎,於透風處掛令干,杵,羅為細末,每稱二兩,入寒食麵一兩,攪拌令勻,再羅過,新汲水和丸如梧桐子大,陰乾。

每服二十九,先以水濕藥丸令潤,後於碟子內用白面滾過,水煮五七沸,傾出,用煮藥水放溫下,不拘時候服。

(《聖濟總錄》如神丸) ④治下血經年:樗根白皮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入酒半盞服。

(《仁存堂經驗方》) ⑤治赤白帶下,膀胱炎及尿路惑染:川柏、椿根白皮(樗白皮)、知母白朮生甘草澤瀉生黃芪片,煎水服。

(江西《中草藥學》) ⑥治赤白帶:椿白皮(樗白皮)、雞冠花各五錢。

水煎服。

(《陝西中草藥》) ⑦治滴蟲性陰道炎:椿白皮(樗白皮)五錢。

煎服;另用千里光一兩,薄荷五錢,蛇床子五錢。

煎水,外洗。

(江西《中草藥學》) ⑧治遺精:良姜三錢(燒灰存性),黃柏芍藥各二錢(燒灰存性),樗樹根皮一兩五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茶湯下。

(《攝生眾妙方》樗樹根丸) ⑨治產後腸脫不能收拾者:樗根(取皮,焙乾)一握。

水五升,連根蔥五莖,漢椒一撮,同煎至三升,去渣,傾盆內,乘熱熏洗,冷則再熱,一服可作五次用,洗後睡少時。

忌鹽、酢、醬、面、發風毒物,及用心、勞力等事。

(《婦人良方》) ⑩治痔瘡:椿白皮(樗白皮)三錢,蜂蜜一兩。

水煎服。

(《陝西中草藥》) ⑾治瘡癬:椿白皮(樗白皮)適量。

煎水洗患處。

(《陝西中草藥》)

【臨床應用】①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取鮮樗根白皮1兩,煎2次,濾汁混合分2次服,為成人1日量。

系統觀察82例,治癒81例。

服藥後發燒多在3日內降至正常,腹痛里急後重平均2天消失(配合復方樟腦酊內服),膿血便多在2~3天內減少,以後逐漸轉為正常。

曾對治癒中的48例作了隨訪,結果有2例在2個月後複發,再服上藥治療,3月治癒。

或用100%椿根皮流浸膏,成人每次~15毫升,兒童每歲~2毫升,每日3次飯前服。

如作保留灌腸,劑量較內服者增大1倍,用水稀釋10倍使用。

經治70例,痊癒68例,無效2例。

平均治癒時間6.3天。

體溫辟至正常平均為1.35天,腹瀉控制平均為2.4天,大便恢復正常平均為3天。

②治療阿米巴痢疾取干樗根白皮100克,加水至600毫升,煎汁濃縮至100毫升,成為1:1煎劑。

日服3次,每次10毫升,一般7天為一療程。

臨床可根據年齡、體質及病情酌予增減劑量及療程。

較重病例每日劑量可達60毫升,連續給藥15天以上,亦未見不良反應

觀察31例,經用藥7~24天(平均8.5天),臨床治癒30例,好轉1例(病程20年)。

經選8例隨訪觀察,6個月未有複發者。

③治療便血取樗根白皮4兩切碎,生綠豆芽、生白蘿卜各4兩榨取鮮汁,混合後加水煎汁過濾,沖入黃酒適量,臨睡時炖溫服

小兒酌減。

經治30例,治癒27例,好轉1例,無效2例。

治癒病例中起病半月以內的22例,均服4劑治癒;起病在半個月至3個月的5例,均服8劑治癒。

④治療潰瘍病將臭椿樹皮剝下後,除去最外一層青皮,用內面厚白皮,晒乾炒成老黃色研粉,製成丸、散,片均可。

日服3次,每次~3錢。

419例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經治後臨床控制185例(44.15%),顯效89例(21.24%),有效101例,無效44例,療效與製藥方法有關,如用生樗白皮則療效較差,炒成黑炭亦影響療效。

服藥後有輕度口乾咽干,極少數出現噁心嘔吐

⑤治療蛔蟲病用50%煎劑,早晚各服15毫升,3日為一療程;或用大劑,每服3克,每日4次,3~5日為一療程。

治療前後與服藥期間均不禁食油類,亦不服瀉藥

結果排蟲率與糞檢陰轉率平均在60~70%之間。

服藥期間有14人出現輕度噁心,2人產生嘔吐症状

45名服用丸劑的患者一度產生輕度腹瀉,均於停藥後自行消退。

⑥治療子宮頸癌取臭椿白皮1000克,麥糠500克,加水3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

每次50毫升,日服3次。

部分病例用煎劑行局部塗布。

共治10例,臨床治癒1例,系宮頸鱗癌Ⅱ°晚期菜花型,經服藥20天後,宮頸腫物消失,兩次活檢均未發現癌細胞,宮旁腫痛亦消失;顯效1例,有效5例,無效3例。

【名家論述】《本草通玄》:樗白皮,專以固攝為用,故瀉痢腸風,遺濁崩帶者,並主之。

然必病久而滑,始為相宜,若新病蚤服,強勉固澀,必變他症而成痼疾矣。

凡用颳去粗皮,生用則能通利,酸醋炙即能固澀。

關於「樗白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