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栓形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促凝因素的作用和觸發輔助因子的參與下,能引起纖維蛋白沉積和血小板凝聚,絞繞成團形成微血栓而阻塞微血管。凝聚的血小板又釋放促凝物質,激活凝血酶,進一步促進纖維蛋白的形成和沉積,可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纖維蛋白若沉積在紅細胞表面,在循環過程中可互相包繞、粘著而形成較大的凝塊,從毛細血管延伸到微靜脈,造成局部的血流阻塞。當被包繞的紅細胞逐漸發生退變、分解,所釋放出來的血紅蛋白和凝血活酶,又可促進凝血

目錄

微血栓形成的原因

血栓栓塞疾病在臨床上甚為多見,涉及的病因相當廣泛。近年來,隨著基礎醫學的發展,對血小板生物化學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凝血因子化學結構以及超微結構研究的深入,對血栓形成過程有了更多的了解。目前認為血栓形成是複合因素所引起的,其中血管壁、血小板、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和凝血活性等,均有重要作用。近來對於血液蛋白酶抑制物的研究,發現了一些先天性血栓性物質或先天性血栓傾向的病人,對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常見的病因如下:

1.血栓性素質

(1)抗凝物質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異常抗凝血酶Ⅲ症、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肝素輔助因子Ⅱ缺乏。

(2)纖維蛋白溶解異常:纖溶酶原缺乏、纖溶激活物質缺乏、纖溶抑制物增多、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症

2.靜脈血栓形成

(1)血流淤滯妊娠肥胖創傷外科手術充血性心力衰竭、臥床過久。

(2)凝血亢進:惡性腫瘤骨髓增生性疾病。

(3)其他:口服避孕藥、溶血危象。

3.動脈血栓形成

(1)血管壁異常: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

(2)血液黏度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漿細胞病、燒傷

(3)血小板功能異常: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4.微循環血栓形成

(1)栓塞:多見於動脈血栓。

(2)凝血活性增高:細菌內毒素病毒、溶血、壞死組織、腫瘤細胞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清病播散性血管內凝血

微血栓形成的診斷

1. 紅色血栓:當纖維蛋白附著於紅細胞表面,使紅細胞幾個或幾十個粘連在一起,形成團塊或糟錢狀,常粘著於病態的血管壁或堵塞微循環。這種血栓比較疏鬆,受血流衝擊後還可重新離散。因為容易產生於血流緩慢部位,所見多見於靜脈系統。

2, 白色血栓:當血小板凝聚於損傷的血管壁後,立刻變形或破裂,激發凝血系統,使纖維蛋白附著於其上,成為血栓的核心並逐漸增大。這種血栓多見於血流快速的動脈系統內,如有紅細胞參與其中,則形成混合性血栓。動脈系統內,如有紅細胞參與其中,則形成混合性血栓。

3. 纖維蛋白血栓:這種血栓多發生於肺、腦、脾和腎等器官的毛細血管。可阻塞微循環,使組織發生微小壞死。在各型休克、異型輸血死胎筋留、癌腫播散和白血病疾病時較為多見。纖維蛋白血栓雖常見於全身性高凝狀態,但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因纖維蛋白原、因子V、因子四的消耗,繼發性纖溶亢進,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加及其抗凝血酶作用,以及激汰的形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產生出血傾向

微血栓形成的鑒別診斷

需與相關症状區別開來:

遷徙性淺靜脈血栓形成靜脈血栓可發生遷徙性淺靜脈血栓形成,常累及大隱靜脈小隱靜脈或其屬支,多發生於靜脈曲張的基礎上。主要特徵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外表可見淺靜脈有一發紅、低熱的索狀物,有觸痛,周圍紅腫。其栓子不易脫落,一般不會引起肺動脈栓塞。另外,遷徙性淺靜脈血栓形成往往是癌症的一個提示性症状。

下腔靜脈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常見疾病,而下腔靜脈血栓形成是較為嚴重的一種類型,併發症多,預後不良,近年來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尤其是腫瘤晚期、腫瘤放化療期間、下腔靜脈血栓濾器植入後合併的下腔靜脈血栓形成增多,已經引起廣大醫生的重視.

血栓肌化: 老年靜脈血栓症血栓後症候群表現為下肢較大的靜脈形成血栓以後,難以自然溶解和再疏通,造成血栓肌化和靜脈管腔閉塞,靜脈瓣處即使再疏通也常發生功能不全。

1. 紅色血栓:當纖維蛋白附著於紅細胞表面,使紅細胞幾個或幾十個粘連在一起,形成團塊或糟錢狀,常粘著於病態的血管壁或堵塞微循環。這種血栓比較疏鬆,受血流衝擊後還可重新離散。因為容易產生於血流緩慢部位,所見多見於靜脈系統。

2, 白色血栓:當血小板凝聚於損傷的血管壁後,立刻變形或破裂,激發凝血系統,使纖維蛋白附著於其上,成為血栓的核心並逐漸增大。這種血栓多見於血流快速的動脈系統內,如有紅細胞參與其中,則形成混合性血栓。動脈系統內,如有紅細胞參與其中,則形成混合性血栓。

3. 纖維蛋白血栓:這種血栓多發生於肺、腦、脾和腎等器官的毛細血管。可阻塞微循環,使組織發生微小壞死。在各型休克、異型輸血死胎筋留、癌腫播散和白血病疾病時較為多見。纖維蛋白血栓雖常見於全身性高凝狀態,但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因纖維蛋白原、因子V、因子四的消耗,繼發性纖溶亢進,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加及其抗凝血酶作用,以及激汰的形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產生出血傾向

微血栓形成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血栓疾病的防治目的在於改善高凝狀態、再疏通或重建血流通路,以防止組織缺血壞死。防治措施近20年來已有很大的發展,在臨床實踐中也取得了很多經驗和教訓。防治措施大體上包括抗凝療法溶栓療法、抗血小板療法等,抗血栓治療方法的選擇與病期有密切關係,四肢動、靜脈血栓形成不超過48h者可進行手術取出血栓。溶栓療法也主要用於新近形成的急性動、靜脈血栓。抗血小板和抗凝劑主要用作預防血栓形成,對已形成的血栓作用不大。

1.適應證

(1)DIC:大部分急性DIC早期病人,特別是高凝狀態的病人,多以肝素治療為主;溶栓療法僅適用於DIC的晚期或DIC痊癒後伴有後遺症的病人。

(2)血栓形成:深部靜脈血栓形成、周圍性動脈血栓形成腦血管血栓形成等,抗凝和溶栓合併應用有一定療效。

(3)血栓栓塞:脫落的栓子均有可能引起急性血管栓塞,常見的有肺栓塞腦栓塞脾栓塞腎動脈栓塞腸系膜動脈栓塞等,通常以溶栓療法為主,抗凝療法為輔。

(4)心臟病:如心肌梗死以往以肝素治療為主,近來主張在梗死的早期,可用溶栓藥物作冠狀動脈灌注治療,有更高的療效。心臟瓣膜病變、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動脈修補、冠狀動脈旁路移植等,可用抗凝(口服抗凝藥)和抗血小板療法,以預防術後發生血栓形成。

(5)急性腎炎:目前尚無滿意療效,應用抗凝劑和抗血小板聯合治療,可有一些效果。

(6)惡性腫瘤:釋放組織凝血活酶有導致血栓形成的危險性,抗凝療法對某些惡性腫瘤病人有預防轉移的趨勢,通常用口服抗凝劑治療。

2.禁忌證

(1)肝素和抗凝血酶Ⅲ:出血性疾病出血傾向、大型手術後創面止血不良、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肝素樣物質增多等。

(2)口服抗凝藥:凝血障礙高血壓視網膜病變出血腦病及近期顱腦外傷及手術,嚴重肝病、妊娠分娩後等。

(3)抗血小板療法:活動性潰瘍活動性肺結核及伴空洞形成血小板功能障礙、凝血障礙等。

(4)溶栓療法:出血性腦病、內臟有出血性損傷、術後創面止血不良,活動性潰瘍、妊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凝血障礙等。

目前多著重於外科術後的病例。據近年來病例較多的論文報導,應用抗凝藥預防深部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梗死已取得較好的成果。如小劑量肝素、右旋糖酐-40等。我國在中醫中藥方面也開展了不少探索性預防血栓形成的研究工作,目前應用於臨床的藥物有丹參三七銀杏葉膠囊等,然未見大型的病例報導。

參看

關於「微血栓形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