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由多種病因所引起、發生於許多疾病過程中的一種獲得性出血症候群。其特點是機體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凝血系統被激活,凝血過程加速,微循環內發生纖維蛋白沉積和血小板凝集,導致血管內廣泛微血栓形成,由於凝血因子被消耗,發生廣泛出血。由於廣泛形成微循環內微血栓,導致組織缺血缺氧,影響重要臟器功能,以至發生器質性變化。新生兒由於易患嚴重疾病,DIC的發生率較高。臨床主要表現廣泛皮膚黏膜內臟出血血壓下降休克栓塞症状

目錄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是由多種病因所引起,發生於許多疾病過程中的一種出血症候群,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

1.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症風疹單純皰疹巨細胞病毒感染

2.分娩合併症:如胎盤早期剝離胎兒窒息子癇等。

3.呼吸障礙:如呼吸窘迫症候群肺炎、窒息、羊水吸入等。

4.其他:如體溫過低硬腫症壞死性腸炎、Rh值溶血症、缺氧酸中毒等。

新生兒DIC 比較常見,這也與新生兒某些生理特點有關:

1.免疫力低下 易患重症感染

2.凝血因子下降 各種凝血因子生理性下降,如纖維蛋白原和Ⅶ因子不能通過胎盤;由於肝臟合成功能不成熟,維生素K依賴因子普遍水平偏低,尤以凝血酶原為明顯。

3.反應性低下,調節功能差 易出現低體溫、呼吸及循環衰竭、缺氧、酸中毒等,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清除能力低。

4.血液黏稠,呈高凝狀態血液黏稠,呈高凝狀態,纖溶活動較強。

5.某些產科因素的影響

(1)感染:嚴重感染是導致新生兒DIC的主要原因。

(2)缺氧:缺氧導致酸中毒、血黏度增高。

(3)寒冷損傷:由於寒冷及皮下脂肪變硬,微循環灌流不足,毛細血管損傷。

(4)溶血:由於紅細胞破壞,釋放大量磷脂凝血活酶物質,促發DIC。

(5)其他:早產兒因易發生各種疾病及凝血機制不完善,DIC發生率較高。

某些產科因素,如胎盤早期剝離、前置胎盤、嚴重妊娠高血壓等,由於胎盤損傷釋放組織凝血活酶進入胎兒循環,促發DIC。

(二)發病機制

DIC是許多疾病並發的一種病理過程, DIC的發生、實質上是凝血系統及纖溶系統發生病理性激活。

1.凝血系統被激活致病因素如內毒素抗原抗體複合物等可使廣泛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及血小板膜缺損,血小板因子(PF3)及TXA2被釋放,血液與暴露的血管壁膠原組織接觸,Ⅻ因子立即被激活並經「瀑布」式系列反應形成血液活性凝血活酶,此即激活了血液(內凝)系統。致病因素如缺氧、酸中毒、產科因素等使組織或血管壁損傷,釋出組織凝血活酶,經一系列激活過程,最後形成組織活性凝血活酶,此即激活了組織(外凝)系統。活性凝血活酶的形成,加速了凝血酶的形成,使纖維蛋白原分解為纖維蛋白單體。凝血酶又能激活Ⅻ因子,使纖維蛋白單體合成纖維蛋白凝塊,完成血管內凝血

此外,致病因素尚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激活凝血系統。

(1) 血小板及(或)紅細胞大量破壞,釋放出凝血物質,加速凝血過程;

(2) 二是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功能障礙(如嚴重肝臟疾患),不能清除血液中過多的促凝血物質,均可導致DIC的發生。

2.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簡稱纖溶系統)被激活 在凝血系統被激活過程中,纖溶系統同時被激活,主要有以下4種途徑:

(1)形成的凝血酶直接激活纖溶酶原成為纖溶酶,使纖維蛋白溶解。

(2)被激活的Ⅻ因子,使血管舒緩素原轉變為血管舒緩素,後者可使纖溶酶原轉變為纖溶酶。

(3)某些臟器如肺、脾、腎、子宮等含有纖溶酶原激活物,DIC時,這些器官常受累,纖溶酶原激活物釋入血循環,使纖溶酶原變為纖溶酶。

(4)缺氧、酸中毒、失血創傷、手術等均能激活纖溶活動。

纖溶酶形成後,作用於纖維蛋白及纖維蛋白原,使之分解為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FDP有很強的抗凝作用,加重了出血。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症状

一、症状

1.出血發症狀,皮膚出血最常見,皮膚淤斑、臍殘端及穿刺點滲血,消化道泌尿道出血肺出血顱內出血。出血多且不易制止。

2.休克 由於微循環廣泛血栓形成,通路受阻,發生循環障礙,出現休克。

3.栓塞 受累器官缺血缺氧致功能障礙,甚至壞死。包括肝、腦、腎、肺、消化道 .臨床表現為肝、腎衰竭呼吸窘迫驚厥昏迷、肺出血消化道出血、皮膚淤斑或壞死。

4.溶血 纖維蛋白絲與紅細胞膜相互作用,紅細胞變形受損發生溶血。有貧血血紅蛋白尿黃疸發熱

1.病史 觀察原發病的發展變化,觀察出血傾向的變化。

2.DIC的主要指標 監測D-二聚體血小板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3P試驗等項目的動態變化。

3.原發疾病 存在易引起DIC的有關疾病。

4.出血傾向 臨床多發性出血傾向。

5. 微循環障礙與休克 廣泛微血栓致微循環障礙,回心血及排血量不足,全身小動脈擴張→休克,血壓下降→ 休克加重DIC。

6.多發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體征 如皮膚、皮下、黏膜栓塞壞死及早期出現的腎、腦、肺等臟器功能不全。

7.血小板下降 血小板

89.3P試驗 3P試驗陽性或FDP 0.2g/L(肝病時0.6g/L)。

9.纖維蛋白原 纖維蛋白原<1.5g/L或進行性減少或高於4g/L(肝病時<1g/L)。

10.血漿凝血酶原時間縮短或延長)3s或呈動態性變化;或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縮短或延長>10s。

11.優球蛋白溶解時間 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縮短<70min或纖溶酶原減少。

12.其他 Ⅷ∶C減少,VWF∶Ag增高,Ⅷ∶C/VW∶Ag降低。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血漿B-血小板球蛋白(B-TG)或血栓氧丙烷A2(TX A2)增高;血漿纖維蛋白肽A(FPA)增高或纖維蛋白轉換率增速;血栓試驗陽性。

二、臨床表現

1.絕大多數(約90%)有明顯出血傾向,常為皮膚、粘膜、內臟等廣泛出血,如胃腸、肺和顱內出血等;

2.少數有彌散性栓塞(如皮膚壞死等);

3.90%有血小板降低,外周血紅細胞畸形碎片,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因子I、V、Ⅷ亦降低,纖維蛋白裂解產物增高。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診斷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檢查化驗

1.血常規

(1)血片檢查仲可見網織紅細胞增多,紅細胞呈三角形盔形、、扭曲形及紅細胞碎片。

(2)血小板計數:約93%出現血小板減少,呈進行性下降,少於100×109/L(10萬/mm3),嚴重時少於50×109/L(5萬/mm3),常較早出現。周圍血可見較多新生的、體積較大的血小板。血小板≤30×109/L時,有顱內出血的可能。

2.凝血檢查

(1)凝血時間:正常7~12分,高凝期縮短≤6分,低凝期明顯延長,>25秒。

(2)凝血酶原時間(PT)延長,日齡4天以內≥20秒,5天以內≥15秒可診斷DIC。

(3)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延長。 正常37~45秒,>45秒可作為DIC診斷標準。

(4)纖維蛋白原降低新生兒<150mg/dl(正常200~400 mg/dl)。

(51)D-二聚體增多(凝血酶生成後,激活因子ⅩⅢ,使纖維蛋白單體形成X、Y、D、E碎片,其中兩個D碎片形成D-二聚體),敏感性達93%.目前國際上已 將此項檢查列為診斷DIC的關鍵性檢測項目。高於正常4倍以上可診斷。

(6)抗凝血酶Ⅲ(AT-Ⅲ)降低,<60%.正常活動度為80~120%,或200~300mg/L

3.纖溶檢查

(1)血漿凝血酶時間(TT)延長,新生兒正常為19~44秒,比對照>3秒有意義。

(2)魚精蛋白副凝試驗(3P試驗) 24小時後陽性有意義,但陰性不除外DIC.

(3)血清FDP增高(>20μg/ml)

(4)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縮短。

此外,近年來也用幾項新的實驗指標,如抗凝血酶Ⅱ(AT-Ⅱ)、Ⅶ及Ⅴ因子、血小板B-血栓球蛋白(B-TG)等。

綜合上述各項實驗室檢查,可分為兩類:① DIC篩選試驗:血小板減少;PT延長;KPTT延長;血漿纖維蛋白原減少。②有助於DIC確診的試驗:FDP增多;Ⅶ及Ⅴ因子減少,凝血酶時間延長(不為魚精蛋白糾正)。

根據原發病因和病情選擇B超CTX線等各種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和鑒別診斷,並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後。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應注意與重症肝炎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亢進症(原發性纖溶亢進症)相鑒別。

1.新生兒出血症 首先應與維生素K缺乏所致新生兒出血症鑒別,嬰兒一般情況好,血小板計數PT、PTT、纖維蛋白原正常,血中FDP正常,維生素K治療很快顯效。

2.嚴重肝病 嚴重肝病時常有出、凝血檢查異常,因有多發性出血、黃疸意識障礙腎功能衰竭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原下降,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易與DIC混淆。應結合臨床分析,肝病無血栓表現、3P試驗陰性、FDP和優球蛋白溶解時間正常、肝素治療無效果等。

3.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本病是在毛細血管廣泛形成微血栓:具有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腎臟神經系統損害,極似DIC。但本病具有特徵性透明血栓血栓中無紅、白細胞,不涉及消耗性凝血,故凝血酶原時間及纖維蛋白原一般正常,有時亦可異常,病理活檢可以確診。

4. 其他 此外,血友病先天性纖維蛋白原缺乏症等亦應排除原發性纖溶亢進極罕見,鏈激酶尿激酶治療是典型實例。本病和DIC極難鑒別,因為兩者可由同一病因同時誘發,兩者均有纖溶特點如出血、FDP升高

兩者區別主要是纖溶部位,DIC繼發纖溶是對血栓形成生理性反應,典型部位局限於微循環;原發纖溶是在大血管內皮細胞釋放致活因子。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併發症

本病即為許多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的併發症。最嚴重的併發症是休克致死亡。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病理過程和臨床出血症候群

兒科涉最常見的是嚴重感染,包括細菌病毒感染,其次是缺氧休克溶血細胞及組織損傷等均可引起,本病預防的關鍵主要靠早期診斷,治療,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小兒如患重症敗血症肺炎、急性溶血、新生兒重度窒息等,應及早控制病情的發展,以免病情加重產生DIC。

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1.除去病因:積極治療原發病。本病有時很難與維生素K缺乏合併其他原因的血小板減少症鑒別,故對可疑病例應靜脈給維生素K1 0.5~l毫克。

2.輸新鮮血漿血小板,以補充凝血因子

3.出血重者,應及時換血治療,以補充足夠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清除原發病的毒素纖維蛋白裂解產物

4.改善微循環和糾正電解質紊亂

(1)低分子右旋糖酐:多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擴充血容量,不但可以修復破損的血管內皮還可以改善微循環,但在DIC晚期心功能不良時慎用。10~15ml/kg靜滴,2~3次/d。

(2)及時糾正酸中毒:對重危患兒出現的酸中毒應及時予以糾正。

3.抗凝療法

(1)肝素:抗凝療法首推肝素,早期高凝狀態是肝素的最佳使用期,在纖溶亢進期應與抗纖溶劑及補充凝血因子合用。推薦量為0.25~0.5mg/kg,溶於10%葡萄糖液10~15ml 於1h內靜脈滴入,必要時每4~6小時重複1次。有效者漸減量。如用肝素後出血加重則停用,並用等量硫酸魚精蛋白中和。

小劑量肝素法:0.05~0.5mg/kg。

法安明 (達肝素鈉)半衰期長,200U/kg皮下注射,1次/d,或100U/kg,2次/d。早期使用小劑量肝素,20U/kg,皮下注射,2~3次/d。

監測凝血時間,維持20~30min(試管法)。

(2)ATⅢ:加強肝素的作用,30U/(kg.d),靜脈滴注

(3)抗血小板凝聚藥:常用雙嘧達莫(潘生丁),每次~10mg/kg,1~2次/d。

4.纖溶抑制劑 高凝期和消耗低凝期忌用,繼發纖溶亢進是嚴重出血主要原因時,與肝素合用,常用氨基己酸抑肽酶

5.補充療法 在DIC得到控制、肝素化後進行,以免促進凝血、加重DIC。主要補充被消耗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新鮮血(6h內)、血漿、血小板。

(二)預後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是許多疾病的晚期表現,一旦發生DIC,則治療效果差,病死率高。

參看

關於「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