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腸系膜腫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原發性腸系膜腫瘤(primary mesenteric tumor)十分罕見,以囊性為多。囊性、實性腫瘤的比例為2∶1,囊性大多為良性,罕見的例外是淋巴管肉瘤惡性畸胎瘤。實性腫瘤在手術前難以區分其良惡性。

目錄

原發性腸系膜腫瘤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原發性腸系膜實體瘤可起源於腸系膜的任一細胞成分。如源於腸系膜的上皮細胞-腸系膜間皮瘤;淋巴管-腸系膜淋巴瘤;成纖維細胞-硬纖維瘤

(二)發病機制

1.囊腫及其他良性腫瘤

(1)囊腫:有漿液性囊腫、囊性淋巴管瘤海綿狀淋巴管瘤乳糜囊腫出血性囊腫、皮樣囊腫

(2)良性瘤:有平滑肌瘤、良性血管內皮瘤血管外皮瘤、神經纖維瘤脂肪瘤纖維瘤纖維瘤病畸胎瘤異物巨細胞肉芽腫

上述各類腫瘤,以漿液性囊腫、纖維瘤、平滑肌瘤較多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女差別不大,囊腫可大到10~20cm而無臨床症状,但多房性囊腫,囊內為淋巴液,如含有乳糜狀液則稱乳糜囊腫,出血者稱血性囊腫。

2.原發性惡性腫瘤 腸系膜惡性腫瘤有平滑肌肉瘤橫紋肌肉瘤纖維肉瘤脂肪肉瘤、惡性血管外皮瘤、黃色肉芽腫網狀細胞肉瘤淋巴肉瘤霍奇金病類癌腺癌神經瘤惡變、惡性脂液瘤、間皮肉瘤。

3.生殖細胞源性腫瘤。

原發性腸系膜腫瘤的症状

腸系膜原發性腫瘤,術前較難確診,最後診斷依靠手術及病理學檢查。臨床表現也因腫瘤大小、性質、生長速度而差異較大,良性腫瘤多無臨床症状,巨大腫瘤臨床症状多因腫塊壓迫鄰近器官所產生的症状。

1.腹部腫塊 多為無痛性腫塊,病人無意中觸及,如病人不太重視常被延誤診治。待腫塊長大,隨後逐漸發現症状就診約佔77.86%。

2.腹痛 持續性隱痛鈍痛。多見於惡性瘤,佔66.7%。

3.體重減輕 貧血多見於惡性瘤。

4.腹水惡病質 多見於晚期惡性病例。

5.腸梗阻 胡德勝(1982)報導21例因原發性腸系膜腫瘤引起的腸梗阻,占同期原發病變30%,大小腸均可發生,良惡性都可能有腸梗阻。腸扭轉5例,腸套疊4例,腸壁受壓4例,腸壁浸潤3例。

6.體檢 腹部可觸及腫塊、良性瘤多為圓形、可移動的腫塊、邊界清楚、無壓痛;惡性者可觸及活動或固定腫塊,多高低不平,質硬。

首先確定是腹膜後腫瘤腸系膜腫瘤,再確定是良性或惡性。也要排除是否為腸系膜膿腫膿腫多有發熱囊性腫塊,並在影像檢查時發現分隔。一般腹膜後腫瘤多較固定。腹腔內腫瘤常可左右或上下移動,且發展慢、多囊性、光滑、邊界清楚、全身情況好。惡性瘤發展快、生長快速,全身症状多、有發熱,體重減輕伴腹痛、貧血。晚期者有腹水、腫塊硬、高低不平或固定,多實性。

原發性腸系膜腫瘤的診斷

原發性腸系膜腫瘤的檢查化驗

1.X線胃腸鋇餐造影 可示腸管有受壓變形、狹窄、移位。

2.B超CT檢查 B超及CT檢查可區別在腹膜後還是腹腔內,囊腫、囊實性、實體瘤,並可看出腫塊大小、邊界情況、囊性者可看出囊內有無分隔。

原發性腸系膜腫瘤的鑒別診斷

腸系膜纖維瘤應與轉移性腺癌相鑒別,特別是伴發家族性息肉者。

原發性腸系膜腫瘤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1.手術治療 腸系膜腫瘤原則上應手術治療。

(1)腸系膜囊腫:手術可完整地剜出、切除囊腫而不致發生腸系膜血管損傷,雖多數為良性,但術後仍應做病理檢查。大多不主張做穿刺抽吸或袋形外翻術。

(2)腸系膜實性瘤:

良性瘤:手術切除腫瘤,如腫瘤侵及腸系膜血管,則切除腫瘤及血管;腸管如有血運障礙,切除腸管以避免腫瘤複發,預後良好。

惡性瘤:根治性切除腫瘤及其區域淋巴結,腸管受侵者切除腸管。晚期腫瘤不能根治者,做姑息性切除。

2.放療化療惡性淋巴瘤,術後可加用化療或放療。

(二)預後

參看

關於「原發性腸系膜腫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