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苦楝皮 | 中藥圖典 |
苦楝皮 Kǔ Liàn Pí |
|
---|---|
別名 | 苦楝、楝樹果、楝棗子、苦楝樹、森樹、翠樹、紫花樹、川楝皮、楝皮、楝根木皮、雙白皮、楝木皮、楝樹枝皮、苦楝樹白皮、東行楝根白皮、楝根皮、苦楝樹皮、苦楝根皮 |
功效作用 | 清熱,燥濕,殺蟲。治蛔蟲,蟯蟲,風疹,疥癬。 |
英文名 | CORTEX MELIAE |
始載於 | 《證類本草》 |
毒性 | 有毒 |
歸經 | 胃經、脾經、肝經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苦楝皮
Cortex Meliae
(英)Chinaberry-Tree Bark
來源 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干皮和根皮。
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樹皮縱裂,幼枝被星狀柔毛。葉互生,2~3回羽狀複葉,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cm ,寬2~3cm,先端長尖,邊緣具深淺不一的鈍齒,幼時被星狀毛,後僅沿脈有白毛。圓錐花序腋生;花萼5裂,被毛;花瓣5,淡紫色,外面被毛;雄蕊10;子房上位,4~5室。核果近球球,直徑1~1.5cm,黃棕色,有光澤。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於山坡、田野或栽培。產於華北、華東、中南及西南各地。
採制 春、秋季割取,晒乾,或除去粗皮,晒乾。
性狀 樹皮不規則板片狀、槽狀或半捲筒狀,長寬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除去粗皮者淡黃色;內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質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呈層片狀,易剝離。無臭,味苦。
化學成分 含苦楝素、苦楝萜酮內酯(kulactone)、苦楝萜醇內酯(kulolactone)、苦楝皮萜酮(kulinone)、苦楝萜酸甲酯(mcthyl kulonate)、川楝素(toosendanin)等。
性味 性寒,味苦。
附註 商品苦楝皮還包括川楝M.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干皮或根皮。
【英文名】 CORTEX MELIAE
【別名】苦楝、楝樹果、楝棗子、苦楝樹、森樹、翠樹、紫花樹、川楝皮
【來源】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或楝Melia azedarach L.的乾燥樹皮及根皮。春、秋二季剝取,晒乾,或除去粗皮,晒乾。
【製法】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絲,乾燥。
【性狀】本品呈不規則板片狀、槽狀或半捲筒狀,長寬不一,厚 2~6 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交織的縱皺紋及點狀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黃色;內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質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呈層片狀,易剝離。無臭,味苦。
【藥(毒)理學】川楝素小鼠腹腔、靜脈、皮下和口服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3.8 ± 1.2mg/kg、14.6 ±0.9mg/kg、14.3 ±1.5mg/kg和244.2±44.0mg/kg。大鼠皮下注射和家兔靜注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9.8mg/kg和4.2mg/kg。川楝素對胃有刺激性,其程度因動物種類而異,口服川楝素後,大鼠胃粘膜發生水腫、炎症及潰瘍,部分犬嘔吐。還可引起犬、兔、猴肝細胞腫脹變性、肝竇極度狹窄,小鼠血漿ALT升高,灌服大劑量川楝素,可引起動物急性中毒致死,死亡原因是由於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內臟出血,血壓下降而形成急性循環衰竭。小鼠蓄積性毒性的半數致死量為18.7mg/kg,蓄積係數為1.13,屬強蓄積性藥物。猴亞急性中毒最明顯的表現是ALT升高,其次是肌無力。大體解剖發現,各劑量組的動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內臟瘀血。顯微鏡檢發現,猴小血管內膜表面有棕黃色顆粒沉積,且劑量越大沉積越多。肝細胞腫脹,胞漿疏鬆,可見枯否細胞及吞噬顆粒;腦血管擴張充血,部分血管內皮細胞腫脹,膠質細胞和小血管周圍間隙明顯增加。
【鑒別】
(1) 取本品一段,用手摺疊揉搓,可分為多層薄片,層層黃白相間,每層薄片有極細的網紋。
(2) 取本品粉末約1g,加乙醚10ml,浸漬2 小時,時時振搖,濾過。取濾液 1ml,揮干後,滴加對二甲氨基苯甲醛試液數滴,顯紅色;另取濾液 1ml,置試管中, 揮干後,加醋酐 1ml,攪拌,沿管壁加硫酸數滴,醋酐層顯綠色,硫酸層顯紅色至紫紅色。
(3) 取本品粉末2g,加丙酮25ml,超聲處理25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苦楝皮對照藥材2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丙酮(4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用藥禁忌】體弱及肝腎功能障礙者、孕婦及脾胃虛寒者均慎服。亦不宜持續和過量服用。苦楝皮有一定的毒副反應,服藥中毒後可有頭痛、頭暈、噁心、吐吐、腹痛等症状。嚴重中毒,可出現內臟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呼吸中樞麻痹,甚至休克、昏迷死亡。
1.《新修本草》:「此有兩種,有雄有雌。雄者根赤無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時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當取雌者。」
2.《福建藥物志》:「苦楝根皮驅蟲有效,但有一定的毒性,應結合患者的年齡、體質等情況,慎重投藥。」
【炮製方法】
1.《聖惠方》:"銼。"
2.《博濟方》:"細切。"
3.《斗門方》:"去其蒼者,焙乾為末。"
4.《衛生寶鑒》:"去浮皮。"
5.《醫學綱目》:"去皮。"
6.《景岳全書》間"颳去皮土。"
7.《外科全生集》:"去皮取白肉。"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絲,乾燥。 飲片性狀:參見"藥材鑒別"項。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霉,防蛀。
【中藥製藥工藝】
1.川楝皮片:川楝皮(去外層粗皮)1000g,輔料適量。取川楝皮,乾燥,粉碎,過120目篩;稱取250g,剩餘粗粉按煎煮法煎煮2次,合併煎液,濾過,濃縮成稠膏狀,與細粉混合制粒,60℃以下乾燥,加入滑料,混勻,壓片,片重0.3g。本品為淡棕色片,味苦。功能驅蟲。用於驅蛔蟲、鞭蟲、蟯蟲、鉤蟲。口服,每次-8片,空腹1次服完。(顧學裘《藥物製劑註解》1981年)
2.川楝素片:川楝素250g,澱粉225g,將川楝皮切成細絲,用熱開水浸泡數次,每次於60℃-80℃保溫l小時,至無明顯苦味為止。浸液濾過,通過裝有濕炭的滲漉缸,控制流速,使流出液不帶苦味,再用50℃熱水洗去雜質。用70%-95%乙醇洗脫出川楝素,減壓回收乙醇,放出濃縮液,靜置過夜,濾取沉澱,乾燥;用95%乙醇溶解,濾過,濾液通過氧化鋁柱,其柱再用適量乙醇洗滌,收集醇液,減壓回收乙醇後,倒入冷水中析出白色粉末,濾過,乾燥。稱取川楝素和澱粉混勻,過80目篩,用10%澱粉漿制粒,60℃乾燥,整粒,混入1%滑石粉、2%硬脂酸鎂,壓片,片重0.05g。功能瀉火殺蟲,用於驅蛔蟲。口服,1-2歲,1-1.5片;2-4歲,2-4片;4-8歲,4-6片;8-16歲,6-8片;16歲以上,8-10片。晚睡前空腹1次服完。若需要再服此藥應間隔2星期。(《中藥製劑彙編》1971年)
3.驅蟲散:苦楝皮100g,石榴皮100g,貫眾100g,檳榔100g。混合粉碎,過120目篩,混勻,即得。本品為棕色粉末,味微苦、澀。功能驅蟲,止痛。用於小兒蛔蟲腹痛。口服,每次-1.0g,每日2次,飯前服用,或遵醫囑。忌食油膩,(《遼寧省醫院製劑規範》1982年)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歸肝、脾、胃經。
【功能主治】驅蟲,療癬。用於蛔蟯蟲病,蟲積腹痛;外治疥癬瘙癢。
【用法用量】 4.5 ~9g。外用適量,研末,用豬脂調敷患處。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
關於「苦楝皮」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