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現象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心理現象是心理活動的表現形式。一般把心理現象分為兩類,即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過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動過程,包括人的認識過程、情緒和情感過程、意志過程。認識過程是一個人在認識、反映客觀事物時的心理活動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和思維過程

目錄

基本概念

心理現象(Mental Phenomena)心理活動的表現形式。一般把心理現象分為兩類,即心理過程與個性。

一般是指個人在社會活動中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表現出的情感和意志等活動。  

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動過程,包括人的認識過程、情緒和情感過程、意志過程。認識過程是一個人在認識、反映客觀事物時的心理活動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和思維過程。注意則是伴隨心理過程的一種心理特徵。情緒和情感過程是一個人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態度體驗。例如,滿意、愉快、氣憤、悲傷等,它總是和一定的行為表現聯繫著。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不僅僅是認識它、感受它,同時還要改造它,這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為了改造客觀事物,一個人有意識地提出目標、制定計劃、選擇方式方法、克服困難,以達到預期目的的內在心理活動過程即為意志過程。人的認識過程、情緒和情感過程、意志過程統稱為心理過程。它們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心理活動過程的三個組成部分。人的認識過程和意志過程往往隨著一定的情緒、情感活動;意志過程又總是以一定的認識活動為前提;而人情緒、情感和意志活動又促進了人的認識的發展,兩者相互影響。  

心理現象的組成

心理現象可分為三個部分

1、認知現象:是人們獲得知識或者運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基本的心理現象。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等

2、情緒和動機:人們在對外部加工輸入的信息時,不僅僅能認識事物的屬性和關係,而且和能產生對事物的態度,引起滿意、喜歡、厭惡等主觀體驗這就是情緒情感。動機則是推動人活動產生並朝向一定目標的內部動力。

3、能力和人格:能力 ,就是指完成某一活動所必需的主觀條件 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並使活動順利完成。能力總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動相聯繫在一起的。離開了具體活動既不能表現人的能力,也不能發展人的能力.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的統合模式。它具有獨特性、穩定性、統合性、功能性。

這三個部分是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的主要的三方面  

個性

心理過程是人們共同具有的心理活動。但是,由於每個人的先天素質和後天環境不同,心理過程在產生時又總是帶有個人的特徵,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個性。個性心理結構主要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兩個方面。個性傾向性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意識傾向,也就是人對客觀事物的穩定的態度。它是人從事活動的基本動力,決定著人的行為的方向。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世界觀在個性傾向諸成分中居於最高層次,決定著人的總的意識傾向。個性心理特徵是一個人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點。例如,有的人有數學才能,有的人有寫作才能,有的人有音樂才能,因此,在各科成績上就有高低之分,這是能力方面的差異。在行為表現方面,有的人活潑好動,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熱情友善,有的人冷漠無情,這些都是氣質和性格方面的差異。能力、氣質和性格統稱為個性心理特徵。  

心理過程與個性的關係

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是相互密切聯繫的。一方面,個性是通過心理過程形成的,如果沒有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沒有對客觀事物產生的情緒和情感,沒有對客觀事物的積極發行的意志過程,個性是無法形成的。另一方面,已經形成的個性又會制約心理過程的進行,並在心理活動過程中得到表現,從而對心理過程產生重要影響,使之帶有個人的色彩。  

心理學中的一般系統

心理學中的一般系統(General Systems in Psychology)的概念源自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V.伯塔朗菲的系統論思想。1937年,伯塔朗菲在美國芝加哥大這的一次哲學問題討論會上,首次提出「一般系統」的概念;1945年3月,他公開發表其著名論文《關於一般系統》;1968年,他在加拿大出版了《一般系統論的基礎、發展和應用》一書。在這部著作中,他把一般系統稱作「科學的科學」。嗣後,A.拉波波特在編輯《一般系統年鑒》時,充分發揮了其數學家的才能,使一般系統帶有強烈的數學色彩。與此同時,J.G.米勒在擔任路易斯維爾大學校長時,主持成立了一般系統研究所,並以一般系統論學會的名義出版了《行為科學》雜誌。1978年,米勒刊布其《生命系統》一書,該書到目前為止仍被認為是在生命科學領域內運用一般系統的典範。

一般系統的含義是指可以跨學科應用的模式。如果同樣的模式可以應用於冶金、農業、商業、音樂,那麼這種模式就是一般系統。數學運算是一般系統的最好例證。每一種系統都可以根據它是自主的還是屈從於外部的影響而健為開放系統和閉合系統。這兩種系統是應用最為頻繁的系統。溪流中的漩渦是一種開放系統,隨著旋渦周圍溪流的變化而變化;太陽系是閉合系統,它較少受到周圍宇宙的影響。一隻螞蟻具有非常閉合的行為系統;一位協調有方的人則具有非常開放的行為系統。

其實,一般系統論的思想在心理學領域早有雛型。最早涉及心理學中一般系統論思想的是J.斯馬茨的整體論和格式塔的完形說。斯馬茨是士兵出身的政治家和哲學家,曾任陸軍元帥。他於1926年觀察到,許多「突然出現的事物」無法根據它們的元素進行預示。例如,沒有人可以僅僅根據氧和氫的特性來猜測水的性質。突然出現的事物不同於它們各部分的總和。於是,他把這種現象稱作「整體論」。但是,斯馬茨的整體論只指出了突生事物與它們的元素有所不同,而未能詳細說明這些突生事物為什麼或怎樣與它們的元素不同。格式塔心理學家則前進了一步,提出各部分的結構或模式便是新的元素。起先,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大腦中事件的結構和外在世界事件的結構是平行的,即同型論。可是,很少人有追隨這一觀點,儘管大家也承認有一些自然傾向把某些結構「讀入」所接收的刺激中去。愛因斯坦甚至提出結構或「定律」可能存在於領悟者的心中而不是外在世界中。對格式塔心理學家來說,事件的結構或模式比事件的元素本身更重要。事件的元素通過它們之間的關係獲得意義,用一般系統論的話來說,研究系統比研究元素更生要。

K.勒溫用「場論」來表示他的心理學概念,亦是心理學中一般系統的思想。由此,可把生態學看作生物的場論。W.E.格雷戈里認為,根據勒溫的場論,心理現象中凡涉及整體或完形的理論都具有場的特徵。因此,當一個人把事件放在其心理場中加以考慮時,在某種意義上說他便把事件放在「系統中」加以處理了。學習理論也表現為一種系統。其中,根據強化學說,經常得到獎勵的行為往往會成為一種持續的系統。人格理論更強調系統,許多人格理論家認為,除多重人格外,一種人格的全部行為屬於一個系統。一致性是人格的特色之一。有些心理學家甚至用「體內平衡」的概念來表示人格系統。體內平衡這一術語原先用來解釋有機體在保持「內部環境」的「恆定狀態」時不同部分相互關係的一種生理學模式。1951年,R.斯塔格納將這一術語的意思引申,用來解釋人格的穩定性,即自我形象的保留。由此,可以把行為解釋為「人格的自動平衡」,也即保持個體自我概念的行為。心理學中的壓力現象也很能說明一般系統的思想。在冶金學領域,金屬的壓力改變了它們的分子結構。因此,心理的壓力引起生理結構的變化。這裡一般系統表現在結構上,結構是各部分自行排列以構成整體的方式,金屬分子結構的變化和生理結構的變化都是系統的變化。

一般系統具有層次性,可以分級安排。一個系統包含在更具包容性的系統內,同樣,一個系統也可組成較少包容性的系統。例如,一種地理系統可能包含著生態系統,而生態系統又可能包含著社會系統,如一群螞蟻、一個狼群、一個人類聚居地等。在人類聚居地系統內,各個體又依次成為一個系統,每個個體分別具有幾組系統:胃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等等。一般系統容易與「系統」和「系統分析」發生混淆。實際上,這些概念是不相同的。「系統」這一術語是指一個研究領域內的模式。如通訊系統、行政系統、政府系統等。只有當它應用於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領域時才成為一般系統。系統分析涉及對待特殊系統結構的分析,而不是作一般的描述或建立概括性模式。  

異常心理現象

精神正常並不意味著沒有一點問題,關鍵是這些症状的產生背景、持續時間、嚴重程度以及對個體和環境的不良影響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現短暫的異常現象,時間短、程度輕,尚不能貼上精神病的標籤。

1.疲勞感:通常有相應的原因,持續時間較短,不伴有明顯的睡眠和情緒改變,經過良好的休息和適當的娛樂即可消除。

2.焦慮反應:焦慮反應是人們適應某種特定環境的一種反應方式。但正常的焦慮反應常有其現實原因(現實性焦慮)如面臨高考,並隨著事過境遷而很快緩解。

3.類似歇斯底里現象:多見於婦女和兒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盡情發泄、大喊大叫、撕衣毀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脅禁用詞語。兒童可有白日夢、幻想性謊言表現,把自己幻想的內容當成現實。這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強迫現象:有些腦力勞動者,特別是辦事認真的人反覆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識到沒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個人,反覆檢查門是否鎖好了等。但持續時間不長,不影響生活工作。 

5.恐怖和對立:我們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時仍會出現恐怖感,有時也想到會不會往下跳,甚至於想到跳下去是什麼情景。這種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糾正不再繼續思考,屬正常現象。

6.疑病現象: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覆多次檢查,特別是當親友、鄰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後容易出現。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接受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7.偏執和自我牽掛:任何人都有自我牽連傾向,即假設外界事物對自己影射著某種意義,特別是對自己有不利影響、如走進辦公室時,人們停止談話,這時往往會懷疑人們在議論自己。這種現象通常是一過性的,而且經過片刻的疑慮之後就會省悟過來,其性質和內容與當時的處境聯繫緊密。

8.錯覺:正常人在光線暗淡,恐懼緊張及期待等心理狀態下可出現錯覺,但經重複驗證後可迅速糾正。成語「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覺: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況下,可聽到「叩門聲」、「呼喚聲」。經過確認後,自己意識到是幻覺現象,醫學士稱之為心因性幻覺。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覺體驗,不能視為病態。

10.自笑、自言自語:有些人在獨處時自言自語甚至邊說邊笑,但有客觀原因,能選擇場合,能自我控制,屬正常現象。

關於「心理現象」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