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附子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烏頭附子尖
Wū Tóu Fù Zǐ Jiān
別名 川烏頭尖、附子尖、川烏尖
功效作用 風痰;祛寒止痛。主癲癇;痰劂;小兒慢驚;臍風寒疝疼痛
英文名 tip of Common Monkshood, root or tip of Prepared Lateral, root of Common Monkshood
始載於 本草綱目
毒性 有毒
歸經 胃經肺經肝經
藥性
藥味

烏頭附子尖的功效介紹】:烏頭附子尖 (《綱目》)

異名川烏頭尖(《養生必用方》),附子尖(《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川烏尖(《澹寮方》)。

【來源】為川烏頭或附子上的尖角。

【動植物形態】烏頭,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塊根通常2個連生,紡錘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側根(子根)甚肥大,直徑達5cm。莖直立或稍傾斜,下部光滑無毛,上部散生貼伏柔毛。葉互生,革質,有柄;葉片卵圓形,寬5-12cm,3裂幾達基部,兩側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狀楔形,先端再3淺裂,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刻。總狀圓錐花序,花序軸有貼伏的柔毛;萼片5,藍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長15-18mm,寬約20mm,側萼片近圓形;花瓣2,無毛;雄蕊多數,花絲下半部擴張成寬線形的翅;心皮3-5個,離生,密被灰黃色的短絨毛。蓇葖果長圓形,具橫脈花柱宿存,芒尖狀。花期6-7月。果期7-8月。

【功用主治-烏頭附子尖的功效】吐風痰,祛寒止痛。治癲癇痰厥,小兒慢驚、臍風寒疝疼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入丸、散或煎湯。外用:研末調敷。

【功效分類】祛風藥;止痛藥;祛痰藥

【宜忌】虛人陰虛陽盛者忌服。

【選方】

①吐風痰癲癇:烏頭附子尖,為末,茶服半錢。(《綱目》)

②治卒中急風,眩運僵仆,痰涎壅塞,心神迷悶,牙關緊急,目睛上視,及五種癇病,涎潮搐搦:石綠(研九度飛)十兩,附子尖、烏頭尖、蠍梢各七十個。上將三味為末,入石綠令勻,麵糊為丸,如雞頭大。每服,急用薄荷汁半盞化下一丸,更入酒半合溫暖服之,須臾吐出痰涎,然後隨證治之,如牙關緊急,斡開灌之。(《局方》碧霞丹)

③治小兒慢脾驚風,四肢厥逆:附子尖一個,硫黃棗大一個,蠍梢七個。為末,薑汁、麵糊丸,黃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亦治久瀉尪羸。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④治臍風撮口生川烏尖三個,全足蜈蚣半條(酒浸炙),麝香少許。為末,以少許吹鼻得嚏,乃以薄荷湯灌一字。(《永類鈐方》)

⑤治奔豚痛,疝氣陰囊腫大:川烏尖七個(生用),巴豆七枚(去皮,只去九分油)。上為末,糕糊丸如梧桐子,用硃砂、麝香為衣。每服二丸,同青木香丸三十粒,空心冷鹽水下。三、兩日一服,不可多。(《澹寮方》青鈴丸)

⑥治木舌腫脹:川烏尖、巴豆。研細,醋調塗刷。(《瀕湖集簡方》)

⑦治牙痛難忍:附子尖、天雄尖、全蝸各七個。生研為末,點。(《永類鈐方》)

⑧治陷甲割甲成瘡,連年不差:川烏頭尖、黃柏等分。為末,洗了貼藥。(《養生必用方》)

【各家論述】

1.《綱目》:烏附用尖,亦取其銳氣直達病所爾,無他義也。

2.《本草備要》:朱丹溪治許白雲,屢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劑吐之不透,後用附子尖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膠痰數碗。

3.《本草求真》:常山瘧疾積飲在於心下,瓜蒂吐熱痰在膈,木鱉子引吐熱毒從痰外出,萊菔子吐氣痰在膈,參蘆吐虛痰,烏附尖、藜蘆吐風痰。

關於「烏頭附子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