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薏苡仁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薏苡仁俗稱米仁中藥主要藥理作用健腎、補腎。

根據不同體質需要,如寒體或火體,薏苡仁炮製成生薏苡仁和熟薏苡仁。就如生地熟地一樣。

薏苡仁 (《本經》)

異名】解蠡(《本經》),起實、贛米(《別錄》),感米(《千金.食治》),薏珠子(《本草圖經》),回回米、草珠兒、菩提子、贛珠(《救荒本草》),必提珠(《滇南本草》),芑實(《綱目》),薏米(《藥品化義》),米仁(《本草崇原》),薏仁(《本草新編》),苡仁(《臨證指南》),苡米(《本草求原》),草珠子(《植物名匯》),六穀米(《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珠珠米(《貴州民間方藥集》),膠念珠(《福建民間草藥》),尿塘珠、老鴉珠(《廣西中獸醫藥植》),菩提珠(《江蘇植藥志》),藥玉米、水玉米、溝子米(《東北藥植志》),六穀子(《中藥志》),裕米(《廣西中藥志》),尿端子、尿珠子、催生子、茶子(《湖南藥物志》),益米(《閩東本草》)。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

【植物形態】薏苡(《本經》),又名:贛(《說文》),屋菼(《別錄》),玉秫(《楊氏經驗方》),草菩提(《草木便方》),薏黍、鬼珠箭、尿塘草、鐵玉蜀黍、瞎眼子樹、桂珠黍、便婆菊。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

鬚根較粗,直徑可達3毫米。

稈直立,高1~1.5米,約具10節。

葉片線狀披針形,長達30厘米,寬1.5~3厘米,邊緣粗糙,中脈粗厚,於背面凸起;葉鞘光滑,上部者短於節間;葉舌質硬,長約1毫米。

總狀花序腋生成束;雌小穗位於花序之下部,外麵包以骨質念珠狀的總苞,總苞約與小穗等長;能育小穗第一穎下部膜質,上部厚紙質,先端鈍;第二穎舟形,被包於第一穎中,先端厚紙質,漸尖;第二外稃短於第一外稃;內稃與外稃相似而較小,雄蕊3,退化;雌蕊具長花柱不育小穗退化成長圓筒狀的穎。

雄小穗常2~3枚生於一節;無柄雄小穗第一穎扁平,兩側內折成脊而具不等寬之翼,先端鈍,具多數脈;第二穎舟形,亦具多脈;外稃與內稃皆為薄膜質;雄蕊3;有柄雄小穗與無柄者相似,但較小或有更退化者。

穎果外包堅硬的總苞,卵形或卵狀球形。

花期7~9月。

果期9~10月。

多生於屋旁、荒野、河邊、溪澗或陰濕山谷中。

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一般多為栽培品。

本植物的根(薏苡根)、葉(薏苡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變種植物川穀同供藥用。

【採集】秋季果實成熱後,割取全株,晒乾,打下果實,除去外殼及黃褐色外皮,去淨雜質,收集種仁,晒乾。

【藥材】乾燥的種仁,呈圓球形或橢圓球形,基部較寬而略平,頂端鈍圓,長5~7毫米,寬約3~5毫米,表面白色或黃白色,光滑或有不明顯縱紋,有時殘留黃褐色外皮,側面有1條深而寬的縱溝,溝底粗糙,褐色,基部凹入,其中有一棕色小點。

質堅硬,破開後,內部白色,有粉性。

氣微,味甘淡。

以粒大、飽滿、色白、完整者為佳。

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福建、河北、遼寧。

化學成分】種仁含蛋白質16.2%,脂肪4.65%,碳水化物79.17%,少量維生素B1(330微克)。

種子含胺基酸(為亮氨酸賴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等)、薏苡素、薏苡酯、三萜化合物

【藥理作用】①薏苡仁油的作用早年報導,用石油醚浸出的薏苡仁油對蛙的橫紋肌運動神經末梢,低濃度呈興奮作用,高濃度呈麻痹作用。

如注射於蛙的胸淋巴腔或腓腸肌內,能減少肌肉之攣縮,並縮短其疲勞曲線。

用離體蛙的神經肌肉標本,證明其作用點不在神經干而在肌肉部分。

進一步的研究指出,慧苡仁油或C數在10~18的飽和脂肪酸皆能阻止或降低橫紋肌(非神經肌接頭部位)之收縮作用,而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則無此作用。

薏苡仁油(0.5克/公斤皮下注射於兔)及C數在12以上的脂肪酸皆可使血糖有所下降,此可用丙酮拮抗之,血清鈣亦有所降低,C數較低的脂肪酸(如癸酸)對血糖、血鈣皆無影響。

薏苡仁油(主要為棕櫚酸及其酯)對呼吸,小量興奮,大量麻痹(中樞性);能使肺血管顯著擴張。

對離體蛙心及離體兔腸,低濃度呈興奮作用,高濃度呈抑制作用;對家兔及豚鼠子宮一般呈興奮作用,腎上腺素可反轉其興奮作用;它還有抗利尿作用;大量可使動物麻痹,呼吸停止

致死量小鼠(皮下注射)為5~10毫克/克,兔(靜脈注射)為1~1.5克/公斤。

②薏苡素的作用對橫紋肌有抑制作用。

它能抑制蛙神經肌肉標本的電刺激所引起的收縮反應及大鼠膈肌的氧攝取和無氧糖酵解,並能抑制肌動球蛋白-三磷酸腺甙系統的反應,還有比較弱的中樞抑制作用,表現為對大鼠及小鼠均有鎮靜作用,並能與咖啡因相拮抗。

在家兔的腦電圖上,出現波幅增大,頻率減少,顯示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性抑制現象等。

在大鼠試驗(尾部電刺激法)中,有鎮痛作用,強度與氨基比林相似。

它還有解熱作用,對TTG(菌體的精製複合多糖類)性發熱的解熱作用較好,對二硝基酚引起之發熱無甚作用。

此外對多突觸反射(貓腓神經-腓腸肌標本)有短暫的抑制作用。

它不能降低士的寧戊四氮的致死作用。

對兔靜脈注射可引起血壓短暫下降,皮下注射可使血糖略有下降,對離體蟾蜍心臟及離體兔腸均呈抑制作用;對兔耳血管無明顯影響。

它的毒性很低,給小鼠口服0.5克/公斤一個月不引起異常改變。

有報告稱薏苡仁對癌細胞有阻止成長及傷害作用。

【炮製】炒蔗苡仁:取揀淨的薏苡仁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即可。

或用麩皮同炒亦可。

(每慧苡仁100斤,用麩皮10斤) 《雷公炮炙論》:凡使(薏苡仁)一兩,以糯米二兩同熬,令糯米熟,去糯米,取使。

若更以鹽湯煮過,別是一般修制,亦得。

性味】甘淡,涼。

①《本經》:味甘,微寒。

②《別錄》:無毒。

③《食療本草》:性平。

④《本草正》:味甘淡,氣微涼。

【歸經】入脾、肺、腎經。

①《綱目》:陽明。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肝、胃、大腸

③《本草新編》:入脾、腎二經。

【功用主治-薏苡仁的功效】健脾,補肺,清熱,利濕。

泄瀉濕痹,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水腫腳氣,肺痿,肺癰腸癰淋濁白帶

①《本經》;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

②《別錄》: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③《藥性論》:主肺痿肺氣,吐膿血,咳嗽涕唾上氣。

煎服之破五溪毒腫。

④《食療本草》:去乾濕腳氣。

⑤《本草拾遺》:溫氣,主消渴

蛔蟲

⑥《醫學入門》:主上氣,心胸甲錯。

⑦《綱目》: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

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

⑧《國藥的藥理學》:治胃中積水。

⑨《中國藥植圖鑑,:治肺水腫,濕性肋膜炎,排尿障礙,慢性胃腸病慢性潰瘍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O.3~1兩;或人散劑。

【宜忌】脾約便難及妊婦慎服。

①《本草經疏》: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轉筋脾虛無濕者忌之。

妊娠禁用。

②《本草通玄》:下利虛而下陷者,非其宜也。

【選方】①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②治風濕痹氣,肢體痿痹,腰脊酸疼:薏苡仁一斤,真桑寄生當歸身、川續斷、蒼水(米泔水浸炒)各四兩。

分作十六劑,水煎服。

(《廣濟方》) ③治久風濕痹,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

(《綱目》薏苡仁粥) ④去風濕,強筋骨,健脾胃: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

(《綱目》薏苡仁酒) ⑤治水腫喘急郁李仁二兩。

研,以水濾汁,煮薏苡仁飯,日二食之。

(《獨行方》) ⑥治肺痿唾膿血:薏苡仁十兩。

杵碎,以水三升,煎一升,入酒少許服之。

(《梅師集驗方》) ⑦治肺癰咳唾,心胸甲錯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濃,微溫頓服之。

肺若有血,當吐出愈。

(《范汪方》) ⑧治肺癰咯血:薏苡仁三台。

搗爛,水二大盞,入酒少許,分服。

(《濟生方》) ⑨治腸癰,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

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 ⑩治腸癰: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兩,瓜瓣人二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千金方》) ⑾治消渴飲水:薏苡仁煮粥飲,並煮粥食之。

(《綱目》) ⑿治沙石熱淋,痛不可忍:玉秫(子、葉、根皆可用),水煎熱飲,夏月冷飲,以通為度。

(《楊氏經驗方》)

【臨床應用】治療扁平疣取新收之苡仁米2兩,與大米混合煮飯或粥吃,每日1次,連續服用,以痊癒為止。

治療23例,經服藥7~16天,11例痊癒,6例效果不明,6例無效。

病人在服藥後至皮疹消失前,多數有治療反應:損害病灶增大變紅,炎症增劇;繼續堅持服藥數日後,則損害病灶漸趨乾燥脫屑,以至消退。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薏苡仁,《本經》雲,微寒,主筋急拘攣。

拘攣有兩等:《素問》注中,大筋受熱,則縮而短,縮短故攣急不伸,此是因熱而拘攣也,故可用薏苡仁;若《素問》言因寒即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

凡用之,須倍於他藥。

此物力勢和緩,須倍加用即見效。

蓋受寒即能使人筋急,受熱故使人筋攣,若但熱而不曾受寒,亦能使人筋緩,受濕則又引長無力

②《綱目》: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

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

土能勝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

按古方小續命湯注云:中風筋急拘攣,語遲,脈弦者,加薏苡仁,亦扶脾抑肝之義。

又《後漢書》雲,馬援在交趾,嘗餌薏苡實,雲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也。

又張師正《倦遊錄》雲,辛稼軒忽患疝疾,重墜,大如杯,一道人教以薏珠用東壁黃上炒過,水煮為膏服,數服即消。

程沙隨病此,稼軒授之,亦效。

《本草》薏苡乃上品養心藥,故有此功。

③《本單經疏》:薏苡仁,性燥能除濕,味甘能入脾補脾,兼淡能滲泄,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及風濕痹,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總之,濕邪去則脾胃安,脾胃安則中焦治,中焦治則能榮養乎四肢,而通利乎血脈也。

甘以益脾,燥以除濕,脾實則腫消,脾強則能食,如是,則已上諸疾不求其愈而自愈矣。

④《本草正》:薏苡,味甘淡,氣微涼,性微降而滲,故能去濕利水,以其去濕,故能利關節,除腳氣,治痿弱拘攣濕痹,消水腫疼痛,利小便熱淋,亦殺蛔蟲。

以其微降,故亦治咳嗽唾膿,利隔開胃,以其性涼,故能清熱,止煩渴、上氣。

但其功力甚緩,用為佐使宜倍。

⑤《藥品化義》:薏米,味甘氣和,清中濁品,能健脾陰,大益腸胃。

主治睥虛泄瀉,致成水腫,風濕筋緩,致成手足無力,不能屈伸。

蓋因濕勝則七敗,土勝則氣復,腫自消而力自生。

取其入肺,滋養化源,用治上焦消渴,肺癰腸癰。

又取其味厚沉下,培植下部,用治腳氣腫痛,腸紅崩漏

咳血久而食少者,假以氣和力緩,倍用無不效。

⑥《本草述》:薏苡仁,除濕而不如二術助燥,清熱而不如芩、連輩損陰,益氣而不如參、術輩猶滋濕熱,誠為益中氣要藥。

然其味淡,其力緩,如不合群以濟,厚集以投,冀其奏的然之效也能乎哉? ⑦《本草新編》: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視病之輕重,准用藥之多寡,則陰陽不傷,而濕病易去。

故凡遇水濕之症,用薏仁一、二兩為君,而佐之健脾去濕之味,未有不速於奏效者也,倘薄其氣味之平和而輕用之,無益也。

⑧《本經疏證》:論者謂益氣、除濕、和中、健脾,薏苡與術略似,而不知有毫釐之差,千里之謬也。

蓋以云乎氣,則水溫而薏苡微寒。

以云乎味,則術甘辛而薏苡甘淡。

且術氣味俱厚,薏苡氣味俱薄,為迥不相侔也。

此其義蓋見於《金匱要略.痙濕暍篇》,曰濕家身煩疼,當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勿以火攻之。

曰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夫身煩疼者,濕而兼寒;一身盡疼者,濕而兼風。

寒從陰化,風從陽化。

故身煩疼者,屬太陽;發熱日哺所劇者,屬陽明。

屬太陽者宜發汗,屬陽明者宜清熱,發汗所以泄陽邪,清熱所以折陽邪,質之以用術用栓者為發汗,薏苡則為清熱矣。

雖然,薏苡既治風濕,又主筋急拘攣,不能屈伸,彼風濕相搏骨節疼煩,不得屈伸,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獨不用薏苡何耶?夫適固言之矣,薏苡是治久風濕痹,非治暴風濕痹者也。

然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非暴病耶?玩汗出當風,久傷取冷之因,決知其似暴病,實非暴病也。

發熱日晡所劇。

風與濕勢將化熱,故以薏苡合麻黃杏仁甘草,迎其機而奪之,彼風濕相搏者,上既冠以傷寒八、九日,已可知其非久病,下出所治之方,或有取乎附子生薑,或有取乎附子桂枝,且俱用術,其不能雜入薏苡決矣。

術與薏苡非相反相惡也,既用此即不用彼者,無他,術性急,薏苡性緩,合而用之,恐其應速,則嫌於緩,應遲,又傷於躁也。

關於「生薏苡仁」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