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的播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腫瘤的播散(dissemination of tumor),惡性腫瘤發展到原發部以外的現象。播散的方式,可以分為局部蔓延和腫瘤轉移。惡性腫瘤一般生長較快,並向周圍組織浸潤、滲入,也可以沿組織間隙、肌膜表面、骨髓腔或神經周圍的間隙向阻力小的方向伸展,形成與原發腫瘤仍然聯結著的分枝或突起,這種形式稱為局部蔓延。生物體內各種組織細胞之間,都緊密結合相互附著,而惡性腫瘤的細胞之間,因某種因素的影響粘著力大大降低,加上瘤細胞本身又具有阿米巴樣運動功能,故瘤細胞可能脫離母體腫瘤,而沿血管淋巴或其他腔隙向外飄移,到達遠隔的組織或器官內繼續生長,發育成為與母體腫瘤不相聯結的轉移腫瘤,這稱為脫落的瘤細胞,可停留在無完整皮膚保護的創面內臟漿膜面上繼續生長,這種方式名為腫瘤的種植性轉移。

脫落的瘤細胞本身活力不同,又受到體外環境的影響,其中大部分死亡,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在合適的環境中著落,繼續繁殖生長,形成新的轉移瘤。轉移瘤的結構和生物學特性等,通常與原發瘤相同;它也具有繼續向身體其他部位播散的能力,有時轉移瘤的瘤細胞比母體瘤的分化更差,惡性更高。腫瘤的延續播散和不斷惡化,是最終奪去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腫瘤播散的發生,不但與瘤細胞本身的分化程度、毒力大小、數量多寡有關,而且受到機體防禦能力水平的影響,是個極為複雜的生物學過程。而原發腫瘤已存在時間的長短、瘤體的大小等,對腫瘤轉移並無決定性意義。轉移瘤開始形成時體積微小,在臨床上既無症状、也無表現,稱為亞臨床型轉移瘤,有時僅能在顯微鏡下見到,因此亦稱顯微轉移。處於這個時期的轉移瘤,理論上是易於被徹底消滅的,但困難於及時發現,而失去早治的機會。來醫院就診的中晚期腫瘤患者中,約一半以上,在作出腫瘤診斷或開始治療時,可能已出現亞臨床的轉移瘤;即使對其原發性實體瘤已採取根治性處理,甚至臨床上已列為「治癒」,但有些患者以後又出現轉移瘤,此即在治療前已經存在潛伏的微小轉移瘤。故治療時適當地擴大手術切除範圍,或是輔以術前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藉以降低瘤細胞的活力或消滅肉眼看不到的已播散出的腫瘤細胞,可提高徹底治癒的機會,這就是目前多學科綜合治療的理論基礎。

目錄

腫瘤的播散方式

主要有以下幾種:

向鄰近組織蔓延

腫瘤的局部擴散是從中心,以類似同心圓方式向四周蔓延,特別易於向阻力小的方向進展,因此腫瘤的邊界往往是不規則的。瘤細胞可入侵脈管,因小靜脈的管壁比小動脈薄,也就更容易受侵。肌膜與肌層疏鬆結締組織的阻力遠小於軟骨肌腱等組織,瘤細胞很容易沿著組織間隙向外侵襲。乳腺癌癌細胞有時可沿小血管的穿枝,穿過肌層、胸壁進入胸腔,甚至破壞肺組織。因此腫瘤的局部蔓延也可以造成嚴重的後果。不同類型的腫瘤,局部蔓延的情況也不相同。例如基底細胞癌在擴散的過程中可以侵犯和破壞周圍的任何組織,卻不進入淋巴或血循環向遠處飄移;然而鱗狀上皮細胞癌除了具有比基底細胞癌更猛烈的局部破壞能力外,還能進入淋巴或血道向遠處飄移。在臨床上,對各種腫瘤破壞正常組織的能量和方式,很難找出準確的規律。

腫瘤的轉移

指瘤細胞從原發腫瘤上脫落,通過一定渠道,到達身體其他部位繼續繁殖生長,成為與原發瘤有相同結構和生物能力的子瘤(轉移瘤)。  腫瘤轉移的渠道,主要的有以下各類:

淋巴道轉移淋巴管管壁很薄,遍佈於人體的組織間隙中,收集、運輸血管以外的體液,身體各個區域有各自的淋巴引流區和相關的淋巴結群。來自原發瘤或轉移瘤的瘤細胞或瘤栓進入淋巴管道後,隨淋巴液的流動到達淋巴結,形成淋巴結轉移瘤。按一般規律,首先受累的淋巴結是腫瘤引流區的淋巴結。瘤細胞進入淋巴結後,即被阻於淋巴結的邊緣竇,這起到暫時的抑制擴散作用。如果瘤細胞繼續分裂增殖,不久即充滿整個淋巴結,此時淋巴結腫大、變硬,甚至相互粘連、固定;不過,這種狀態往往與淋巴結的炎性反應很難鑒定。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淋巴結的體積很小,也有可能已被腫瘤細胞侵入。淋巴結內的瘤細胞,可以通過淋巴輸出管到達另外的淋巴結群,形成廣泛的淋巴結轉移。如果淋巴管被瘤細胞堵塞,或淋巴結的結構被破壞,瘤細胞有時可以超越被阻塞的通路,改道轉向其他淋巴結,形成跳躍式轉移或逆向轉移,臨床上則出現反常的異位淋巴結轉移瘤,這將會給治療增加困難。淋巴結包膜被入侵的瘤細胞群脹破後,瘤細胞可脫離淋巴結,向周圍組織或小靜脈侵潤,並沿流動的血液繼續擴散。軀體的淋巴液,最終經胸導管右淋巴導管進入血循環系統。實驗證明體內還存在許多淋巴-靜脈交通支,瘤細胞可循此由淋巴道直接進入血循環。因此臨床上把淋巴道和血道轉移截然分開的看法,顯然不夠全面。

②血道轉移。腫瘤細胞有時在瘤體中或瘤體附近侵入血管,隨循環血液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生長成為轉移瘤。血道轉移在臨床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往往是影響治療成敗的重要因素。小動管管壁較厚,內部壓力高,瘤細胞不易滲入;而小靜脈常受瘤細胞侵犯。瘤細胞滲入血管的機理尚不十分清楚;不過,在血流中飄移的腫瘤細胞,必須先在血管壁的內膜上停留著落,分裂增殖並穿過血管壁,到達管外的組織內繼續生長,才能成為轉移瘤。

不同類型的腫瘤,發生血道轉移的機會也不大一致。肉瘤絨毛膜癌等很易發生血道轉移,而頭頸部的鱗狀細胞癌則較少發生,晚期腫瘤或急性增殖期的腫瘤,發生血道轉移的危險更大些。從病人血液中找到腫瘤細胞,並不肯定意味著預後不良;尤其是血循環中以單個形式存在的瘤細胞,往往在達到適於其移植的基地前死亡。多個瘤細胞組成的細胞團塊,形成轉移瘤的機會更大。

在血液中飄移的瘤細胞,一旦附著在血管內膜上,就可以被纖維蛋白血小板組成的膜包敷。此時腫瘤細胞在固定的基地上繁殖生長,逐漸侵襲血管壁,最後穿破管壁,到達血管外的組織,形成新的腫瘤病灶。正在形成中的轉移瘤能釋放出血管生成因子,促進瘤旁血管的增長,瘤細胞從這些增生的血管中獲取營養。若轉移瘤所在的局部組織缺少血液供應,則瘤細胞繼續存活的可能性很小。

死於惡性腫瘤的患者,80%以上都能在身體的許多器官中找到經血道而來的轉移瘤,這也表明了血道轉移在臨床上的重要性。目前,對許多中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在採用手術或放射等局部性治療方式後,常常給予一定方式的輔助性化學治療,目的就是防止或消除血道轉移的機會。對腫瘤的檢查方法不適當,向腫瘤內注射液體,用鈍性工具採取組織標本等,對腫瘤會產生擠壓作用,在腫瘤的急性增殖期採取標本,也都可以促使瘤細胞擴散。

③種植性轉移。內髒的惡性腫瘤,一旦瘤細胞生長達到器官的漿膜面,有些瘤細胞會脫落並粘附到其他器官或組織表面繼續生長,即形成腫瘤的「自發性種植」。若胃癌細胞穿過胃壁到漿膜面,生長成多發的腫瘤結節,並脫落到網膜、腹膜壁層卵巢(克魯肯貝格氏瘤)及盆腔陷凹。克魯肯貝格氏瘤表現為卵巢的實性腎形雙側性轉移癌,病理學特點為可見印戒樣細胞。臨床特點為卵巢癌顯著而原發灶(多在胃部)小,無症状或很難發現。胃癌細胞穿過胃壁後同時產生大量血性滲出物,瀦留在腹腔。進行腫瘤手術時,必然會有一定數量的瘤細胞脫落,倘如條件合適,就可以在傷口內或器官表面生長,成為腫瘤的「手術性種植」。一般說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脫落細胞,能適應新的環境存活下來,生長成為轉移瘤,而大部分的脫落細胞均自行死亡。種植的瘤細胞,必須能從新的環境中獲得足夠的營養才能生存,所以在皮膚表面、軟骨或供血不充分的組織上,種植的瘤細胞往往不能成活心肌骨骼肌脾臟雖有足夠的血液供應,但因器官收縮頻繁,或因瘤細胞不易到達毛細血管或小靜脈,腫瘤細胞很少能在這些器官內停留併產生轉移瘤。

④循腦脊液轉移。原發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腫瘤,若侵及腦脊膜表面或進入腦室系統,瘤細胞即可隨腦脊液播散到顱底或脊髓的馬尾區,形成轉移瘤。

晚期腫瘤患者,體力衰竭免疫力下降,瘤細胞易於通過多種渠道,廣泛擴散形成全身性轉移,在惡性黑瘤患者中尤為常見。腫瘤的轉移,尤其是廣泛轉移,往往給治療上帶來困難;因而,如何防止、減少或消滅瘤細胞的轉移,直接關係著患者生命的安危,是當前腫瘤臨床研究的重點課題。經過各國科學家的努力,對於腫瘤的減少轉移率、提高治癒率方面,已作出了肯定的成績。我國科學家根據傳統醫學活血化瘀,扶正掊本等法則,開展了腫瘤轉移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也積累了初步的經驗。

腫瘤轉移的

從惡性腫瘤局部浸潤到轉移瘤的成長,是一系列連續的生物學過程。在整個過程中,瘤細胞的毒力及活性,脫離的瘤細胞所處的環境及條件,以及機體本身的內在因素等,都是轉移瘤能否形成的關鍵因素。各因素之間的關係見圖。

腫瘤細胞從脫落、附著、分裂繁殖,到成為臨床上存在的轉移瘤,是個極為複雜的過程。其間,許多瘤細胞的和機體的因素,都能對這個過程產生影響;例如:瘤細胞的分化程度、體機的免疫水平,瘤細胞著落的新環境等,都能對瘤細胞的存亡有重要影響。如果瘤細胞的數目少、活力差,或機體的免疫力強,則脫落的癌細胞往往在形成轉移瘤前死亡。患先天性免疫缺陷的人,不但易於發生惡性淋巴瘤,出現轉移瘤的機會也多。患者接受過量的放射或化學治療,其自身免疫能力受到一定抑制,這也會對腫瘤的轉移起促進作用。動物實驗證實,先用X射線照射動物全身,或向其體內注入細胞毒素烷化劑,使之處於免疫抑制狀態,再種植腫瘤,則不但腫瘤生長快,且易出現暴髮型瘤轉移(即腫瘤播散的速度超過正常的生長規律)。

身體的各個部位,出現血道轉移的頻率以及其分布規律等,往往難以預測。不過,每種腫瘤幾乎都有其各自易於轉移的部位,其間似乎又存在著一定的規律。例如,甲狀腺乳頭狀癌多轉移到區域淋巴結,而甲狀腺濾泡狀癌則易於出現肺和骨的血道轉移。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器官的環境對特定的瘤細胞有特殊的親和性;它所提供的環境條件利於該種細胞的生長繁殖,而不適於其他類型腫瘤細胞生長。這種從局部組織的化學條件為根據的解釋,稱為轉移的土壤學說。有人認為,轉移瘤的分布與各個部位血循環的動力有關,這種觀點稱為機械因素假說。不過,以上兩種假說,都不能很好地解釋轉移瘤分布的全部事實。

瘤細胞的毒力和活性與人體內環境的種種因素,這兩者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這與腫瘤休眠細胞(瘤細胞可在人體內靜止存在若干年無表現)、腫瘤遲發轉移(原發瘤被控制後若干年無症状,又突然出現轉移瘤)以及前面述及的「暴髮型瘤轉移」等現象有關。

妊娠外傷、衰竭、激素免疫抑制劑或全身升溫等,也都對轉移瘤的生長有促進作用。肝素雙香豆素和法華林等抗凝血藥,因有阻止瘤栓形成的功能,從而對轉移瘤的形成也有抑制作用,其中一些在臨床上有實用意義。此外,在查體或手術時動作細緻輕柔,手術中阻斷通往或引流腫瘤的血循環,用止血帶減少瘤細胞血道播散的機會,以及採用妥當的多學科的綜合性治療等,都有減少或防止腫瘤轉移的切實作用。

關於「腫瘤的播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