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鱉金星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魚鱉金星
Yú Biē Jīn Xīnɡ
魚鱉金星
別名 抱石蓮、魚鱉草、金絲魚鱉草、山豆丬草、石瓜子、金龜藤、螺厴草、瓜子金、瓜子菜、瓜米菜、金絲魚鱉、石瓜米、金星草、肉石斛、岩瓜子草、擦不爛、瓜子蓮、風不動、鏡面草、瓜米還陽、瓜子草、小肺筋、瓜米石豇豆、石錢草、龍肝子、石豆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祛風化痰涼血祛瘀。用於小兒高熱肺結核,內、外傷出血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外用治疔瘡腫毒。
英文名 Lepidogrammitis Herb, Drymoglossum-like Lepidogrammitis
始載於 本草綱目拾遺
毒性 無毒
歸經 胃經肝經膀胱經
藥性
藥味

魚鱉金星 ( 《綱目拾遺》 )

異名瓜子金(《植物名實圖考》),瓜子菜、瓜米菜(《貴州民間方藥集》),金絲魚鱉、魚鱉草(《浙江中藥手冊》),石瓜米、石瓜子、金星草(《四川中藥志》),肉石斛、岩瓜子草、擦不爛、瓜子蓮(《湖南藥物志》),抱石蓮、山豆爿草、風不動、鏡面草(《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抱石蓮的全草。

【植物形態】抱石蓮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細弱,長而橫走,疏被鱗片;鱗片淡棕色而薄,粗篩孔狀,基部寬而有不整齊的分枝,上部鑽形。葉有二型:營養葉倒卵圓形至矩圓狀卵圓形,長1~2厘米,葉下疏被鱗片;孢子葉細長如舌形或匙形,長3~6厘米,寬不及1厘米,但常與營養葉同形;葉肉質,葉脈不明顯。孢子囊群圓形,遠離,上部常接合,沿中脈兩旁成一行分布。

【生境分布】生於山谷、溪邊等陰濕的石壁上或樹上。分布長江流域及華南各地。

性味】苦,涼。 ①王安卿《採藥志》:"性涼。" ②《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苦微甜,無毒。" ③《浙江民間草藥》:"性寒,味淡。"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消瘀。治痄腮,咽喉腫痛膽囊炎痞塊臌脹,虛癆咳血,瘰癧,淋濁尿血,疔癰瘡腫,跌打損傷

①王安卿《採藥志》:"治痰火毒行上部。"

②汪連仕《採藥書》:"消痞塊痰核,痄腮。"

③《綱目拾遺》:"治臌脹,瘰癧,火毒症。"

④《植物名實圖考》:"治風損,煎酒沖白糖服。"

⑤《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消炎,驅風。蒸甜酒治產後寒。外用治跌打損傷,消傷腫。"

⑥《浙江中藥手冊):"治咽喉腫痛。"

⑦《江西民間草藥》:"治乳癰末潰,咳嗽吐血,疔瘡癰腫。"

⑧《四川中藥志》:"補益精氣,利水除濕。治虛癆咳嗽,五淋白濁。"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

【選方】①治咳嗽吐血,瘰癧:魚鱉金星三錢。水煎服。(《江西中醫藥》(4):48,1957)

②治燥熱便血、尿血:鮮抱石蓮二至三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疔瘡、癰腫:抱石蓮三、四錢。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④治乳岩:魚鱉金星三錢。用酒煎服。(《江西中醫藥》(4):48,1957)

⑤治膽囊炎:鮮抱石蓮二兩,豆腐四兩。水炖服。(《福建中草藥》)

⑥治臌脹:魚鱉草、仙鶴草各五錢,神仙對坐草、野芥菜各二錢。煎服。(《浙扛民間草藥》)  

魚鱉金星.版本二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Yú Biē Jīn Xīnɡ

【英文名】Lepidogrammitis Herb, Drymoglossum-like Lepidogrammitis

【別名】瓜子金、肉石斛、岩瓜子草、擦不爛、瓜子蓮、石瓜米、石瓜子、金星草、山豆爿草、風不動、鏡面草、金絲魚鱉、魚鱉草、瓜子菜、瓜米菜、瓜米還陽、瓜子草、小肺筋、瓜米石豇豆、石錢草、龍肝子、石豆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抱石蓮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 (Bak.)Ching[Polypidium drymoglossoides Bak.]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清除泥沙,洗淨,晒乾,亦可鮮用。

【原形態】根莖纖細,長而橫生,淡綠色,疏生頂部長鑽形、下部近圓形並成星芒狀的鱗片。葉遠生,二型;營養葉短小,肉質,長圓形、近圓形或倒卵形,長1.5-3cm,寬1-1.5cm;孢子葉較長,倒披針形或舌形,有時也和營養葉同形,有短柄。孢子囊群圓形,背生於中脈兩側,通常分離,幼時有盾狀隔絲覆蓋。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附生於海拔200-1700m的山坡陰濕林中樹榦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等地。

化學成份】全草含黃酮、生物鹼甾醇胺基酸、糖等。

【藥理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小鼠試驗對眼鏡蛇毒有一定抵抗作用。

【性味】苦;平

【歸經】肝;胃;膀胱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消瘀止血。主小兒高熱;痄腮;風火牙痛;痞塊;臌脹;淋濁;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傷出血;疔瘡癰腫;瘰癧;跌打損傷;高血壓鼻炎氣管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 王安卿《採藥志》:治痰火毒行上部。

2. 汪連仕《採藥書》:消痞塊痰核,痄腮。

3.《綱目拾遺》:治臌脹,瘰癧,火毒症。

4.《植物名實圖考》:治風損,煎酒沖白糖服。

5.《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消炎,驅風。蒸甜酒治產後寒。外用治跌打損傷,消傷腫。

6.《浙江中藥手冊》;治咽喉腫痛。

7.《江西民間草藥》:治乳癰未潰,咳嗽吐血,疔瘡癰腫。

8.《四川中藥志》:補益精氣,利水,除濕,治虛癆咳嗽,五淋白濁。

【摘錄】《中華本草》

關於「魚鱉金星」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