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精神障礙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情感性精神障礙又稱心境障礙,是以心境或情感顯著而持久的改變——高揚或低落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疾病,伴有相應認識和行為的改變,有反覆發作的傾向,間歇期精神狀態基本正常。發作症状較輕者可達不到精神病的程度。情感障礙的基本症状是心境改變通常表現為抑鬱發作和躁狂發作兩種完全相反的臨床狀態。病情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常反覆發作,多數可緩解少數殘留症状或轉為慢性。

目錄

簡介

又稱情感障礙(affectivedisorders)和心境障礙(mooddisorders)。既往稱為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psychoses)。它是一組以情感顯著而持續地高漲或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的精神障礙常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情感障礙的表現具有很大的變異較輕的可以是對某種負性生活事件的反應,重的則可成為一種嚴重的複發性甚至慢性致殘性障礙。病情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常反覆發作,多數可緩解少數殘留症状或轉為慢性。這類精神障礙首次發病年齡多在16~30歲間15歲以前和60歲以後發病者均少見躁狂症的發病年齡一般比抑鬱症早女性比男性早。女性抑鬱症患病率高,但男性抑鬱症自殺率較高。有的心境障礙發病與應激性事件或處境有關,可急性或亞急性起病躁狂症以春末夏初發病較多而抑鬱症發病多見於秋冬季。有些女病人發作與月經周期有關或在月經期病情加重。臨床上可分為抑鬱發作躁狂發作雙相障礙持續性心境障礙4個類型。

情感性精神障礙

在詞義上,情感障礙與心境障礙有所不同。情感障礙狹義上只包括重性抑鬱症和雙相I型障礙。從心理學上講心境是指持久的內在情緒狀態,而情感是指當前情緒狀態的外在表現。

情感障礙在臨床上表現為抑鬱(depression)和躁狂(mania)兩種截然相反的極端因此,既往又稱為躁狂抑鬱性障礙(manic-depressivedisorder)或躁狂抑鬱性精神病(manic-depressivepsychosis)。鑒於正常的情感狀態位於兩種截然不同的障礙之間而抑鬱-正常-躁狂諸狀態之間並無截然的分界因而有人認為情感的這些狀態呈現一種連續「統」(contimuum)。

早在紀元前西方醫學界就有了對抑鬱的描述Hippocrates460(377B.C)創用melancholy(黑膽汁)一詞描述臨床上的憂鬱羅馬醫學家AulusCorneliusCelsus(約30A.D)認為這裡描述的憂鬱是一種由黑膽汁所引起的抑鬱。但對於情感障礙的科學觀察與研究則始於19世紀法國臨床家JulesFalret(1854)描述了抑鬱和躁狂的臨床表現將之稱為循環性障礙(foliecirculaire)幾乎同時另一位法國醫生JulesG.F.Ballenger描述了處於木僵狀態的抑鬱。而Kahlbaum(1882)首先提出躁狂和抑鬱是同一疾病的兩個階段,並創用環性精神障礙一詞(cyclothymia)。Kraepelin(1896)則採用躁狂抑鬱性精神病(manic-depressiveinsanity)的概念來概括這類障礙將之視為一個疾病單元並根據病程演變中是否出現痴呆而與早發性痴呆(dementiaprecox)相鑒別。Kraepelin還同時描述了更年期憂鬱症(involutionalmelancholia)。此後Bleuler(1951)又採用情感性精神病這一術語,使其涵蓋內容更廣適用性更強並一直沿用至今。  

病因

早在希波克拉底時代,即有躁狂症和抑鬱症這兩個術語。Kahlbaum(1882)首先提出躁狂和抑鬱是同一疾病的兩個階段,不是兩個獨立疾病。1896年克雷丕林明確把兩者劃為一個疾病分類單元命名為躁狂抑鬱性精神病。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現在長期以來,人們對心境障礙(情感性精神病)的病因作了很多探索:希波克拉底根據4種體液學說認為,抑鬱症為黑膽汁分泌過多;Kretchmer提出氣質-體型-疾病相關學說認為本病多見於某些好交際、開朗、好動、興趣廣泛、容易過於喜悅或過於憂鬱的人也多見於矮胖體型的人而這種氣質和體型是構成本病的基礎;巴甫洛夫認為躁狂症則多見於強而不均衡神經類型的人因為這種人抑制過程弱而興奮過程佔優勢在某些不良的機體條件下,可能發生躁狂抑鬱性精神病。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心境障礙的病因有了深入科學的認識。尤其是近20年來世界各國科學家圍繞生物學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素質因素、軀體因素、生理病理生化等方面)和心理社會因素等方面對心境障礙的病因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積累了大量寶貴資料具體在發病機制中闡述。  

發病機制

生物化學

(1)生物胺:生物胺與情感障礙的關係是迄今為止研究最多了解較深的領域之一不少研究報導情感障礙患者存在生物胺水平或生物胺神經通路功能和結構的異常其中去甲腎上腺素(NE)和五羥色胺(5-HT)被認為相關性最大。表2列舉了抑鬱症患者的神經遞質及其代謝產物的變化。

另外,活體試驗中發現幾乎所有的抗抑鬱藥以及有效的軀體治療(如電抽搐治療)在長期應用時,都會降低突觸後膜腎上腺素能和5-HT2受體敏感性。表3列舉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這種長期治療所帶來的變化與抗抑鬱藥的起效時間恰恰相符

情感性精神障礙

(2)胺基酸類:γ-氨基丁酸(GABA)以及神經活性肽類如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和內源性阿片樣物質在情感障礙發病中也有一定作用。對GABA受體與情感障礙發病之關係的推想,主要來自一些治療躁狂症或雙相情感障礙有效的抗癲癇藥物的應用如丙戊酸鈉卡馬西平等有研究顯示抑鬱症病人腦脊液血漿中GABA含量下降。而三環抗抑鬱藥、MAOISSRIS以及ECT均可提高GABAβ受體數目。中樞谷氨酸系統中主要的興奮性胺基酸與GABA功能具有相互制約作用谷氨酸的受體可以分兩大類一類與離子通道相耦聯,可能與癲癇的發病有一定關係,另一類與G蛋白耦聯為代謝性谷氨酸受體(mGluR)。代謝型谷氨酸受體分為5個亞型。其中mGluR2與抑鬱症的發病可能具有一定關聯而mGluR2受體抗劑可能成為新一代有希望的抗抑鬱藥物

(3)第二信使系統:Rolipram是磷酸二酯酶的選擇性抑制劑,在臨床試驗中顯示有抗抑鬱作用。據此認為cAMP第二信使系統功能的高低與情感障礙的發病有關。抑鬱症病人存在cAMP功能的低下。當磷酸二酯酶被抑制後cAMP滅活過程受阻,使其功能增強進而起到抗抑鬱作用。

與G蛋白耦聯的第二信使除cAMP外,還有磷酸肌醇(IP)系統受體與興奮性配基結合後激活興奮性G蛋白(Gi)Gi激活磷脂醯肌醇特異性磷脂酶C(PLC)後者作用於細胞膜磷脂雙層內側的磷脂醯肌醇二磷酸(PIP2)生成甘油二酯(DAG)和三磷酸肌醇(IP3)。IP3釋放內織網中貯存的Ca2+。而Ca2+與DAG共同作用,激活蛋白激酶C(PKC)PKC可激活許多胞質蛋白酶,進而引發各種生物學過程包括基因轉錄過程。IP3在功能完成後需要由肌醇磷酸酶水解重新釋放出自由肌醇,再與DAG合成為IP完成整個循環。而Li+離子是肌醇一磷酸酶的抑制劑。治療濃度的Li+由於抑制了肌醇一磷酸酶,阻斷了磷酸肌醇循環導致IP第二信使功能改變,進而達到治療躁狂發作的目的。因而有學者推測,情感障礙的發病可能與IP第二信使功能異常有關。  

神經內分泌

下丘腦是神經內分泌功能調節中樞而下丘腦本身也受到來自不同神經遞質系統的調節,如單胺類神經遞質。因此情感障礙患者所出現的神經內分泌功能異常可能主要地反映了單胺類神經遞質系統功能的異常。就如傳統抗精神病藥物,能阻斷結節-漏斗多巴胺的功能,致使患者的催乳素水平升高一樣。理論上講某種特定的神經內分泌功能改變,有可能是情感障礙的病因更可能是基礎腦功能異常的一種表現。

(1)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

可的松濃度:

A.可的松分泌的調節過程如下:

情感性精神障礙

B.在抑鬱症病人中可以發現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異常包括:

(2)下丘腦-垂體-甲狀腺(HPT)軸:HPT軸的功能特點與HPA軸類似。下丘腦分泌的甲狀腺刺激素釋放激素(TRH)經垂體門脈系統到達垂體後葉,刺激含有甲狀腺刺激素(TSH)的內分泌細胞釋放TSHTSH經體循環到達甲狀腺導致甲狀腺素(T4)和3,5,3-三碘甲狀腺原胺酸(T3)的釋放T4在甲狀腺之外也可被轉化為T3而T4和T3對TRH和TSH的釋放又形成負反饋調節,達到生理平衡。

(3)其他激素分泌的改變:生長激素(GH)的分泌存在晝夜節律於慢眼動睡眠期達到高峰。抑鬱症病人這種峰值變平坦。可樂定所導致的GH分泌增加在抑鬱症病人也變得遲鈍。

抑鬱症還可伴有其他激素分泌節律的改變如退黑激素分泌下降,給予色氨酸不能促進催乳素的分泌,尿促性素黃體生成激素分泌下降,而在男性則會出現睾丸素水平的下降。  

神經免疫學

最近數十年的研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而在其中起橋樑作用的是內分泌系統。由於內分泌神經系統活動乃至免疫功能的影響因素頗多,因此在了解它們與情感障礙的關係時需要注意到以下兩點:首先免疫功能與內分泌功能之間存在密切的相互調節因此影響內分泌功能的精神障礙或生活事件均可能對免疫功能造成影響。這在治療軀體疾病尤其是感染腫瘤伴發的情感障礙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到。再者,由於免疫功能對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存在反向調節,因此免疫調質細胞因子免疫學過程可能會影響到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功能,進而在精神障礙的病理生理學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概括來說,情感障礙伴隨的免疫功能改變既可能是果進而影響患者的生理功能,也可能是因,由此導致情感障礙的形成或遷延。

有關應激事件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開始最早。應激事件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可以是興奮性的也可以是抑制性的取決於事件的持續時間。在喪親者免疫功能變化的研究中發現喪親者的抑鬱程度與其免疫功能變化密切相關對抑鬱症的早期研究發現其細胞免疫反應下降但此後的研究結果各不相同但嚴重抑鬱、年長男性病人的免疫功能改變較為突出。

情緒障礙和應激事件可以影響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的改變也可能成為情感障礙的原因。最初的證據來自各種細胞因子水平升高狀態中所出現的行為症状包括抑鬱情緒這些表現被稱為患病行為(sicknessbehavior)它是由於趨炎細胞因子的應用所造成的,這些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IL)2和3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α/β等。其症状有衰弱疲乏、倦怠快感缺失、貪睡、厭食、社交孤立痛覺過敏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在重性抑鬱症也發現有血清趨炎細胞因子水平的升高,包括IL-6和快反應蛋白(如觸珠蛋白、C-反應蛋白α1-酸性糖蛋白)。這種快反應過程可能導致L-色氨酸含量下降致使腦中5-HT水平下降。另外IL-l可通過直接抑制糖皮質激素受體表達及其功能而阻斷糖皮質激素對效應組織的作用因而通過損害其負反饋調節功能而致使HPA軸功能亢進。  

睡眠與腦電

生理異常入睡困難、早醒時睡時醒或睡眠過度是抑鬱症的常見症状。而躁狂時則常出現睡眠要求減少。因此,情感障礙與睡眠以及睡眠腦電變化的關係很早就受到研究者的重視主要發現有:睡眠出現延遲快眼動(REM)睡眠潛伏期(從入睡到REM睡眠開始的時間)縮短首次REM睡眠時程延長δ波睡眠異常等。腦電圖研究則發現抑鬱症病人存在P300和N400潛伏期延長全睡眠剝奪或REM睡眠療法對抑鬱症具有短期的良好療效,這也說明睡眠節律改變在情感障礙發病中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抗癲癇藥物治療雙相障礙有效,使人們認識到腦電生理活動與情緒活動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有一種「點火」學說認為反覆給神經元施加閾下刺激最終會導致動作電位。因此,情感障礙病人可能存在大腦顳葉皮質的反覆「點火」狀態導致神經活動的不穩定,這可能與雙相情感障礙有關而抗癲癇藥如丙戊酸鈉、卡馬西平就是由於阻斷了這種反覆的閾下電刺激起到情緒穩定作用。  

影像學

研究有關情感障礙的腦影像學研究尚無一致的可重複的結論性研究成果現有的研究有以下發現:①部分雙相Ⅰ型病人尤其是男性存在腦室擴大;②重性抑鬱症患者的腦室擴大不如雙相Ⅰ型病人顯著但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鬱症病人的腦室擴大較明顯;③磁共振成像(MRI)研究也發現重性抑鬱病人尾狀核體積縮小額葉萎縮;④抑鬱症病人海馬T1鬆弛時間異常;⑤雙相Ⅰ型病人發現有深層白質損害;⑥採用單光子發射成像(SPECT)或正電子發射成像(PET),部分抑鬱症患者大腦皮質,尤其是額葉皮質血流量減少;⑦採用磁共振光譜(MRS)技術發現,雙相Ⅰ型病人存在細胞膜磷脂代謝的異常這與雙相情感障礙發病的第二信使學說以及Li+離子的作用位點相吻合。動物試驗中也發現了Li+離子對磷脂代謝的影響。  

遺傳學研究

迄今為止的遺傳學研究肯定地發現在情感障礙的發病中遺傳學因素具有重要作用,但遺傳學影響的作用方式則十分複雜只用遺傳學一種因素解釋情感障礙的發生是行不通的心理社會因素不但在情感障礙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在某些病人可能起決定作用,直接導致障礙的發生。另一方面,遺傳因素對雙相障礙的影響較抑鬱症為強。  

心理社會

因素採用單一遺傳因素顯然無法滿意地解釋情感障礙尤其是抑鬱症的病因即使遺傳因素在其發病中起重要作用,環境因素的誘發,乃至致病作用依然不容忽視。一般認為,遺傳因素在情感障礙發生中可能導致一種易感素質例如某種神經遞質系統或其他生理功能的不穩定。而具有這種易感素質的人在一定的環境因素的促發下發病易感素質並非全或無的存在,而是呈現一種過渡狀態。較為易感的人在較輕的環境因素影響下即可能發病;而較不易感的人在較重大的環境因素影響仍可能發病。當然,易感素質並不一定完全來自遺傳,早年生活經歷如童年喪親經歷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比較安全的假設是,遺傳因素對雙相障礙影響較大,而環境因素對抑鬱症的發生作用更重要。  

症状

臨床表現:

情感障礙的基本症状是心境改變通常表現為抑鬱發作和躁狂發作兩種完全相反的臨床狀態。前者臨床特點可概括為情感高漲、思維迅速、言語與動作增多;後者則為情感低落、思維緩慢、立語和動作減少。而抑鬱發作和躁狂發作的狀態學診斷也就構成了作出情感障礙分類學診斷的主要依據因此,了解這兩種情感的極度異常狀態的特點並能夠加以識別具有重要意義。

1.抑鬱發作既往曾將抑鬱發作(depressiveepisode)的表現概括地稱為「三低」即情感低落思維緩慢和語言動作減少、遲緩意志消沉。這3種症状是典型的重度抑鬱症的症状不一定出現在所有的抑鬱症病人甚至並非出現於多數抑鬱發作中抑鬱發作的表現可分為核心症状心理症状群與軀體症状群3個面。

(1)核心症状:抑鬱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或情緒低落,興趣缺乏以及樂趣喪失這是抑鬱的關鍵症状診斷抑鬱狀態時至少應包括此3種症状中的1個。

(2)心理症状群:抑鬱發作包含許多心理學症状可分為心理學伴隨症状(焦慮、自責自罪、精神病性症状、認知症状以及自殺觀念和行為,自知力等)和精神運動性症状(精神運動性興奮與精神運動性激越等)。

(3)軀體症状群:睡眠紊亂,食慾紊亂性功能減退精力喪失非特異性軀體症状如疼痛、周身不適、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

2.躁狂發作躁狂發作(manicepisode)病人一般存在所謂「三高」症状即情感高漲思維奔逸和意志行為增強。

(1)情感高漲或易激惹,這是躁狂狀態的主要原發症状常表現為輕鬆、愉快熱情、樂觀、洋洋自得興高采烈無憂無慮。這種情感反應生動鮮明,與內心體驗和周圍環境協調一致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症状輕時可能不被視為異常但了解他(她)的人則可以看出這種表現的異常性。有的病人也可以以易激惹的情緒為主因細小瑣事而大發雷霆尤其當有人指責他的狂妄自大或不切實際的想法時,表現為聽不得一點反對意見,嚴重者可出現破壞或攻擊行為。病人常常在患病早期表現為愉快而在後期則轉換為易激惹個別病人也可出現短暫的情感抑鬱或焦慮。

(2)思維奔逸:是指思維聯想速度的加快病人言語增多口若懸河高談闊論,滔滔不絕,感到自己說話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思維速度有時可出現音韻聯想即音聯或意聯,可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常隨境轉移如「敲木魚哚哚哚,多發財財氣衝天才華出眾……」。在心境高漲的基礎上可以表現自負言談多是對自己評價過高,出現自我感覺良好,言辭誇大,說話漫無邊際認為自己聰明異常、才華出眾、能力無比,出身名門權位顯赫腰纏萬貫,神通廣大等並可達到妄想的程度。有時可在誇大基礎上產生被害體驗或妄想,但其內容一般並不荒謬,持續時間也較短暫。幻覺較少見。

情感性精神障礙

(3)意志行為增強:即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其內心體驗與行為,行為反應與外在環境均較為統一。與精神運動性遲滯恰恰相反,病人活動增多,忙碌不停,喜交往愛湊熱鬧主動與人交往與人一見如故好開玩笑或搞惡作劇,好管閒事,好抱不平但做事虎頭蛇尾一事無成儘管自己感覺什麼都能幹成腦子靈光至極但由於不能專心於某一事物之上,因而成事不足甚至敗事有餘辦事缺乏深思熟慮有時到處惹事。興趣廣泛但無定性。樂於助人但往往有始無終行為輕率不顧後果,如有時狂購亂買,處事魯莽欠深思熟慮,行為具有冒險性。

(4)伴隨症状:躁狂發作病人由於活動增多,常伴有睡眠需要減少終日奔波而不知疲倦由於體力消耗過多,飲食可明顯增加,有的病人飲食無節,暴食或貪食有時因無法正常飲水、進食和睡眠而消瘦明顯甚至可衰竭而死亡尤其是老年或體弱病人輕躁狂症病人儀錶常濃妝艷抹尤喜色彩鮮明的服飾,病人性慾亢進偶可出現興之所至的性行為有時則可在不適當的場合出現與人過分親熱、擁抱、接吻而不顧別人的感受。躁狂病人可能保持一定自知力而躁狂病人一般自知力不全。

(5)躁狂發作的幾種形式:典型的躁狂發作以情感高漲愉快感為主要症状,是與抑鬱症恰恰相反並具有所謂「三高」症的臨床狀態。而在某些躁狂狀態的變型中情緒已變得不愉快而是以易激惹為主譫妄性躁狂是躁狂狀態的一種極端形式病人在一段時間躁狂發作後由於過度耗竭而導致意識障礙混合性發作是在躁狂發作的同時伴有抑鬱症状躁狂和抑鬱兩類症状可以同時出現,也可以在一段時期內交替出現。ICD-10中所描述的混合性發作的標準為:①發作以輕躁狂、躁狂和抑鬱症状的混合或迅速交替(即在數小時內)為特點。②在至少2周發作期內躁狂和抑鬱兩種症状在多數時間都必須突出。③既往無輕躁狂抑鬱或混合的發作。

3.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發作和抑鬱發作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是一種嚴重的躁狂症亞型自我評價過高誇大可達到妄想程度易激惹,以及多疑可發展成被害妄想嚴重而持久的興奮可引發攻擊或暴力行為,對飲食及個人衛生的忽視可造成脫水和自我忽視的危險狀態。同樣,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鬱是一種嚴重的抑鬱症亞型自我評價過低和自責自罪可達到妄想程度以及多疑可發展成被害妄想對飲食及個人衛生的忽視可造成脫水和自我忽視的危險狀態。抑鬱發作的臨床表現可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在青少年病人中非典型的表現尤為常見。在某些病例中,心境的改變也可能被易激惹酗酒戲劇性行為,或原有的恐懼強迫症狀或疑病觀念所掩蓋。儘管如此,某些症状對診斷抑鬱發作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對平素令人能體驗到樂趣的個人愛好,喪失興趣和愉快感;對通常令人愉快的環境,缺乏情感反應;較平時早醒2h或更多;早晨抑鬱加重;肯定的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食慾明顯下降;體重降低比1個月前減少5%或更多;性慾明顯降低等,均應高度注意。  

診斷

情感障礙的診斷標準可以分為抑鬱、躁狂發作的診斷標準以及各種類型情感障礙的分類標準儘管各國在情感障礙分類上存在相當大的分歧(見後),但對於抑鬱躁狂發作的診斷標準各主要診斷分類系統(如ICD-10、DSM-Ⅳ以及CCMD-2-R)之間差別不大在常用分類系統中,定義抑鬱發作需首先考察病史中是否出現過躁狂發作如果曾經出現躁狂發作則納入雙相障礙之中否則列入抑鬱發作中。現以ICD-10為例加以敘述。

1.抑鬱發作在ICD-10中,抑鬱發作不包括發生於雙相情感障礙中的抑鬱狀態。因此,抑鬱發作只包括首次發作抑鬱症或複發性抑鬱症。

2.複發性抑鬱障礙複發性抑鬱障礙所使用的症状學診斷標準與抑鬱發作相同。

(1)複發性抑鬱障礙一般標準:

(2)複發性抑鬱障礙的亞型:根據目前發作狀態可再分為:

3.躁狂發作的診斷標準ICD-10中對躁狂發作與輕躁狂發作的標準進行了分別描述。

(1)輕躁狂(F30.0):症状學標準同樣可分為核心症状(即情感增高或易激惹)和附加症状。

(2)躁狂,不伴精神病性症状(F30.1)。

(3)躁狂、伴精神病性症状(F30.2):

4.雙相情感障礙(F31)界定為一次發作其後需有反相或混合相發作或繼以緩解狀態雙相障礙的診斷需符合兩條標準:本次發作符合上述某種發作的標準;既往至少有過1次其他情感障礙發作如本次為某種類型的抑鬱發作,則既往需有至少1次輕躁狂、躁狂或混合性情感障礙發作。

5.持續性心境(情感)障礙(F34)鑒於ICD-10DSM-Ⅳ以及即將出台的CCMD-Ⅲ都將持續性心境障礙即抑鬱性神經症(心境惡劣)和環性情感障礙包括在心境障礙章中此處將該兩種障礙的ICD-10診斷標準列出以資參考。

6.相關討論對心境障礙的分類因相當一部分病人僅發病1次故將其與雙相及反覆多次發作作了區分。同時,嚴重程度關係到治療和護理所以ICD-10劃分出輕度中度、重度3個等級。CCMD-3根據我國的實際需要僅劃分輕度重度兩個等級。

雙相情感障礙的特點是反覆(至少2次)出現心境和活動水平明顯紊亂的發作,紊亂有時表現為心境高漲、精力和活動增加(躁狂或輕躁狂)有時又表現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動減少(抑鬱和輕抑鬱)。發作間期通常緩解或基本緩解。但應注意抑鬱心境伴發連續數天至數周的活動過度和言語迫促以及躁狂心境和誇大狀態下伴有激越、精力和主動性降低的情況也不罕見抑鬱症状與輕躁狂或躁狂症状也可以快速轉換甚至每天不同。如果在目前的疾病發作中兩套症状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很突出且發作至少持續2周,則應作出混合性雙相情感障礙的診斷。  

鑒別診斷

情感障礙的診斷應主要建立在對症状學(橫斷面)與病程(縱向)的分析之上。既往躁狂或抑鬱發作對於本次發作的診斷具有重要參考意義也是進行進一步分型的依據,應注意收集。以下扼要敘述躁狂和抑鬱發作的鑒別診斷  

躁狂(輕躁狂)發作的鑒別診斷

(1)精神分裂症

病人常出現興奮狀態,有時易與躁狂發作混淆青春型興奮所出現的精神運動性興奮被稱為「不協調」的,是指病人所表現出的興奮精神分裂症症状與環境格格不入,與病人自身的情緒和思維也不協調情緒基調不是高漲而表現為愚蠢的傻樂,無法讓他人產生共鳴而情感障礙家族史,急性起病情緒的愉快、高漲感染力更多見於躁狂發作。

(2)軀體疾病:與抑鬱發作不同躁狂發作具有更強的特徵性不常見於其他精神障礙之中。但躁狂發作卻可能伴隨某些軀體疾病尤其是腦部疾病出現(表4)。

這種由於軀體病所致的躁狂發作一般並不表現為典型的情感高漲,沒有「愉快」的臨床特點,而是以情緒不穩焦慮緊張等體驗為主其發生與原發疾病密切相關發生於腦器質性疾病的躁狂以「欣快」體驗為主,不具有鮮明性和感染力,病人並不主動參與環境。詳細的軀體及實驗室檢查可資鑒別。

(3)藥物:某些藥物(表5)可導致類似躁狂的表現。

這種發作與用藥有密切的關係病人常常伴有程度不等的意識障礙一般不難鑒別。  

抑鬱發作的鑒別診斷

(1)軀體疾病:不少軀體疾病可伴發或導致抑鬱性障礙(表6)。

此時抑鬱與軀體狀況之間的關係可以是:①軀體疾病是抑鬱障礙直接原因,即作為抑鬱障礙發生的生物學原因,如內分泌疾病所致的情感變化;②軀體疾病是抑鬱性障礙發生的誘因即軀體疾病作為情感障礙的心理學因素存在;③軀體疾病與抑鬱障礙伴發,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兩種狀態之間仍然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④抑鬱障礙是軀體情況的直接原因,如抑鬱所伴隨的軀體症状。此時的軀體疾病診斷可能是一種誤診鑒別診斷實際上就是要將這幾種情況一一區分開來這種區分顯然不可能在所有病人身上都可達成但仍有些原則可供參考。

由於這些病人主要首診於綜合醫院出於安全考慮醫生均會首先考慮除外明顯的軀體疾病。完善的病史追問,詳細的軀體、神經系統檢查,輔以常規的血、尿化驗可提供重要證據應注意盡量減少特殊檢查因為這可能加重病人的心理負擔,導致情緒的進一步低落和焦躁由此可以除外或確立第4種情況。但即使軀體疾病的診斷成立仍不能就此認為病人的情緒低落完全是由於軀體疾病所致而不予積極干預因為還存在著第2和第3種情況即使是第一種情況採用抗抑鬱治療仍可能有一定效果,因此積極的干預仍屬必要。

(2)神經系統疾病:繼發於腦器質性疾病的抑鬱常見於腦動脈硬化症、腦變性疾病、腦腫瘤、癲癇等腦器質性疾病通過病史和檢查可發現器質性病變的症状和體征實驗室檢查和特殊檢查也能提供佐證。其中最常導致抑鬱的神經系統疾病為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患者中抑鬱症状出現率達50%~75%。其抑鬱症状多不與軀體病的所致殘疾程度、病人年齡或病程呈比例但與神經心理學評估結果相關。這類病人採用抗抑鬱藥物或電抽搐治療有效顳葉癲癇所表現的病理性心境惡劣也常可類似抑鬱發作尤其當癲癇病灶位於右側大腦時,應注意鑒別。

(3)痴呆:抑鬱症尤其是發生於老年的抑鬱症有時可能會伴隨有明顯的認知功能改變,類似於痴呆稱為假性痴呆此時發病較急而非阿爾茨海默病者的緩慢起病,臨床表現有一定的求治要求和自知力有時會出現自我責備,臨床症状可能具有晨重夜輕的晝夜變化在進行心理測驗時抑鬱症病人多不願回答問題而痴呆病人則會儘可能地編造。抗抑鬱治療會在短期內緩解抑鬱情緒並改善認知功能可資鑒別。

(4)其他精神障礙:不少精神障礙均可伴有抑鬱症状,在鑒別診斷中應予考慮。其中包括其他情感障礙(雙相障礙、心境惡劣障礙、環性情感障礙等),其他精神障礙(物質依賴、精神病性障礙、進食障礙適應障礙軀體形式障礙、焦慮障礙、神經衰弱等)對於其他情感障礙鑒別主要應根據各自的診斷標準按照現狀、病史和病程特點進行歸類。  

治療

躁狂症的處理

(一)抗精神疾病物:

各種抗精神病藥物均可選用,如鎮靜作用較強的氯丙嗪200~600mg/d,急性躁狂者用氯丙嗪50~100mgIM2~3次/d,或用氯丙嗪合併異丙嗪50mg,或氯丙嗪合併東莨菪鹼0.3mgIM。亦可用氟哌啶醇8~32mg/d口服。急性病人可用氟哌啶醇5~10mgIM,2~3次/d,症状控制後改口服。

(二)鋰鹽治療:

常用製劑有碳酸鋰,治療量500~2000mg/d,維持劑量400~1000mg/d。其治療量與中毒量較接近,使用後應注意觀察以防毒副作用

(三)電休克治療

對控制病人興奮躁動有一定治療效果。  

抑鬱症的處理

(一)抗抑鬱劑

抗抑鬱藥物種類繁多,有較大的選擇餘地,傳統的三環類抗抑鬱劑有肯定的療效。如阿米替林丙咪嗪,多慮等。阿米替林劑量25mg開始1~2次/d,逐漸增加劑量,約1~2周內達200mg/d,少數可增至200mg/d,治療3~4周無效時可換藥。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對本病有確切的療效,且副作用較三環類抗抑鬱劑小,服用方便,如百氟西汀鹽酸帕羅西汀舍曲林等。氟西汀、帕羅西汀劑量20mg/d,嚴重病例可用至每日mg,1次/d。

(二)電休克治療

病情嚴重,自殺觀念強烈的病人是電休克適應證,顯效快而效果好。待症状緩解後改用抗抑鬱藥維持。

情感性精神障礙的表現與診治。

主要表現為心態顯著而持久的改變—情緒高漲或低落,並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情緒並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情緒高漲時病人言語增多,說大話,活動增加,自我感覺良好,睡眠減少且無疲乏感,行為輕率,且不顧後果,易和他人發生糾紛等,情緒低落時病人表現為言語減少,自卑自責,活動減少,對事物不感興趣,早醒,精力減退,乏力等。有些病人單獨出現情緒高漲現象,稱為躁狂症,有些病人單獨出現情緒低落現象,稱為憂鬱症;有的病人上述兩種現象交替出現稱為「雙相情感性精神障礙」,俗稱躁鬱症。在現實生活中,這類病人的表現錯綜複雜,並不單純是如此標準,往往不易被人發現。病人整日生活在極度的精神痛苦之中,這種狀態可以持續數周,數月,甚至幾十年。

影響情感性精神障礙預後的主要因素不外乎遺傳因素、藥物和社會環境三方面。隨著社會精神病學的發展,許多專家認為,動員社會力量,重視精神康復問題,對爭取一些精神疾病的良好預後會起著積極的作用。康復的過程是適應與再適應的過程,儘可能設法限制或減少個體殘疾程度,同時培養訓練出具有代表性的生活與工作技能,康復的最好目標是使工作和生活得到重新安置,也就是說通過努力使些或輕或重的病人能夠獨立做些工作,操持家務勞動和享受空閒的娛樂。康復的最終目標是使病人重新回到社會中去,在社會中完成工作任務並參加社會活動,所以有的國家把這種康復稱之為社會康復。實踐經驗證明,康復措施應貫徹在院內、外的全部醫療過程中,並不是局限在某一個病區或科室內所完成的,也不可能不經許多過渡性的步驟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正確的做法必須是在醫院內、外的生活乃至工作環境中安排出一些合理方案逐步實施。  

分類

情感性精神障礙單相與雙相,而單相躁狂極少見。單相抑鬱雖比單相躁狂多見,但均有4%~18%的病例最後仍診斷為雙相。中國夏鎮夷教授認為,只有一次發作而緩解長達8年以上者,可診斷為單相。雙相可分為3種亞型。雙相Ⅰ型:有躁狂、抑鬱發作史,躁狂發作重。雙相Ⅱ型:有躁狂、抑鬱發作史,抑鬱發作重。雙相Ⅲ型:僅有抑鬱,但有家族史。另純粹抑鬱多為晚發(40歲以後)。  

臨床治療分析

重要的康復處置手段依然是應用抗精神藥物、調整情感活動及促使心理功能正常化。用的較多的為三環類抗抑鬱劑和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阻滯劑(SSRI)及抗躁狂藥碳酸鋰較為有效。

2.1藥物鞏固治療為了預防複發,鞏固治療是預防複發的重要手段,不管躁狂症還是抑鬱症,不論是出院還是門診病人,都需堅持定期門診複查,注意任何複發的先兆。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或調整藥物。首次複查應在出院後2~4周,而後1月1次。一般認為,有下述情況需要維持治療。

(1)有3次或3次以上發作者。

(2)既往2次發病而首次發病年齡<20歲者。

(3)3年內出現2次嚴重犯病或1年內頻繁發作數次和有陽性家族史者,維持治療的時間長短及服藥劑量需看病人發作次數嚴重程度而定。維持治療藥物劑量,原來認為應用最大有效量的1/2~1/3,現在有的學者認為應與原治療量相同。維持治療的時間一般以教科書認定為2~5年為宜。

2.2複發的先兆表現早期多表現為睡眠障礙,多數病人睡眠減少、失眠或早醒等,其次為情緒及性格改變,原性格內向的突然變得言語比平時增多,情緒激昂,煩躁不安,易發脾氣,或者變得言語比平時突然減少,情緒低沉等。再者就是行為改變,突然變得愛管閒事,無目的地亂溜或少動,興趣減少等。

2.3某些與複發有關的因素精神因素、軀體因素和社會因素與躁鬱症複發有關。常見的軀體因素主要有妊娠及感染。常見的精神因素有家庭糾紛、婚姻危機、失戀、離婚、工作矛盾、過度勞累或複雜的社會關係等。應鼓勵患者改變生活方式及時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全社會必須進一步普及精神衛生知識,改變人們對精神病人歧視的心理狀態,如家裡人患了精神病,全家都覺得「不光彩」而諱疾忌醫,生怕鄰里、單位知道,延誤治療,重者可出現自殺傷人等行為。

2.4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是促進心理康復的一種有效手段,一般適用於恢復期,較常用的有認知療法行為療法等。治療目標不是不良行為,而是適應不良的思維,保持內心和諧。恰當地適應外在環境,糾正足以引起過度的不當情緒反應的思維,適應不良行為與情緒都源於適應不良的思維。心理治療選擇,取決於患者的個體特點和所患疾病的類型。患者的年齡、職業、文化水平、性格與社會環境的關係、疾病診斷等,都應作為考慮的依據。對文化水平高的患者,在心理治療時應重視深入分析、說理和討論。對文化水平低的患者,則應根據其關心的問題,簡明有針對性地回答疑問。運用此喻借用治療成功的類似病例,給予鼓勵和恰當的保證。心理治療分為個別與集體心理治療,以前者較為多用,下面作以簡介。個別心理治療:它是通過醫生與病人個別交談,一般不需第三者在場,最好在診療室內進行,首先鼓勵病人充分地談述自己的病情,包括發病原因、疾病的發展過程,使他苦惱的症状,過去的診療結果,病後的思想和情緒狀態與環境和周圍人的關係,希望解決哪些問題。醫生要耐心地聽,不要打斷病人的談話,尤忌與病人爭辯、諷刺、不信任的口氣提問或反問,不宜過早發表意見,可邊聽邊作解釋。開始心理治療時,病人一般想的是:有什麼好藥,好辦法很快治好病,會不會有後遺症等。因此,治療內容應包括幫助病人認識疾病的性質、規律、發病的道理和防治方法。首次談話不應超過40min,首次解決一、兩個關鍵性問題。

2.5認識和行為療法

(1)幫助制定每日活動計劃表,每日活動計劃表就是為了促使患者活動起來,原則是循序漸進,從易到難,逐漸增加患者的作業活動量和複雜性。

(2)促進愉快體驗,讓患者每天晚上將當天的活動內容的愉快體驗程度作出評價,如患者根據計劃錶行動,其動機就會增加而促使成功自信心及愉快感覺也將隨之而增加。

(3)進行轉換法處理,即換一種方式來解釋自己的體驗,或通過討論而使患者發現自己能夠解決原來不能解決的問題。(4)採用認知重評法,由醫生和患者共同進行評價,主要是找出認知沮喪及自暴自棄的關係,從而矯正這些認知障礙

2.6工作的重新安置在重新安置工作的問題上,最不好解決的就是就業問題,對於原無職業又長期患病的勞動就業問題,在各國都成為不易解決的社會問題,應引起全社會及政府的關注。對於原有職業暫時因病中斷工作的人,如能得到單位支持的話,可先從事一段保護性的工作,或要求不太嚴格,量力而行的工作,如有病情波動時,可重新接受治療,如果安置得當,可逐步加大勞動強度和工作的複雜性,直到恢復原有的工作任務為止。病人恢復期應安排好其工作及學習。讓病人認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消除和避免對病情康復不利因素。

2.7家庭治療家庭治療是以家庭系統為單位,對家庭成員進行心理治療的一種方法。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教育、婚姻、家庭成員及鄰里關係等,通過語言和非言語技術消除病理、心理現象、促進個體和家庭的和諧。治療的方法:

(1)治療前充分了解病人病態心理與家庭之間的相互關係。

(2)治療初期:治療者應與家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注重家人的溝通,引導家人滿足不同的心理需要,維持家庭內的平衡。

(3)治療中期:注重目前需要改善的迫切問題,促進家人著手改正存在的問題,注意盡量避免增加家人之間的矛盾,改善和緩解家庭內發生改變的阻力。

(4)認識糾正不良的行為和習慣,並維持已糾正的行為,調整家庭內失衡狀態,在家庭治療中要善於運用家庭原有的正性情感,切記粗暴、武斷。  

檢查

實驗室檢查

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查當出現其他病症,如感染等實驗室檢查顯示其他病症的陽性結果  

其它輔助檢查

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輔助實驗室檢查,當出現其他病症輔助實驗室檢查顯示其他病症的陽性結果  

預後

一般認為情感障礙的預後較精神分裂症好但情感障礙具有明顯的複發傾向或趨於慢性化。首次情感障礙發作之前常常可以發現有明顯的生活事件發生,而在以後的複發之前卻常常找不到這種「誘因」,說明首發之前的應激事件所導致的生物學改變在發作緩解後可能依然存在,致使病人處於一種「易感」狀態,導致此後的複發乃至慢性化另外有效抗抑鬱藥物出現也顯著地改變了情感障礙的「自然病程」和預後。

1.抑鬱性障礙首發抑鬱後約半數以上會在未來5年以內出現再次的複發在抗抑鬱藥物出現之前這一數字高達75%~80%有1/3的病人甚至在第1年複發。未經治療的抑鬱發作病程一般持續6~13個月,1次發作病程超過2年的病人不足20%(不包括心境惡劣)而通過藥物治療可將此病程縮短到3個月左右,治療開始越早病程縮短越顯著也正是因為如此抗抑鬱治療如不足3個月,幾乎所有的病人都可能出現抑鬱症状的再現這實際上並非另一次發作,而是本次發作的死灰復燃隨著抑鬱發作次數的增加和病程的延長,抑鬱發作次數越來越頻繁而發作的持續時間也越來越長。抑鬱症的自殺率約10%~15%,首次發作後的5年間自殺率最高因此,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具有重要意義。首發抑鬱病人約5%~10%以後可能會更改診斷為雙相障礙因此抑鬱障礙預後絕非良好,預防性應用抗抑鬱藥物是改善預後的關鍵。

2.雙相障礙雙相障礙中約3/4(女性)或2/3(男性)以抑鬱發作開始,呈發作性病程。而Goodwin(1984)總結早期研究發現約34%~79%的病人首次發作為躁狂。這一差異可能反映了對雙相障礙定義的變遷以及對抑鬱狀態的認識水平在回溯性調查中可以發現一些病人既往存在環性情感障礙。多數病人具有抑鬱和躁狂的雙相發作,只有10%~20%的病人僅出現躁狂發作躁狂發作一般呈急性起病在數小時至數天內達到高峰。未經治療的躁狂發作一般持續3個月左右因此抗躁狂治療應至少持續3個月隨著病程的延長,發作問期縮短在經過6~9次發作後可穩定在6~9個月間。雙相障礙的預後較抑鬱性障礙更差。首次發作後約40%~50%在2年內複發即使採用鋰鹽進行維持治療也只能使約50%~60%的病人獲得較滿意的治療和預防效果長期隨訪發現只有約7%的病人此後不再複發,而45%會出現1次以上的複發。  

預防

心理學家認為:學會保持最佳心態就好象一條活魚能夠自由自在地遨遊在社會、家庭、生活的海洋那麼怎樣在人際關係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你的最佳心態呢?運用各種科學可行的方法,自我調節心理因素,促進心理平衡達到心理健康。預防一般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都可以經過自我心理保健來實現。自我心理保健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確定是防止心理異常的根本條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使青少年正確認識外界與個人的關係,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和能力協調並處理好各種關係保證心理反應的適度防止異常,如果一個人的需要、觀念理想行為違背了社會準則,自然會到處碰壁遭受挫折陷入無窮無盡的煩惱與痛苦中,導致心理的不健康可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保證個人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礎和心理基礎。

2.了解自我,接受自我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往往是形成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心理健康,不僅要了解自己的長處興趣、能力性格更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並要正視它們。如果對自己不了解不接受,那麼,不是感到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就是憤世嫉俗狂妄自大,或是過分自卑焦慮,導致心理的不平衡。因此青少年應有自知之明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礎上,既不過高估計自我也不自欺欺人,這樣才會心安理得減少心理的衝突保持心理健康。

3.認識現實,正視逆境人在現實生活中而客觀現實又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只要要求個人去充分認識和了解現實,適應和改造現實這就要求青少年面對現實,把個人的思想願望和要求與現實社會統一起來。當然,青少年有權進行「自我設計」,但是這種設計決不能偏離現實的軌道否則「自我設計」只能是空想。此外青少年有進身處逆境也是有所難免的如學習的困難成績的退步班幹部工作的辛苦,考試的失利,專業的限制,就業的艱難同學間的磨擦初戀的煩惱等等。對此青少年應鼓起勇力培養自己遇事不亂應付自如的心理品質而要形成這種良好品質必須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和工作,學會全面、客觀地看問題,不計較,不以人之短度已之長不好高務遠要有隨時都會遭遇困難挫折的思想準備要有善於調整自我與社會關係的能力。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既是心理健康的條件,又是心理健康的表現良好際關係的建立不是靠逢迎諂媚,而是靠誠實友善,嚴於律已,樂於助人等高堂的品格。因此青少年應在社會交往中鍛煉自己的良好的品質,要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妥善處理人際關係即處理好與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異性的關係其中尤以朋友關係最為重要處理人際關係要有一個「好尺寸」。「好尺寸」是指善於學習、仿效他人之長。這不但能使自己與周圍的人們形成和睦的氣氛,有利於最佳心態的培養與穩固,也容易把周圍的事情處理好。

5.勞逸結合科學用腦一定的學習壓力可以激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對心理的健康大有裨益。因此,我們提倡勤於用腦。但是,過度用腦,則會使大腦的神經活動遭到破壞,導致心理疲勞使智力下降、精神萎靡失眠疲憊。心理疲勞不但完不成任務而且嚴重妨礙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不僅要勤於用腦而且要科學用腦,做到勞逸結合。所謂科學用腦是指讓大腦的各種神經細胞依次輪替活動使大腦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平衡協調為此,一要學會科學地安排一天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時間,學習時間歸好控制在10h之內;二是休息好保證充足的睡眠;三要加強體育鍛煉積極參加課餘活動,拓寬興趣範圍。這樣,使學習生活有緊有松生動活潑,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保持身心健康。

6.保持健康的情緒掌握克服不良心境的方法情緒是影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使身心健康就要保持健康的情緒學做情緒的主人,不做情緒的奴隸且理智的力量去抑制情緒的衝動要善於抑制個人情緒,要及時疏導已形成的消極情緒解除精神的壓力每個人的情緒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時好時壞,時波動如浪,時平靜如鏡。因此,必須學會控制情緒特別是能在最短的時間中將不良情緒消滅在萌芽狀態,使之不再擴展、蔓延以至釀成災禍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注意用「理智調劑」。心理學認為,人們發脾氣,吵嘴打架,往往是感情衝破理智的大門造成的。因此,凡事應該三思而後行。否則容易造成對方不理解出漏子形成突發性矛盾,導致倉促之間失去理智的平衡。萬一遇到「頂牛」時首先要善於壓「火」,要顯示出自己的大方有氣節,不失高尚的人格。其次,要善於「退卻」以「退」為「進」的「退卻」是消除「戰火」的積極心理因素。

關於「情感性精神障礙」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