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肝膽病證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內科學》 >> 肝膽病證 |
中醫內科學 |
|
【主要證候及特徵】
肝位於右脅,主疏泄,性剛強,喜條達而惡抑鬱;又主藏血,具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開竅於目。肝病常見的證候有肝氣鬱結、肝火上炎、肝陰不足、肝血虧虛、瘀血阻絡等。膽為六腑之一,內寄相火、因其內藏精汁,又稱奇恆之腑,其氣以通降為順,有助胃腐熟水谷之功。膽病常見的證候有膽腑鬱熱、膽腑氣滯、膽內結石等。膽附於肝,與肝相表裡,膽管起源於肝,膽液為肝之餘氣,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通,所以膽的病變與肝密切相關,膽病可以及肝,.肝病可以及膽,可致肝膽同病,發為肝膽氣鬱、肝膽濕熱等證。肝膽證候以實證多見。肝木疏土,肝隨脾升,膽隨胃降,肝木生於腎水,長於脾土,故肝膽病與脾、胃、腎等臟腑關係密切,臨床證候如肝脾不調、肝腎陰虛、膽胃鬱熱等即屬之。現將肝膽主要證候分述如下。
.肝氣鬱結
1.主要脈症情志抑鬱,胸脅或少腹脹悶竄痛,善太息,得噯氣則舒,或見梅核氣,或見癭瘤,婦女可見乳房脹痛,月經不調,苔薄白,脈弦。
2.證候特徵本證特徵有兩個方面:一是有情志不遂史和情志抑鬱症狀;二是有兩脅及肝經循行部位脹悶竄痛的氣滯證候。
.肝火上炎
1.主要脈症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脅肋灼痛,面紅目赤,頭暈脹痛,耳鳴如潮,便秘尿黃,或見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2.證候特徵該證以急躁易怒,脅肋灼痛及火性炎上的面紅目赤等肝經實熱證候為特徵。
.肝陰不足
1.主要脈症脅肋隱痛或有灼熱感,勞累則加重,頭暈耳鳴,兩目乾澀,口乾咽燥,五心煩熱,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2.證候特徵本證以脅肋隱痛,目干口乾,五心煩熱等肝陰虛或兼內熱的證候為特徵。
.肝血虧虛
1.主要脈症脅肋隱痛,頭暈目眩,兩目於澀,手足麻木,婦女月經不調甚至閉經,面色不華,眼瞼唇舌色淡,脈弦細。
2.證候特徵以脅肋隱痛,面色不華,眼瞼唇舌色淡等肝血虛證候為特徵。本證與肝陰不足不同,肝陰不足常兼內熱,而本證則常兼氣虛。
.肝膽濕熱
1.主要脈症脅肋脹痛灼熱,脘腹脹滿,厭食油膩,或進食油膩食物病情則加重,口苦泛惡,大便溏垢,小便短赤,或有黃疽,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2.證候特徵本證以脅痛,脘腹脹悶,厭油口苦,苔黃膩等肝膽濕熱證為特徵。
.瘀血阻絡
1.主要脈症脅肋刺痛,痛處固定而拒按,脅下積塊,面色晦暗,或頭頸胸臂等處可見紅點赤縷,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2.證候特徵瘀血阻絡證以脅肋刺痛,痛處固定而拒按,脅下積塊,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等肝膽瘀血病變為特徵。
【病機述要】
肝膽病證的基本病機為肝失疏泄,膽失通降。常見的病機類型有:
1.肝鬱氣滯情志不遂,郁怒恚怒傷肝,導致肝失疏泄,肝鬱氣滯,進而可病及於膽,肝膽疏泄無權,形成肝膽氣滯,而成脅痛、膽脹等肝膽病證。
2.肝火上炎肝鬱氣滯,久郁化火,火熱燔灼,氣滯火灼於肝膽,而成脅痛等病證。
3.肝陰不足素體陰液不足,.或久病耗傷,或腎水不足,水不涵木,或肝鬱化火,火盛傷陰,以致肝陰不足,肝失所養,而成脅痛、鼓脹等病證。
4.肝血虧虛或久病體弱,或慢性失血,或思慮勞倦,脾傷失運,氣血生化不足,以致肝血虧虛,引起脅痛等病證。
5.肝熱濕熱侵襲,注於肝膽,或恣食肥甘厚味,或偏嗜醇酒辛辣,生濕蘊熱,濕熱熏蒸,致使肝膽失於疏泄,膽液不循常道,而成脅痛、黃疽、鼓脹等病證。
6.瘀血阻絡肝病遷延,久病人絡,或氣鬱日久,氣滯血瘀,或跌仆閃挫,致使瘀血阻於肝膽,形成脅痛、黃疸、鼓脹等病證。.
【治療要點】
1.肝病多實,多氣滯,多鬱火,多血瘀,所以治療肝病宜疏肝理氣,清肝瀉火,活血化瘀,著重祛邪,祛邪即可保肝。應注意疏肝理氣不可過用香燥,以防傷陰;清肝泄火不可過用苦寒,以防損傷脾胃;活血化瘀宜兼用疏肝理氣,以增活血之力。
2.肝病之虛,一般分為陰虛和血虛。血虛宜補養氣血,陰虛宜滋陰或兼降火。
3.膽病多實,多氣鬱,多膽郁,多結石,所以治療膽病宜理氣,利膽,排石。膽從肝治,治膽應合用疏肝之法。膽腑宜通,膽隨胃降,其利膽排石可合用和降通腑之法。
4.肝膽同病多濕熱,治宜清熱利濕,疏肝利膽;若為疫毒挾濕熱內侵,肝膽同病,治宜清熱解毒,清熱利濕,應適當配伍疏肝利膽,通腑化瘀之品。
5.肝膽與脾胃腎關系密切,在治療肝膽病的同時,應兼顧相關臟腑。如肝鬱脾虛,治宜疏肝調脾;肝腎陰虛,治宜滋養肝腎;肝胃不和,治宜疏肝和胃降逆等等。
6.防治肝膽病證,應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解除不必要的顧慮,安心靜養;避免過食肥甘,尤其要避免坎酒過度,黃疽、鼓脹患者更應禁酒;食鹽有凝澀之弊,鼓脹病人,應限制食鹽的攝人,給予低鹽飲食,尿量減少時,則給予無鹽飲食。
絛蟲病 | 黃疸 |
關於「中醫內科學/肝膽病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