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暈厥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哭泣暈厥:又名呼吸閉止發作(breath-holding spells),俗稱「氣死病」,見於1~4歲幼兒。常因疼痛、被責罵或驚嚇而發病。患兒大哭一聲就屏住呼吸、面色青紫意識喪失,經幾秒或十幾秒後恢復呼吸而很快醒來。易誤診為癲癇。3~4歲後即不再發。

目錄

哭泣暈厥的原因

暈厥的病因分類尚不統一。一般根據病因而將暈厥分為不同的類型。包括:①血管舒縮障礙性暈厥;②心源性暈厥;③腦源性暈厥;④藥源性暈厥;⑤代謝性暈厥;⑥物理因素引起的暈厥;⑦其他。

也有學者簡單地概括為:心源性暈厥、非心源性暈厥和不明原因性暈厥。

國內盧亮認為,按照病因,可將暈厥分為4大類:①低血壓性暈厥;②心源性暈厥;③腦血管性暈厥;④多因素性及其他類型暈厥。

國內唐其柱等認為,腦源性暈厥實際上是指腦血管病性暈厥,與其他血管病高血壓大動脈炎等可歸入同一類型。因此,作者認為可將暈厥分為以下4類:①血管運動失調性暈厥;②心源性暈厥;③血管病性暈厥;④其他,包括代謝性暈厥,藥源性暈厥等。具體內容如下:①血管運動失調性暈厥:血管抑制性暈厥直立性低血壓頸動脈竇症候群、反射性暈厥、受體功能亢進症、暈厥性癲癇吞咽性暈厥等。②心源性暈厥:病態竇房結症候群房室傳導阻滯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預激症候群室性心動過速、長Q-T症候群、致心律失常性右室發育不良、主動脈口狹窄、心臟黏液瘤原發性心肌病繼發性心肌病冠心病二尖瓣脫垂症候群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內膜炎心包疾病心臟球瓣樣血栓起搏器症候群先天性心臟病等。③血管病性暈厥:高血壓、大動脈炎、主動脈夾層原發性肺動脈高壓腦動脈硬化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鎖骨下動脈盜血症候群等。④其他:A.代謝性暈厥:低血糖過度換氣症候群、低血鈉性暈厥等。B.藥源性暈厥:奎尼丁暈厥、阿黴素性暈厥、哌唑嗪首劑症候群等。C.其他:上消化道出血食管裂孔疝肺栓塞妊娠高血壓症候群、頸心症候群、熱暈厥、運動性暈厥等。

哭泣暈厥的診斷

暈厥病人的體格檢查心血管系統為重點,注意臥位與直立位血壓的變化,兩側血壓的差異,各大動脈脈搏、心率、心律、心臟雜音等。

大便隱血試驗有助於了解有無胃腸道出血,對直立性暈厥的原因鑒別有意義。血常規檢查出血患者可能有幫助。低糖血症低鈉血症低鈣血症腎功能衰竭可見少數暈厥患者。自主神經功能試驗有時有助於檢出直立性低血壓神經病因,如比較臥位與直立位時血清兒茶酚胺多巴胺羥化酶水平,如無變化則提示特發性直立性低血壓或自主神經性病變。

心電圖對診斷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重要價值;超聲心動圖能發現各種心臟結構異常

有助於定性診斷的特殊檢查主要有以下3種:

1.頸動脈竇按摩試驗 患者仰臥位,在心電圖及腦電圖監測下,用拇指先分別按摩左及右側頸動脈竇各20s、無過敏反應者再行雙側同時按摩20s,先用力輕,後逐漸加壓。正常人心率減少不超過5次/min,血壓下降不超過1.33kPa(10mmHg)。頸動脈竇過敏者在按摩10s後出現異常反應,包括腦電圖出現慢波、心率明顯變慢、面色蒼白、暈厥、甚至抽搐。一旦有異常反應則立即停止按摩。此項測驗有一定危險性,體質衰弱,有心血管病腦血管疾病者列為禁忌。對疑為頸動脈竇性暈厥者作此項測驗可確定診斷。

2.臥-立位血壓測定 令受檢者平臥,2min後側血壓,後令之直立位,即時側血壓,3min時重測1次。受檢者休息5min,再做上述臥-立測定1次。正常人直立位時收縮壓下降不超過2.66kPa(20mmHg),舒張壓不變。直立時收縮壓下降超過2.66kPa(20mmHg)、舒張壓下降越過1.33kPa(10mmHg),出現暈厥前驅症状或暈厥者,即可診斷為直立性低血壓。

3.傾斜台測驗 又名被動蹺板試驗,對神經調節性暈厥有特異性診斷價值,病人仰臥在能豎起的有腳踏板的電動平台上,胸部及膝部用寬頻固定,使在蹺板豎起時下肢不用力支撐身體,以防止肌肉收縮的泵效應,安放心電及血壓監測儀。將蹺板立起至60゜角的頭高足低位,持續40min。正常人僅約5%出現暈厥,有暈厥史者41%誘發暈厥,常在10min後出現血壓明顯降低、心率明顯減慢、面色蒼白、意識喪失。一旦暈厥出現,立即將蹺板放回水平位,意識、血壓及心率很快會回復至原先水平。對無器質性心臟病,而原因不明的暈厥可用此測驗。

哭泣暈厥的鑒別診斷

暈厥首先需要與頭昏眩暈虛脫癲癇休克昏迷等概念區別開來。

1.頭昏(dizziness) 是指頭腦昏糊,常伴眼花、身體搖動的感覺,並無意識障礙

2.眩暈(vertigo) 是患者對位向(空間走向感覺)的主觀體會錯誤,患者自覺周圍物體旋轉或向一側移動,或者覺得自身旋轉、搖晃或上升下降。患者常常描述為「天旋地轉」、「腳步不穩」、「如坐舟車」、「向一側歪斜」等等。但意識是清楚的,多為前庭神經病變的表現 (表1)。

3.癲癇(seizure) 是由於腦部神經細胞興奮性增高引起異常放電所致。癲癇發作時,局部腦血流量及腦的氧代謝率不僅未減少,反而大大增加,因此,和暈厥的本質是截然不同的。雖然患者因放電的部位、傳播方式和病變範圍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但常常都伴有意識喪失,並且具有突然性、暫時性和反覆性3大特點,應與暈厥區別。對可疑患者,應向病人及家屬或旁觀過病人發作過程的人了解發作的情況,並做細緻的體格檢查,確定是否為癲癇。癲癇大發作常常伴有持續性全身性肌肉收縮而出現較為特徵性表現,確定診斷不難。

4.虛脫(collapse) 是指由於體液大量喪失、心臟病霍亂傷寒肺炎疾病,在各種誘因下驟然發生的短暫性周圍循環衰竭,引起極度疲乏和身體虛弱的狀態,但並不伴有意識喪失。患者多表現為皮膚口唇蒼白或輕度發紺血壓急驟下降[收縮壓≤8.0kPa(60mmHg)],脈搏細弱,大汗等。

5.休克(shock)的原意為震蕩和打擊,也出自希臘文,起先指機體受到劇烈震蕩和打擊時產生的病理過程,即創傷性休克。現指各種原因如感染失血或失液、外傷等引起的急性循環障礙,使組織血液灌注量嚴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謝發生嚴重障礙的全身性病理過程。它與暈厥的根本區別在於休克發病學的關鍵不在血壓而在血流,發病的基本環節是生命的重要營養血管(包括毛細血管毛細血管後微靜脈)灌流量的急劇減少。因此,治療的關鍵不是單純升高血壓,而在於改善微循環的血流。

6.昏迷(coma)是由於各種疾病如糖尿病尿毒症或顱內病變等而引起的深度不省人事狀態,是持續性的意識喪失,是意識障礙的嚴重階段。大腦只有在相當廣泛的抑制或損害時才能引起昏迷。

暈厥和昏迷的主要區別在於意識喪失的持續時間不同,昏迷多由顱內佔位性病變出血腫瘤或感染,以及腦的代謝性病變如嚴重低血糖肝功能衰竭等所致。單純性腦供血不足較少引起昏迷,因此,其發病機制是不同的。

暈厥病人的體格檢查以心血管系統為重點,注意臥位與直立位血壓的變化,兩側血壓的差異,各大動脈脈搏、心率、心律、心臟雜音等。

大便隱血試驗有助於了解有無胃腸道出血,對直立性暈厥的原因鑒別有意義。血常規檢查對出血患者可能有幫助。低糖血症低鈉血症低鈣血症腎功能衰竭可見少數暈厥患者。自主神經功能試驗有時有助於檢出直立性低血壓神經病因,如比較臥位與直立位時血清兒茶酚胺多巴胺羥化酶水平,如無變化則提示特發性直立性低血壓或自主神經性病變。

心電圖對診斷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重要價值;超聲心動圖能發現各種心臟結構異常

有助於定性診斷的特殊檢查主要有以下3種:

1.頸動脈竇按摩試驗 患者仰臥位,在心電圖及腦電圖監測下,用拇指先分別按摩左及右側頸動脈竇各20s、無過敏反應者再行雙側同時按摩20s,先用力輕,後逐漸加壓。正常人心率減少不超過5次/min,血壓下降不超過1.33kPa(10mmHg)。頸動脈竇過敏者在按摩10s後出現異常反應,包括腦電圖出現慢波、心率明顯變慢、面色蒼白、暈厥、甚至抽搐。一旦有異常反應則立即停止按摩。此項測驗有一定危險性,體質衰弱,有心血管病腦血管疾病者列為禁忌。對疑為頸動脈竇性暈厥者作此項測驗可確定診斷。

2.臥-立位血壓測定 令受檢者平臥,2min後側血壓,後令之直立位,即時側血壓,3min時重測1次。受檢者休息5min,再做上述臥-立測定1次。正常人直立位時收縮壓下降不超過2.66kPa(20mmHg),舒張壓不變。直立時收縮壓下降超過2.66kPa(20mmHg)、舒張壓下降越過1.33kPa(10mmHg),出現暈厥前驅症状或暈厥者,即可診斷為直立性低血壓。

3.傾斜台測驗 又名被動蹺板試驗,對神經調節性暈厥有特異性診斷價值,病人仰臥在能豎起的有腳踏板的電動平台上,胸部及膝部用寬頻固定,使在蹺板豎起時下肢不用力支撐身體,以防止肌肉收縮的泵效應,安放心電及血壓監測儀。將蹺板立起至60゜角的頭高足低位,持續40min。正常人僅約5%出現暈厥,有暈厥史者41%誘發暈厥,常在10min後出現血壓明顯降低、心率明顯減慢、面色蒼白、意識喪失。一旦暈厥出現,立即將蹺板放回水平位,意識、血壓及心率很快會回復至原先水平。對無器質性心臟病,而原因不明的暈厥可用此測驗。

哭泣暈厥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如果你感到暈厥即將發生,假設病因是暫時性的血壓下降,可採取兩種簡單方法避免意識喪失。第一種方法,交叉雙腿、壓迫腹部肌肉,通過擠壓腿部靜脈(腿中的靜脈血流向心臟)和刺激神經系統以收縮動脈(增高血壓)來增加血壓。第二種方法,用一隻手抓住另一隻手,然後將雙臂伸直。

喝兩杯水雖然不能立即生效,卻可能在30到60分鐘內防止暈厥,其原因可能是補充了血容量。類似的建議還有,坐下來將頭埋在兩腿間,這樣會另你好受些。坐下來能避免暈厥,將頭埋在腿間能使大腦獲得更多血液

如果已經發生暈厥,最好讓病人平躺在地上。這樣心血管系統就不必對抗重力。同時將病人身體翻向一側以免誤吸。暈厥後讓人坐著是不對的,因為那樣血液就不得不向上流向大腦。

參看

關於「哭泣暈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