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上肢總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人體解剖學》 >> 上肢 >> 上肢總結
人體解剖學

人體解剖學目錄

運動上肢肌肉包括運動上肢帶關節的肌肉和游離上肢關節的肌肉,前者包括胸鎖關節肩鎖關節,凡是跨越這兩個關節的肌肉具有運動作用,如斜方肌菱形肌肩胛提肌、肩部周圍的肌肉以及鎖骨下肌前鋸肌等。胸鎖關節可沿矢狀軸冠狀軸垂直軸三個運動軸進行運動。是上肢與軀幹連接的唯一關節,肩鎖關節屬平面關節,可作上、下、前、後和旋轉運動,這兩個關節的活動度均較小。但由於它們的存在,尤其是鎖骨支撐肩部向後外方向,大大地擴大了游離上肢的活動範圍。下面僅歸納運動游離上肢關節的肌肉。

一、運動游離上肢各主要關節的肌肉

1.運動肩關節的肌肉

肩關節屬於球窩關節,能作多軸性靈活運動,同下肢髖關節比較,肩關節的運動幅度較大,但穩固性差。

(一)屈:從肩關節冠狀軸前方跨過的肌肉具有屈肩關節的作用。重要的肌肉有喙肱肌三角肌前部纖維胸大肌鎖骨部和肱二頭肌短頭。前屈的運動範圍約70°。

(二)伸:從肩關節冠狀軸後方跨過的肌肉具有伸的作用。主要的肌肉有背闊肌、三角肌後部纖維和肱三頭肌長頭。後伸時,由於受到關節囊前臂肱骨頭喙突相接觸的限制,故運動範圍小於屈的範圍,約為60°。

(三)內收:從貫肱骨頭的矢狀軸下方跨過的肌肉能使肩關節內收,主要的肌肉有胸大肌、背闊肌和肩胛下肌。內收時,由於肱骨頭滑向關節窩的上方而受到軀幹的阻礙,其運動範圍很小,約為20°。

(四)外展:從矢狀軸上方跨過的肌肉,可使肩關節外展,主要的外展肌有三角肌(中部纖維)和岡上肌,當肩關節旋外時,肱二頭肌長頭也參與外展。肩關節外展時肱骨頭滑向關節窩的下方,所以運動範圍較大,約90°。

(五)旋內:沿貫穿於肱骨頭中心與肱骨小頭中心之間的垂直軸,上臂可作旋內和旋外運動。凡由內(起點)向外(止點)從垂直軸前方跨過的肌肉具有旋內作用。旋內的肌肉有背闊肌、胸大肌、肩胛下肌和三角肌前部纖維。旋內時,肱骨頭在關節盂內向後滑動,肱骨大結節和肱骨體向前方轉動。

(六)旋外:從垂直軸後方跨過的肌肉有旋外作用。旋外的肌肉有岡下肌小圓肌。旋外時,肱骨頭在關節盂內向前滑動,肱骨大結節和肱骨體向後方轉動。當上肢垂直時,旋轉運動的範圍最大,可達120°。

2.運動肘關節的肌肉

肘關節為蝸狀關節,主要進行屈運動,與下肢的膝關節相當。

(一)屈:主要的屈肌肱肌、肱二頭肌和肱橈肌,其中肱二頭肌的作用最強。

(二)伸:使肘關節伸的肌肉主要是肱三頭肌,肘肌伸肘的力量很弱。

肘關節屈曲時,受上臂的限制,而後伸時,受關節前面的關節囊和肌肉的限制,屈伸運動範圍約140°。

3.運動前臂的肌肉

橈尺近側和遠側關節是聯合關節,屬於車軸關節的類型,可使前臂作旋轉運動,旋前的肌肉有旋前圓肌旋前方肌旋後的肌肉和旋後肌、肱二頭肌和肱橈肌。當上臂固定時,旋轉運動的範圍為180°,連同肩關節的旋轉,上肢旋轉範圍可達300°以上。

4.運動手關節的肌肉

手關節與下肢的足關節相當,小型關節較多,下面僅綜述橈腕關節腕骨間關節的運動。手部的運動是由於這兩個關節沿兩個運動軸(冠狀軸和矢狀軸)共同進行運動的結果。

(一)屈:凡是跨越冠狀軸前方的肌肉有伸腕的作用。主要的肌肉有指淺、深屈肌、掌長肌橈側腕屈肌尺側腕屈肌

(二)伸:從冠狀軸後方經過的肌肉有伸腕的作用。重要的肌肉有指總伸肌,橈側腕長,短伸肌尺側腕伸肌

(三)內收:跨過矢狀軸內方的肌肉有內收的作用,主要的肌肉有尺側腕屈肌和尺側腕伸肌。

(四)外展:從矢狀軸外方跨越的肌肉具有外展的作用,主要的肌肉有橈側腕長,短伸肌和橈側腕屈肌。

上述兩個關節沿冠狀軸(橈腕關節為橫貫舟、月骨之間;腕骨間關節通過舟骨頭狀骨之間)上作屈伸運動,屈的範圍為60-70°,由於掌側的韌帶比背側的強,伸的範圍小,約45°,在矢狀軸(縱貫頭狀骨)上作內收與外展運動,內收的運動範圍約40°,外展的範圍僅為20°。橈腕關節屈腕運動範圍大,而腕骨間關節則伸腕的幅度較大。

5.手肌

手肌的體形小,數目多,可分為三群;中間群和內、外側群。中間群為蚓狀肌骨間肌,骨間肌分為骨間掌側肌骨間背側肌,蚓狀肌的作用是屈掌指關節和伸指間關節。骨間掌側肌的作用是使手指內收,而骨間背側肌的作用使手指外展(手指的收展以中指為中線)。內側群的肌肉主要是運動小指的,而外側群的肌肉則主要是運動拇指的。拇指運動的肌肉較多,除了外側群肌肉外,還有前臂至拇指的屈拇指和伸拇指的肌肉。拇指腕掌關節鞍狀關節,有兩個運動軸:冠狀軸和矢狀軸,在橫貫第一掌骨底的冠狀軸上作屈伸運動,沿縱貫大多角骨的矢狀軸作收展運動,此外,還可作環轉運動。拇指的對掌運動發生在第一腕掌關節,對掌運動是一個複雜而連續運動,先是第一掌骨外展,繼而旋內和屈曲,使拇指與其它四指的掌面接觸。

二、上肢骨不同部位骨折移位的解剖基礎

運動各個關節的各組肌肉,既相互配合,又在配合中相互對抗,對抗的目的在於穩定關節和骨骼,而配合的目的在於使某一肌群更好地發揮作用。如某一肌群癱瘓或骨折時, 這個關節的各組運動肌群間的協同和對抗作用將發生改變,從而引起畸形或骨折斷端移位。

1.肱骨外科頸骨折:骨折線常見於肱骨大、小結節與胸大肌及背闊肌止點間,骨折的上端呈外展外旋位,這是由岡上肌(外展)、岡下肌和小圓肌(外旋)作用的結果;下斷端由於胸大肌、背闊肌及大圓肌的作用內收,再由於三角肌、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作用而向上移位(圖5-29)。

2.三角肌止點以上肱骨幹骨折:上斷端因胸大肌、背闊肌及大圓肌的作用而內收;下斷端因三角肌的作用而向上移位。

3.三角肌止點以下骨折:上斷端因三角肌,喙肱肌和岡上肌的作用而外展:遠側斷端則因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的作用而向內上移位(圖5-30)。

4.橈骨干旋前圓肌止點以上骨折:上斷端因肱二頭肌及旋後肌的作用使其向後呈外旋位;遠側斷端因旋前圓肌和旋前方肌的作用而呈旋前位。

5.橈骨幹旋前圓肌止點以下骨折:近斷端因旋前圓肌和旋後肌的作用而位於中位,遠斷端則因旋前肌的作用呈旋前位(圖5-31)。

6.橈骨遠端骨折:又稱為Colles氏骨折,骨折線靠近關節面(3厘米內),近側斷端因旋前方肌的作用向前移位,遠斷端因外力及肱橈肌的作用向後及向橈側移位,同時,手偏向橈側,側觀呈「銀叉」式畸形。

Glysu0sb.jpg

圖5-29 肱骨外科頸骨折

Glysttft.jpg  

圖5-30 肱骨三角肌止點上、下骨折

  三、上肢的動脈

Glysu1qf.jpg

  四、上肢的靜脈

Glysu6mb.jpg
Glystmmj.jpg

圖5-31 橈骨幹骨折

五、上肢的淋巴迴流

Glysu5t2.jpg

背部、肩胛部淋巴→胸導管(左)或右淋巴導管(右)

六、上肢的神經

Glystlgv.jpg

七、上肢重要神經損傷後的主要症状

1.正中神經運動障礙表現為前臂的旋前運動喪失,屈腕及外展力弱,屈腕時手向尺側傾斜、拇指、食指和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對掌,魚際萎縮塌陷,稱為「猿手」。感覺障礙表現為手掌橈側和手指掌面橈側7/10的皮膚感覺喪失。

2.橈神經:橈神經在不同的部位損傷有不同症状,在腋部傷及橈神經時,出現上肢伸肌和前臂旋後肌癱瘓,表現為不能伸肘、伸腕和伸指,前臂旋後運動障礙,肱三頭肌反射消失,腕部和手指屈曲。手部呈「垂腕」狀態。感覺障礙表現為臂部後面及下外側、前臂背面,手背橈側半和橈側2個半指指背皮膚感覺喪失。如橈骨頸骨折傷及橈神經深支,患者伸肘正常,臂部無感覺障礙,僅出現腕及手的上述症状。

3.尺神經:尺神經在肘以上受損傷後表現為:屈腕力強,手不能向尺側屈曲、拇指不能內收,小魚際肌、第3、4蚓狀肌及全部骨間肌癱瘓,並發生顯著萎縮,小指和環指的指關節彎曲,不能伸直,而這兩指掌指關節不能屈,呈過度伸直狀態,各手指不能內收和外展,呈「抓狀手」。感覺障礙表現為手掌面尺側3/10, 手背面和手指背面尺側1/2的感覺障礙(圖5-21、5-33、5-34)。

Glystnpo.jpg

1 .垂腕(橈神經);2 .「爪形手」(尺神經);3.正中神經損傷時的手形;

4.「猿手」(正中神經與尺神經合併損傷)

圖5-32 橈、尺、正中神經損傷後的手形

Glystsay.jpg

圖5-33 手皮膚的神經分布

Glystotd.jpg

圖5-34 上肢皮神經分布區及皮膚的節段性神經分布

32 臂和前臂後面及手背解剖步驟與方法 | 頸部 32
關於「人體解剖學/上肢總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