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姜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山姜
Shān Jiānɡ
山姜
別名 箭桿風、九姜連、九龍盤、雞爪蓮[江西婺源]、美草、姜葉淫羊藿、和山姜、姜七、高良姜、雞爪蓮
功效作用 祛風通絡,理氣止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牙痛胃痛
英文名 Rhizome of Japanese Galangal
始載於 本草經集注
毒性 無毒
歸經 胃經肺經
藥性
藥味

山姜  

目錄

簡介

【別名】箭桿風、九姜連、九龍盤、雞爪蓮[江西婺源]

【來源】為姜科山姜屬植物山姜Alpinia japonica Miq.,以根狀莖入藥。

【源形態】多年生常綠草本,高40~60厘米。根狀莖分枝,多節,幼嫩部分紅色,生細長而稀少的鬚根。莖直立,叢生。葉互生,常排成二列,長橢圓形或寬披針形。5~6月開花,總狀花序頂生於有葉的莖頂,密生鏽色茸毛。花白色捎帶紅條紋。果實寬橢圓形,直徑1厘米,紅色,表面密生毛。種子多數。

性味歸經】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理氣止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牙痛胃痛

【用法用量】 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藥理作用

1.對離體胸管平滑肌的影響山姜小劑量對豚鼠小腸無影響,大劑量呈抑制作用,和山姜對乙酸膽鹼和氨化鋇引起的大鼠腸管緊張性強直性收縮均有部分始抗作用,和山姜的揮發性部位,可使兔腸管輕度興奮,然後轉入明顯抑制,張力

降低,收縮頻率減慢,振幅減少,並隨著濃度不同能部分或完全拮抗乙酸膽鹼、氯化鋇引起的腸管興奮和痙攣

2.抗潰瘍作用 山姜水煎劑灌胃對幽門結紮型、應激型及利血平型大鼠實驗性胃潰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對蚓噪美辛(消炎痛)型胃潰瘍作用不明顯。它能增加胃液及胃蛋白酶活性,降低總酸度與游離酸度,對高體胃條有短暫收縮興奮作用,隨即轉入抑制,降低胃張力和抽抗乙酸膽鹼引起的胃收

縮。

3.抗菌作用體外試驗,山姜煎劑對結腸炎耶爾森菌和摩根變形桿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是1/160(抑菌力達中度),最低殺菌濃度(MBC)是1/80(殺菌乃為低度),對福氏痢疾桿菌的抑殺菌作用分別是1/40和1/10,屬低度有效,對腸毒素大腸桿菌均不表現抑、殺菌作用。

4.毒性小鼠灌服山姜25g/kg(最大容積)1次,觀察3d均未見小鼠中毒症状和死亡。大鼠每日灌胃山姜熱浸液1.62g/kg,連續30d,結果各組間體至增加光明顯差異。肝、腎功能均在正常範圍,病理檢查無特殊異常。  

中藥化學成分

根莖含9(10)-佛術烯-11-醇[Δ9(10)-eremophilene-11-ol],9-羥基山姜內酯(9-hydroxyalpinolide),二氫沉香呋喃(dihydroagarofuram),10-表-γ-桉葉醇(10-epi-γ-eudesmol),3β,4β-環氧沉香呋喃(3β,4β-oxidoagarofuran)山姜烯酮(alpinenone),山姜萜醇(alpiniol),廣藿香奧醇(pogostol),漢山姜過氧萜酮(hanalpinone),異漢山姜過氧萜醇(isohanalpinone),山姜內酯過氧化物(alpinolide peroxide),6-羥基山姜內酯(6-hydroxyalpinolide),漢山姜環氧萜醇(hanamyol),山姜內酯(alpinolide),呋喃天竺葵酮(furopelargone)A和B,α-沉香呋喃(α-agarofuran),4α-羥基二氫沉香呋喃(4α-hydroxydihydroagarofuran),3α,4α-環氧沉香呋喃(3α,4α-oxidoagarofuran),β-桉葉醇(β-eudesmol),漢山姜過氧萜醇(hanalpinol),6,9-愈創木二烯(guaia-6,9-eiene),10-表-5β-氫過氧基-β-桉葉醇(10-epi-5β-hydroperoxy-β-eudesmol),10-表-5α-氫過氧基-β-桉葉醇(10-epi-5α-hydroperoxy-β-eudesmol),4,10-表-5β-羥基二氫桉葉醇(4,10-epi-5β-hydroxydihydroeudesmol)。葉中含小茴香酮(fenchone),1,8-桉葉素(1,8-cineole),小茴香醇(fenchyl alcohol),α-和β-蒎烯(pinene),龍腦(borneol),桃金娘醇(myrtenol),桃金娘醛(myrtenal)。

功效

溫中;散寒;祛風;活血

考證

出自《本草經集注》。

科屬分類

姜科

主治

脘腹冷痛;肺寒咳嗽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勞傷吐血  

生態環境

生於林下陰濕處。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山姜根及苗,並如姜而大,作樟木臭。2.《本草圖經》:山姜花、莖葉皆姜也,但根不堪食,是與豆蔻花相亂而微小耳。花生葉間,作穗如麥粒,嫩紅色。3.《綱目》:山姜,生南方。葉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高良姜。今人以其子偽充草豆蔻,然其氣甚猛烈。  

採收和儲藏

3-4月採挖,洗淨,晒乾。

資源分布

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地。

選方

1.陶弘景:腹中冷痛,煮服甚效。2.《本草拾遺》:去惡氣,溫中。治中惡霍亂,心腹冷痛,功用如姜。3.《草木便方》:解大毒,行血消瘀,透筋骨。治風濕四肢麻木,煎服;中風頑痹,煎湯洗。4.《峨嵋藥植》:治無名腫毒。5.《貴陽民間藥草》:根莖和葉:溫肺,散寒,止咳。6.《四川中藥志》:根莖:治勞傷吐血,跌損瘀血停滯,月經不調。  

動植物形態

山姜,多年生草本,高35-70cm。根莖橫生,分枝。葉片通常2-5片;近無柄至具長達2cm的葉柄;葉舌2裂,長約2mm,被短柔毛;葉片披針形或狹長橢圓形,長25-40cm,寬4-7cm,兩端漸尖,先端具小尖頭,兩面,特別是葉下面被短柔毛。總狀花序頂生,長15-30cm,花序軸密生絨毛;總苞片披針形,長約9cm,開花時脫落;小苞片極小,早落;花通常2朵聚生,在2朵花之間常有退化的小花殘跡可見;小花梗長約2mm;花萼棒狀,長1-1.2cm,被短柔毛,先端3齒裂;花冠管長約1cm,被疏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長約1cm,外被絨毛,後方的1枚兜狀;側生退化雄蕊線形,長約5mm;唇瓣卵形,寬約6mm,白色而具紅色脈紋,先端2裂,邊緣具不整齊缺刻;雄蕊長1.2-1.4cm;子房密被絨毛。果球形或橢圓形,直徑1-1.5cm,被短柔毛,熟時檢紅色,先端具宿存的萼筒;種子多角形,長約5mm,徑約3mm,有樟腦味。花期4-8月,果期7-12月。

功效分類

溫里藥;祛風藥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潮濕氣候。宜選擇肥沃疏鬆的夾砂土或腐殖質土栽培。

栽培技術,用分株繁殖法,3-4月,結合採挖,把老株分成數篼,每篼留地上莖3-4根,按行株距50cm×40cm開穴,每穴栽1篼,填土,淋水。

田間管理,栽後當年除草、追肥3次,第2-3年除草4次、追肥3次。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

關於「山姜」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